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勋贵阶层都是一个王朝非常难处理的问题。跟着王朝开创者,从死人堆里爬出来,能活着看着王朝建立的人不足十分之一。
一朝坐江山,昔日的铁血君臣,变身仇敌,只有把名臣战将都通通送去见阎王君王才算安心,社稷才算安稳
从情感角度说,这肯定很残忍,但从朝廷的负担来说,却不失为一件好事。毕竟这些人都是需要供养的,不但他需要供养,他的子孙都可以躺在祖先的功劳簿上吃喝下去。
战友情,一刀砍断。这对一个个雄才大略的历代开国皇帝不算事儿,眼睛都不会眨一下。但对自己的儿子们,除非是准备谋反,还真没几个下的了手,父子情深,人老惜子。
当爹的愁啊,皇太子是亲的,别的儿子也是亲的,手心手背都是肉。他没事儿呢不停的学《资治通鉴》,天天就琢磨怎么能够保证自己大业万年,子孙既能吃香喝辣、香车美女、又能忠贞体国到天荒地老。
刘邦给自己的儿孙们,给地、给枪、给钱,结果反而朝廷穷的叮当响,儿子们没事就和那个最大的搞事,从晋到唐又到宋,这事儿就没有个章法,死结啊。
这充分证明,开国皇帝的想着既要亲王儿子们,太平了生活富裕,又要让他们朝廷有事时候,出兵出钱报效朝廷的想法不可能实现。
到了大明朝,吃了一辈子苦的朱老师,寻思着,外人一个都靠不住,还是亲儿子靠得住。我把这宗室制度改一改,不给这些王子们封国土地了,你这吃穿用度都是朝廷,都是那个他最亲的儿子赐给你的,你们哪不要管地方的事儿,不参与国家大事,这下子总该吃人嘴短,拿人手软了,都好好给朝廷效力吧。
结果朱老师在地下没睡几天,儿子朱老四就反了,朱老师算计一辈子,算计不周啊,想治理一个东西,还得专业人士干,你就说打击非法坐庄吧,谁最能行,你说大数据行我都不信,这事儿我看徐翔老师行,一抓一个准。谋反专家朱老四朱棣上台后,妥妥的把亲王们管起来了。
制度共有四个方面,再加一个补充。分封而不赐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不可参合四民之业,王位世袭罔替。
这叫啥,有很高的亲王、郡王地位,但是没有属于自己的小朝廷,朝廷保证你享受着X国级待遇,却没有管事儿的权力,但不得利用职位经商、务农,只要你遵守前面四项规定,这个位置永远都是你和你的大儿子的。
概括起来一句话,做一个听话的、高级的、养尊处优的、让朝廷放心的吉祥物。稳不稳,当然很稳稳稳的。做一个世代小火车,每天从美女的环抱中醒来就是逛吃、逛吃的仔,是今天普通人最大的追求。
事儿是好事,药方也是好药方,你看着自打这朱老四以后,大明就再也没有像模像样造反的王爷了。然而当后来的君主不再雄才大略,也不可能再出雄才大略的君主的时候,祖宗之法变的不可违背,一切最好的初衷,最后往往都会酿成无可挽回的灾难。
皇子们数量就像几何倍增一样,疯狂的生长,从朱元璋手里的58个,到万历末年,皇室宗亲人数保守的说,超过20万人,这就是二十万个皇亲国戚,二十万个年复一年需要朝廷养活的大家族,全吃朝廷的皇粮!
大明家大业大,是当时亚洲最发达的,世界上我看也是数上的号的超级经济体,养几十个皇亲不算事儿,几百个也还凑合,几千个吗,可以勉为其难,依我看,超过了十万个,不用满清打过来,压根不用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就看着这二十万皇子皇孙繁衍下去,用不了几年我看大明铁定给他吃垮了。
说的是历史,从不是历史。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8396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