毛主席的菊香书屋,充满了浓郁的战争气氛:一幅巨大的军用朝鲜地图,占着半壁墙面,红蓝图标醒目的标出敌我态势,书桌上分类摆放着几堆文件,那是彭德怀和高岗发来的电报、总参谋部搜集的美军资料、新华社整理的各国反应。
自从中国志愿军入朝后,毛泽东主席——这位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军事家,就把全部精力集中在朝鲜战争上。第一次战役后,毛主席认为美军大概率反攻,这一想法和彭德怀的不谋而合,但是毛主席的思想是以攻对攻,为此,他指示:“请令38军彻底击溃当面之敌,使其组织不成新的防线”。
然而在第一线指挥的彭德怀认为美军战力确实强悍,和美军以攻对攻我军必然吃亏,我军可以利用麦克阿瑟的误判,增强我军攻击的隐蔽性和突然性,诱敌深入后围歼。
毛主席经过仔细考虑后,反复权衡利弊后,认为彭德怀的建议更合理,这也是主席的伟大之处,不固执己见,充分放权尊重一线指挥员的意见,他立即电令彭德怀:“同意你的部署,请你按当面情况酌量决定”。但是怎么样制造假象?让麦克阿瑟确定我军没有大规模参战,从而诱敌深入,是一个难题。
早在志愿军渡江前,毛泽东严令入朝部队昼伏夜动,隐蔽行踪,并指示:“我各部派遣援朝志愿军侦察处队,均要伪装成朝鲜人民军,而不要称中国人民志愿军,借以迷惑敌人”。此举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这也可以看出毛主席的高瞻远瞩,当中国6个军出现在朝鲜战场,麦克阿瑟还不知道他的对手是谁。
国际新闻社东京10月13日电:尽管前线上纷纷传来惊惶的消息,麦克阿瑟总部仍然深信朝鲜战争不久即可结果,中国和苏联都不会公开参战。接近麦克阿瑟的一位官员把加强了的朝鲜的抵抗称做——回光返照的防御。虽然已经发现鸭绿江南有中国士兵,但是,在鸭绿江南岸有中国人居住,在鸭绿江北岸也有朝鲜人居住。不能证实中国已经出兵。
在国内,毛主席也严令封锁消息。10月19日,他以中央军委名义指示各中央局:“在目前几个月内,只做不说,不将此事在报纸上做任何公开宣传,仅使党内高级领导干部知道此事,以便在工作布置上有所准备,此点请各中央局加以注意。”
因此,在11月8日前,各报在报道志愿军战绩时,均冠以“人民军”字样:“朝鲜人民军在云山一带重创伪军”,“朝鲜人民军击退楚山地区敌军”,“朝鲜人民军各线发动坚决反击”
然而在第一次战役中,当美军和李承晚军在战场上抓到只会讲中国话的俘虏后,毛主席将作何解释呢?请看《人民日报》报道:
——11月2日:“本报读者纷纷来信主张实行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很多读者并表示志愿赴朝参加反侵略战争”;
——11月3日:“(新华社沈阳二日电)长白山区人民政府对美军进犯忍无可忍,志愿过江帮助朝鲜人民,消灭美国强盗,保卫和平幸福”;
——11月5日:“沈阳郊区各村已有千余人志愿赴朝参战”;
——11月8日:“(新华社朝鲜北部某地七日电)在中国人民志愿部队参加下,朝人民军获重要胜利,十一日歼敌六千,收复广大地区”。
11月8日冒出的“中国人民志愿部队”,人们理所当然认为是一些“本报读者”和“沈阳郊区各村的农民。”,当然美国人也是这么认为的,麦克阿瑟更是这么认为的。
一位老资格的战史学家说:毛泽东善于用新闻为战争服务,解放战争后期,林彪已率领四野主力入关南下,新华社却在一篇新闻中煞有介事地报道,林彪在东北某地参加一个什么活动!
正是毛主席和彭德怀的努力,让麦克阿瑟断定中国没有大规模进入朝鲜,这为第二次战役“诱敌深入、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创造了条件。
天择:《孙子·计篇》:“兵者,诡道也。”兵不厌诈,古已有之。然而在现代战争中,像毛主席这样将孙子兵法用到极致的军事家,古今中外为数不多。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908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