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里有几个宝妈正在聊自己的孩子。有的说自己的孩子什么东西都往嘴里吃,连石头都在嘴里反复嚼,打了他很多次就是改不掉。也有的宝妈说,自己的孩子刚学会走路,总喜欢走凹凸不平的地方,尤其喜欢走楼梯。
这两个宝妈话音刚落,很多宝妈仿佛有遇到了知音之感,都说自己的宝宝也是这样。
有经验的妈妈会告诉其他宝妈。宝宝喜欢把东西放在嘴里,是因为宝宝的口欲期到了。过了口欲期就好了。
其实现在很多年轻宝妈都开始学习专业育儿知识。希望通过更专业的方式来养育自己的孩子。虽然宝妈们了解到,孩子在婴幼儿时期会经历过口欲期等等一系列的敏感时期。可是真的遇到了孩子的敏感期,却又不知道该如何应对了。
其实这些家长产生烦恼的最根本原因,就是他们还并没有深入的了解,究竟什么是儿童敏感期。
敏感期一词,来源于荷兰生物学家德费里。德费里发现每一只蝴蝶的幼虫都有一种本能。雌蝴蝶会将卵产在树枝和树干交接的地方,因为这个地方,最安全又隐秘。当幼虫破壳而出之后,会被树叶的反光所吸引,继而找到自己赖以生存的食物。可是等蝴蝶长大之后,将渐渐失去对光的敏感度,这种本能也就消失了。
德费里把幼虫这种对光的敏感时期称为动物的敏感期。
意大利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教育法的创始人玛利娅·蒙特梭利博士,受到动物敏感期的启发,经过长时间的观察研究和验证。她发现婴幼儿身上也有敏感期。尤其是在0~6岁的时候,敏感期的特征更为明显。
敏感期在百度词条上的解释是:由于儿童在这一阶段智力、秩序感、节奏感、行走、观察力等方面的发育特征,而产生的一段对环境,秩序,感官,动作,社会规范等一系列的敏感情况,而这一时期被称为儿童敏感期。
敏感期就像闪电一样,转瞬即逝。也是大自然给孩子的礼物。是孩子学习各种技能和探索世界的黄金时期。
如果一个孩子能够顺利的通过一个敏感期,那么儿童的心智发展水平,将从一个高度上升到另一个高度。
如果孩子错过了这一段学习的敏感期,那么日后付出数倍的努力和时间,也不一定能够达到敏感期的效果。所以家长应该掌握婴幼儿敏感期内的成长规律。正向引导孩子,充分开发自己的潜能,满足婴幼儿的成长需要。
创办了大陆第一所蒙特梭利幼儿园的儿童教育专家孙瑞雪,在《捕捉儿童敏感期》这本书中,将儿童0-6岁之间会经历的一系列敏感期很全面的展示出来。
婴幼儿两岁之前,不太会表达。所以他们的敏感期,是最容易被家长忽略的。那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婴幼儿两岁之前容易被忽略的三大敏感期。
一、口的敏感期(口欲期)
婴儿刚出生的时候都以自我为中心。他们觉得自己就是全世界。但是当他们用口吃到了母乳或者食物以后,会有一种食物与自身融入一体的感觉。所以,她们喜欢通过吃来满足自己的愿望,也通过吃来探索自己以外的世界。这样他们才能慢慢地了解到,原来自我之外,还有另外一个世界。
婴儿在口欲期,会通过吃来满足自己的饥饿感。愤怒的时候喜欢用嘴来咬。周围的东西都喜欢抓到嘴里。通过嘴来辨认物品特征。直到他的手被唤醒,这个时候手的敏感期慢慢到来,口的敏感期会逐渐的褪去。
很多家长觉得孩子把物品放在嘴里不干净,或者怕孩子吞咽,所以会强行制止孩子拥嘴咬东西。一旦孩子错过了口欲期,那么这个孩子的口欲期将会延长。
有的孩子在两岁之后,仍旧喜欢用嘴来咬各种物品。有的甚至会出现焦躁情绪,用嘴来咬人。而这些行为是儿童不可控制的。因为这种用嘴来咬物品的欲望是自发的。所以家长一定要帮助孩子顺利的度过口的敏感期,这样他在两岁左右就会停止用嘴来探索了。
