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网上一段“姥爷给外孙买40吨沙子”的视频走红,让很多人看了羡慕嫉妒恨。孩子的爸爸表示,姥爷家里本来就有一辆大卡车,知道孩子喜欢玩沙,就索性拉了一车沙子回来,正好家里的院子也有地方放,就放在院子里让孩子玩了。
孩子的父亲说,老人宠孩子就是没有理由的,想要什么就给什么。而也有更多的网友表示出了担心:这也太溺爱孩子了!以后孩子大了就难带了!
也有的人说,这样过度溺爱的现象更容易发生在隔代教育中,老人都有一种补偿心理,想把当年亏欠孩子的,都在孙子孙女的身上找回来。
不管怎么说,姥爷给外孙买沙子的行为成了很多人眼里的溺爱。他们认为这样惯着孩子,以后孩子就会无法满足了,到时候后悔也就晚了。
孩子的需求究竟该不该满足,如何满足,对许多家长来说是一大难题
在许多家长看来,孩子不能惯着,不能想要什么就给什么,不然惯坏了,大了就更无法满足了。
前几天回家的路上遇到一对父女,两个人刚从超市出来,看样子是买了些吃的。女孩就想马上吃,可爸爸不同意,非要回家吃。女儿不停地恳求爸爸,看得出她特别想吃,可爸爸就是不同意。女儿无奈之下,坐在地上大哭起来。爸爸一边走一边说,“你自己在这儿吧,我要回家了。”女儿哭得撕心裂肺,边哭边喊“爸爸不要走,不要扔下我。”看上去特别让人心疼。
我没有继续看下去,不知道后面爸爸是怎么处理的。回家讲给儿子听,问他要不要马上给孩子吃,他说,当然要了,为什么一定要等到回家呢?难道回家之后那些吃的就变了吗?
是啊,我也不明白,为什么要回家再吃呢?孩子想马上体验吃的快乐,可爸爸就是不同意,非要剥夺孩子的这种快乐。孩子不同意,就会说孩子不听话不懂事,可是,不懂事的明明是大人啊!
或许,这个爸爸有这样的想法,可能跟“延迟满足”有关。
延迟满足是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米歇尔主持了一项实验,这个实验有32个孩子参加。具体的要求是,让每个孩子单独待在一个小房间里,这个房间里只有一把椅子和一张桌子,桌子上放着孩子最爱吃的零食。如果孩子能忍耐十五分钟再吃掉零食,那他就能得到双份的奖励,而无法忍耐的孩子就得不到了。十八年后,研究者对当年参与的孩子进行了跟踪调查,发现那些能够等待时间更长的孩子, 在后来的表现中也更出色,成绩也更优秀,生活事业比较成功。
于是,很多人就把这个延迟满足的实验用来教育自己的孩子,他们在孩子想要某个东西时,让孩子刻意等待,美其名曰这样可以锻炼孩子的忍耐力,以后会更有出息。就像哭声免疫法一样,孩子哭了不马上安慰,而是让他哭一会儿,等哭够了就不哭了。
事实上,延迟满足的本质被人误解了。因为那个延迟满足的实验中,享有主动权的是孩子自己,他有权决定自己吃不吃,什么时候吃,即使吃了也不会得到惩罚,不吃也不会有奖励,只是一个自然的过程而已。而我们的父母呢,偷偷把主动权掌握在了自己手里,由父母去决定孩子吃还是不吃,什么时候吃,如果孩子要求马上吃,就会受到批评,这样,结果就显而易见了。
所以,孩子的需求如何满足应该由孩子自己去决定,他想马上得到一个东西,那就给他好了,而不是对他大加批判,说孩子不懂事,否定孩子的需求。如果不想满足孩子,那也可以,只是要如实地告诉孩子,是妈妈不想给你买,而不是孩子配不上。如果父母能把选择的主动权交给孩子,我想,很多矛盾都可以避免。
即时满足孩子的需求就是溺爱?你把溺爱想得太简单了
那么问题来了,许多家长就开始患得患失,孩子想要什么就给什么,那惯坏了怎么办?不得不说,这样的家长太没有信心了,对孩子没有任何信任,孩子就那么容易变坏呢?他就那么贪得无厌吗?
