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初伏已经到来,各大医院中医科、康复科人满满为患,排起了长队。他们都是提前预约来帖“三伏贴”的。
那么什么是三伏贴?
三伏贴,又称三伏灸、天灸、发泡灸,它是根据中医《黄帝内经》“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论来对疾病进行治疗,针对容易在冬天发作的疾病,在夏季进行治疗,也就是“冬病夏治”。三伏贴敷疗法3~5年为一个疗程。每年分为三个阶段,即头伏、中伏和末伏。2019年的初伏、中伏、末伏的第一天分别是7月12日、7月22日、8月11日。一般每伏贴敷3次,每次贴4个穴位,即贴4片。儿童每次贴2~4小时,成人每次贴6小时。
中医来源于生活。中医理论认为人是“小自然”,如果阳气不足,可以借助天地这个“大自然”之阳气(简称“天阳”)以补充,达到“引阳消阴”之目的,这就是三伏贴治法的基本原理。三伏贴如何实现这一过程?也就是使得“天阳”和人之阳连接、沟通、传输、接纳、贮存,使效果最大化,这个则需讲究方法,对此古人着实下了功夫,问题的关键是围绕着这个引“天阳”,即什么时候引、通过什么地方引、如何引的问题。简而言之,就是三伏贴疗法的“三定”(即“定时”、“定位”、“定药”)。这“三定”是三伏贴使用的关键所在。
定时
中医学认为“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益火之源,以消阴翳”,从中医理论来说,“天阳”最强之时是引阳补虚、消阴散霾的最好时机,一年之中日照最长的是夏至,但一年中最热的时间却是夏至后第 3 个庚天起,即三伏天。“伏”是指阳气潜藏、积蓄之意。夏至后虽然日照时间逐渐缩短,但阳气仍不断积蓄,至夏至后第 3 个庚天,阳气积聚达到了顶峰,并维持一段时间,即一、二、三伏。因此,三伏天是一年中最为炎热、阳气最为强盛的时段,这亦是一年中人体阳气相对最旺盛的时候。此时,气血趋于体表,皮肤松弛,毛孔开张,有利于药物的渗透,有助于邪气的外驱,借此时机通过特定的部位、途径,配合特定的药物,把强大的“天阳”引入体内,一举消除体内虚寒、阴霾之邪,使身体阴阳达到新平和,机不可失。
定位
“定位”即选定贴药穴位。三伏贴选定贴药穴位十分重要,其关系到能否把“天阳”引入,且引至到体内最阴暗处,以及能否引入最大之“天阳”量。就比如农村老屋开天窗,开的位置不当或大小不合适,都会影响采光效果。人体的“天窗”开在什么地方?首先可以确定的是,人体最深遂、最阴暗的地方是胸膈,即“膏盲”,药石达不到之所。《左传·成公十年》中记载:“疾不可为也! 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与之相对应的对外联络部位是背部,“背是胸中之府”,清代养生家曹庭栋亦指出“背为阳,心肺主之”,其专著《老老恒言》就有“以阳光补阳气”之论述,认为晒后背能疏通背部经络,对心肺很有好处。因此背部是能把“天阳”引入胸膈的重要部位。另外,古人还从劳动人民劳作的姿态———“面朝黄土背朝天”得到启示,背部还是接收“天阳”的重要部位。从经络学而言,背部是足太阳膀胱经和督一身阳气之督脉主要循行部位,它们是负责与“天阳”沟通的部门,亦是负责接收“天阳”之所。因此,根据自己的病情需要专业康复师进行穴位定位。
定药
全国各地医院进行三伏贴的时间都一样,选穴亦大同小异,三伏贴的选药是最能体现各医院治疗理念的环节,亦是为什么各医家三伏贴疗效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所在。选药适宜与否对疗效的影响不可忽视。概括起来对“定药”有三个要求:即“温”、“开”、“通”。“温”以助“天阳”,药与“天阳”合力,阴邪难遁其形;“温”而能“开”则是促进穴位打开以纳“天阳”之需,麝香、肉桂、丁香、细辛等具有辛温芳香走窜之特性,符合此要求,常常被选用;“通”则为通畅之意,寒则凝,故虚寒体质者经络易为痰浊壅塞不通,白芥子、甘遂等荡涤痰浊之力甚宏,能担当此任。“温”以助“天阳”,“开”、“通”则是达到“天人合一”、“引阳消翳”的先决条件。
三伏贴的适应范围:
1.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慢性咳嗽、反复感冒、慢性鼻炎咽炎、过敏性鼻炎(遇冷容易发作)。
2.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多种遇风寒湿发作或加重的颈、背、腰、腿、关节怕冷(怕吹空调)或疼痛等疾病。
3.慢性胃肠炎、慢性腹泻、慢性胃炎、脾胃虚寒、消化不良。
4.肚子疼痛(胃脘痛或腹部)怕冷,受凉或吃生冷后疼痛发作加重或拉肚子,痛经。
5.产后后遗症(月子病):产后出现全身或局部怕冷、多关节疼痛或肚腹怕冷疼痛或抵抗力下降等。
6.小儿反复感冒厌食、消瘦、遗尿、尿床。
7.由免疫力低下和内分泌失调所致的各种疾病。
三伏贴的禁忌证:
肺部各种感染性疾病急性发热期、恶性肿瘤患者、肺结核活动期患者。
强过敏体质者、接触性皮炎、有疮、痈等皮肤病和皮肤破损皮肤感染者。
孕妇和2岁以下儿童。
三伏贴的注意事项:
中医治疗讲究时令,该治疗是三伏天,每伏贴一次,其他时间疗效不确定,所以应按时贴敷。
贴敷期间12小时内不宜冲凉,贴敷后6小时内不洗澡,不要在空调房间内待时间过长。
贴敷时间:成人2~4小时;儿童1~2小时
贴敷后局部皮肤微红或有色素沉着,轻度搔痒均为正常反应,不影响疗效;若贴敷后局部皮肤出现刺痒难忍、灼热、疼痛感觉时,可提前揭除药贴,防止灼伤皮肤形成水泡。
如出现水泡,不要挠,痒就拍一拍,小泡会自行吸收,大疱找医生处理。
今天小喵讲三伏贴的知识分享给大家,谢谢大家的关注和转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908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