婴幼儿口欲期来临时,给家长一些小介意。家长可以选择一些大小合适的玩具留在他的身边。把容易吞咽的或者容易伤害到宝宝的玩具收拾起来。并且给玩具定期清洗干净,放在宝宝的周围。在选择玩具的过程中,最好选择不同材质的玩具。让他能够感知到丰富多彩的世界。
二、手的敏感期
婴幼儿的敏感期都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只是在一个敏感期结束之后,另一个敏感期才容易达到最高峰值。
手的敏感期,从婴幼儿的半岁左右开始。他们喜欢用手去抓一些粘糊糊的东西,并且喜欢反复抓捏。有时候他们会把香蕉或者草莓等等水果直接捏碎,并且反复在手里不停的揉捏。有时候也会把东西放进嘴里吐出来,在手里揉捏之后再放进嘴里。
可是刚开始他们的手指灵活度还不够。所以通常是一把抓。之后,慢慢的学会用三根手指抓东西。渐渐地会过度到两根手指抓。
我们成年人如果想把一个想法表达出来。除了用语言之外,还会喜欢用手来表达。聋哑人可以用手语来表达。而很多人做演讲的时候,也会配合手部动作。所以婴幼儿的语言系统还并不发达,所以他们也会用手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而这个表达的过程,同时也是思考的过程。所以如果你禁止了儿童用手的敏感期,也就等于禁止了儿童思考。
当儿童八个月左右,如果有很强烈的自己吃饭的欲望。那么家长就可以慢慢放权,给孩子的手洗干净,让孩子自己吃饭。不要太在意她吃的多脏,把饭抓成什么样子。这些过程都是孩子用手来思考的过程。
三、空间敏感期
孩子两岁之前有一段时间会很喜欢扔东西。尤其是喜欢把高处的东西往地上扔。学会走路之后,孩子还会非常喜欢爬高。甚至喜欢从高处向下跳跃。有的时候他们也会喜欢来回挪动物品。
其实这些行为都是孩子在建立空间意识感。孩子们通过确定自己和物品之间的的方位来确定空间关系。
千万不要误解孩子的行为,认为这是一些坏习惯。如果家长能够给孩子更多的爱和关怀,就应该对孩子多一些耐心。这正是孩子空间敏感期的到来。
家长不要随意阻拦孩子。其实他们的每一段行为,都是在对世界探索。
可是有的家长疑虑,孩子对于危险是没有危机意识的。所以当孩子爬高时,家长为了安全起见,还是会出面制止。
其实并不是这样。国际上有一个很有名的实验,叫做视崖实验。实验中有几个儿童在透明玻璃板上爬行。当儿童看到玻璃板下面,有一些凹凸不平的部分。儿童都会停止爬行,或者绕过“危险”在继续爬行。这个实验说明了,儿童天生具有自卫意识。
如果他喜欢从高处往下跳,就在地板上放一张保护垫子。如果他喜欢爬高,家长可以在附近做好防护措施即可。不要强行的制止他们的行为。
在孩子建立空间意识感的时候,家长也可以通过一些手工给孩子制造一些乐园。比如说给孩子做一个小帐篷,或者用废旧的纸箱给孩子做一个小房子。他们会通过狭小的空间,去认识空间以外的世界。之后慢慢的接纳更大的空间。
敏感期是大自然赋予婴幼儿的成长助力。其实是帮助孩子建立基本认知的能力。家长的作用就是辅助婴幼儿,顺利的度过他们的敏感期。而不是自以为是的“保护”他们。
孩子是具有能力的天生学习者。所以家长应该细心观察孩子敏感期的到来。鼓励孩子勇敢的尝试,自由的探索和学习。这样他才能独立的思考、懂得秩序。而这些能力将会成为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生存能力。
欢迎关注益菲育儿。更多的育儿知识都将会在文章中分享。有问题可以在下面留言,我们一起谈论育儿经。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8982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