我一直相信,我们的孩子本性是善良的,是向上的,他有自己内在的成长动力,而不是失去约束就会变坏。每个孩子都渴望变得更好,都希望自己是个更好的人。
而即时的满足跟溺爱也没有什么关系。那些把满足孩子就当做溺爱的想法,实在是误解了溺爱的含义。
溺爱不是很多的爱,不是让孩子沉浸在爱里,像溺水的人一样,慢慢地淹死。
童话大王郑渊洁眼里的溺爱是,孩子的待遇和其他人不一样;心理学家武志红眼里的溺爱是,溺爱不是爱,而是过度的阻碍;教育专家尹建莉眼里的溺爱是,溺爱不是爱,是披着爱的外衣的占有和控制,是成人按照自己的意志去管理孩子,剥夺孩子的独立性,其背后的心理基础是恐惧和不信任。在她看来,爱和溺爱不是一个事情程度上的深浅,而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东西,爱的本质是要给孩子自由、宽容和欣赏,而溺爱的本质则是控制、包办和批评。
不管哪种说法,本质都是一样的,那就是溺爱不是爱。那些把溺爱当作爱的说法,其实是打着爱的旗号,去控制和管理孩子。所谓的“不能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也完全是自己的想法。孩子想要两块糖,妈妈非要给一块,孩子不同意,就说不能惯着,其实孩子也不过就是要两块而已,她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觉得多给一块糖就会害了孩子,让孩子的牙齿坏掉,可是,那块糖的威力真有那么大吗?说到底,是她内心的恐惧在作祟。
武志红说,溺爱分为两种,一种是包办型,一种是纵容型。前者是父母事无巨细地为孩子做一切事情,剥夺了孩子动手的机会,甚至连未来的路都为孩子铺好了,可孩子呢,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得到任何锻炼,也就没有了独立自主的可能,我们看到的那些三四十岁了还在啃老的高材生,多半就是这种;后者是无底线的纵容,父母对孩子没有任何原则和底线,孩子做错了事无所谓,有爸妈撑着呢,孩子不努力也无所谓,爸妈早就打好了天下,就像李天一那样的孩子,出事了有父母兜着,最终酿成大错。
以上这两种,看似父母倾注了很多的爱,实际却不是孩子需要的爱,也不是孩子想要的爱,只是父母用自己的权威,强加在了孩子身上而已,到最后,也伤害了孩子。而真正的爱不是这样的,真正的爱一定是站在孩子的角度,着眼于孩子自身的成长,让孩子变得更独立、更优秀。
那些得到满足的孩子,并没有被惯坏
作家毛冷瞪曾写过一篇文章《“你什么都由着孩子,以后社会上哪有人这么惯着她?”》,可以说,这篇文章解答了很多人的困惑。
作者说,自己的女儿要什么她都会满足,因为女儿的要求并不过分。比如说,女儿想吃软糖,问她吃多少,她说三个,那好,就给她三个,吃完了三个她很开心,并没有再要第四个。如果给不了,那就说清楚。有次女儿想喝奶,可家里没奶了,她对女儿说,现在快递叔叔下班了,明天再给你买,于是,第二天她买了奶,孩子也痛痛快快地喝了。
作者说,自己之所以会痛痛快快地满足女儿,是因为自己小时候很多需要都不能被满足。比如,她想要个娃娃,家里明明买得起,就是不给买,最后在她的苦苦哀求下,妈妈终于买了个最便宜的,她喜欢得跟宝贝似的,天天抱着,可妈妈怕她玩物丧志,天天锁着,不让她玩。后来,她买了好多的娃娃,而且一个比一个贵,妈妈现在越来越崩溃。
这样的同款父母是不是有很多?
作者说了一段话,很值得反思,她说,童年的缺失,总会有后面如饥似渴的弥补。人为地给孩子制造灾难,孩子不会看不出来,你的真的做不到还是能做到就是想治你,孩子心里特别清楚。
而她的女儿,在她这样的满足下,一点都没有被惯坏,那些普通孩子身上出现的毛病,如撒泼打滚要东西,买了又不珍惜之类的情况在她的孩子身上从未出现过。因为孩子知道,妈妈是真诚的,而不是故意地去治她,所以,她也愿意用一颗真诚的心对待妈妈。
其实孩子的心思很简单,如果他想要某个东西,就尽量满足吧,实在满足不了,就如实地、真诚地告诉孩子,是妈妈无法满足你,而不是你不配拥有。我们要时刻告诉孩子,他值得拥有这个世界上最好的东西,这样,他的内心才会有丰盈感和满足感,才会觉得幸福和安全。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8508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