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学期,由于娃开始上小学了,我的关注点也随着孩子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于是经常在三土妈妈育儿交流群里和妈妈们探讨教育问题,前几天我们在谈及“学业压力”时,发生了如下的对话。
这件事让我立刻想起近期央视热播的纪录片《零零后》,里面也有一个非常类似的场景。
《零零后》是关于一群千禧年后出生的孩子,他们在10年前被父母送进了同一所幼儿园,央视跟拍了他们10年,记录了这些孩子从幼儿期过渡到青春期的整个变化。
纪录片一共5集,每集有不同的主题、有不同的主角,在第一集《时光若倒流》中有一个叫萌萌的女孩也在把书忘在姥姥家后要面临父亲惩罚。
萌萌爸爸知道萌萌忘带书后非常生气,他愤怒地对萌萌说要取消孩子与同学一同出游的计划。
听了要取消出游计划,萌萌生气、愤怒,扑在妈妈怀里一阵哭后,告诉爸爸“我自己的后果我自己承担”,可是爸爸坚持说不让她去玩就是她应该承担的后果。
孩子一直在哭,妈妈看不下去发声了,妈妈说这个作业不用交是老师的规定,而且老师没有要求做,孩子已经额外完成任务,很不容易了。
听了妈妈的话后,爸爸更生气了,他开始把这件事情无限放大,爸爸认为这次忘带书却不接受一点“刻骨铭心”的处罚,以后孩子就管不住了。
这个场景真的特别眼熟,我们见惯了当孩子犯错时家长生气怒吼的面孔,一样的说辞:这次如果不怎么样,那么以后还得了!
当然,这是父母管孩子的一种方式,就像萌萌说的那样:“我自己的后果我自己承担”,父母有时候惩罚孩子时目的也很简单,就是希望他能学会承担责任,希望他通过一次犯错能长点记性。
这样的做法对与不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评判标准和教育准则,但是我有个小建议
我觉得父母应该把惩罚的条款说在前,以一种和孩子约定的方式来达成,而不是孩子已经出错后,再马后炮地提出惩罚措施。
再回过头来看看萌萌爸爸生气时将一件事情放大到孩子的整个学习生涯,
他没有以一种就事论事的姿态去处理问题!
就好像我们说因为这次忘了带书,那么以后是不是上学忘带书、考试忘带笔、工作忘带资料、乘飞机忘带身份证......
为什么当孩子面临某一次错误时,父母会如临大敌似的希望出个绝招彻底杜绝孩子再犯错呢?因为焦虑!而焦虑来源于我们无时无刻地想要在孩子成长的路上推他一把。
有些时候,对于家长来说适时推孩子一把是非常有必要的,可是这个推的力度、方向一旦错误,就不是推着孩子前进,而是推给孩子无尽的压力。
前不久我自己就做出了很不好的示范。
某个假日,我带三土去飞行学院参加模拟飞行活动,第一个环节就是老师给孩子们介绍航模,老师一边介绍一边邀请小朋友参与互动,参与互动的小朋友还会得到一个小礼物。
当天由于参与活动的孩子太多,老师一说谁愿意上来请举手,很多大孩子就直接跑上台,而三土每次都是老老实实举手等着老师点名,这种情况下哪里还有她上台的机会!三番五次举手被忽略后,老师再问谁愿意上来时,她就埋着头,情绪很低落,不再举手、不再回答任何问题。我当时很怕一而再再而三地被忽略会影响孩子的学习积极性。
我就走过去对三土说:“你看每次参与互动的孩子都不举手,直接上台的,不要再举手了,直接去!”
三土很气恼地对我说:“可是老师明明说的是谁愿意上来的请举手啊!”
我说:“你要有点眼力劲儿啊,从头到尾都是谁先跑上台谁就有机会,老师根本就没有抽举手的小朋友。”
三土继续说:“可是老师说的要举手啊?!”
......
接下来我两谁也没说话,都在生气,我生气这孩子一点不灵活,孩子生气的是明明讲好的规则,为什么不遵守。
沉默一会后,三土就开始埋着头眼泪一直掉......
这时候我开始后悔刚才想“推”她一把的举动,我的“推”反而让孩子陷入混乱中。
我开始反思,孩子成长的路上类似这种举手没有被点名的情况比比皆是,这时候我应该教她学会正确的自我排解,而不是逼着她一定要上。
第二个环节老师讲航空发展史,也是同样的抽问举手回答。由于她情绪很低落,我们就选择了坐在教室很角落的位置。当老师提问时她不再举手,但是遇到她知道答案的
我就做很苦恼的样子说:“这个题怎么可能有人知道嘛,那么难。”
她就转身告诉我答案。
然后我一脸惊讶地说:“哇,这么难的问题你都能回答啊,你好棒,那等下别的小朋友回答的时候你岂不是就能帮助她,检查一下她回答的对不对了哟。”
然后她很认真地听了别的小朋友的答案,还告诉我说:“我检查过了,他回答对了的。”
遇到不知道答案的问题,我就说:“我要认真听听别的小朋友的答案,下次我就懂了,我就可以去考我的朋友了,我太开心了。”
然后她也很开心的说:“我也要认真听,我也要回去考我的同学。”
......
经过这个环节,看着她能正确对待了,我终于松了一口气,感叹育儿这事有时候真的不能心急,当我们把大人的焦虑强加到孩子身上,不仅帮不了孩子,还可能让孩子更加手足无措。
推动孩子前进,咱们一定要在深思熟虑的情况下选择适合自家孩子的方式去轻推。
前段时间,有妈妈找我出主意,说自家孩子内向,问我有没有什么办法让孩子外向起来。
这位妈妈讲孩子的问题时,也是很着急,还会告诉我她曾经为了让孩子外向一些、胆大一些用尽了办法。她说“可是他还是内向的要命,小区里看见小朋友想跟人家玩,就是不敢说,真是急死我了。”我问这位妈妈,你当时是怎么做的,她说:“我就告诉他要么你就直接问我能和你们玩吗,要么你就继续傻站着。”
我问:“然后呢?”
她说:“然后他就傻站着呀!”
看见没,这个妈妈很想推孩子一把,可是不知道怎么推,其实她吼孩子的同时也是对自己无能为力的一种发泄。
其实我也经历过类似的事情,三土属于慢热型的孩子,每次去小区玩她只找她熟悉的小伙伴,对于不熟悉的小伙伴她也很难迈出第一步,我曾鼓励过她大声地去问别人是否可以一起玩,有时候她会去,有时候她也会和那个“内向”的孩子一样站在旁边观察,迟迟不愿意迈出第一步。(“内向”我打了引号,因为从这个妈妈的反馈中判断不了孩子是否真的内向,也许只是大人给她的标签而已)
于是,我想仅仅鼓励她去,不如给她做个示范。于是我站在小区篮球场中央大声召集:“我想玩狼抓羊的游戏,我要当狼,有没有小朋友愿意来当羊的?”一声召集后,附近的小朋友迅速围拢来,然后我们一起制定游戏规则一起开心地玩。两三次后,三土再想找小伙伴玩游戏就学着我的样子也站在篮球场上发布“召集令”,每次都能喊来一堆小朋友跟她一起玩。我当时真心觉得孩子真的就是有样学样的,如果我只是站在一边告诉她去,你去、你加油、你......那她感受到的只有来自妈妈的压力,也许迫于压力她这么做了,可是她肯定不快乐。
孩子成长的路上,我们每个人都想推她一把,你曾用过什么好办法推动孩子前进,快来下方留言分享哟~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8774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