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育儿 > 孩子缺乏自信?皮格马利翁效应:相信自己行,你就行

孩子缺乏自信?皮格马利翁效应:相信自己行,你就行

文章纯属原创,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如今,随着家长们对于孩子教育的逐渐重视,各式各样的教育方式开始进入家长们的眼球。尽管每一位家长教育孩子的方式都各有不同,但在有些方面,家长们却有着不尽相同的处理方式。例如面对孩子自信的缺失。

此前有一位孩子的爸爸在网络上发帖求助,希望能够找到解决孩子自信缺失的办法。根据这位爸爸所说,自己的孩子从入学起成绩就一直十分拔尖,孩子自身也因此产生非常强烈的自信。但自从孩子接触了新的学科,并且在新的学科上没能取得好成绩时,孩子的信心突然遭到了严重的打击。这种打击不但使孩子在这个科目上一度低迷消沉,而且不自信感很快蔓延,导致孩子其他科目也遭受影响。当自己原本擅长的科目成绩也在逐步下滑时,孩子的信心又再度受到了打击。在这种死循环的作用下,孩子与家长都苦不堪言。

这位爸爸表示,自己也曾试过去安慰、鼓励孩子,但是效果是十分有限的,似乎自己的鼓励对孩子来说完全起不到推动作用,孩子依然消沉不振。所以这位爸爸没有办法,只好在网络上发帖求助。

事实上,关于孩子信心缺乏的问题,大部分的家长都会选择以鼓励为主。但是实践表明,家长简单的鼓励并不能很好地解决孩子的信心缺失的问题。这是因为家长对于"皮格马利翁"效应的一种错误践行。那么,什么是"皮格马利翁效应"?

皮格马利翁效应

所谓的皮格马利翁效应,是指当一个人对某件事或某种事物产生期待感时,这种期待感将促使他去实现、获得这件事物。简单来讲,在皮格马利翁效应的作用之下,会出现"说你行,你就行,即便你不行,你同样可行。"

皮格马利翁效应源自于一则希腊神话故事。相传有一位著名的雕刻艺术家名为皮格马利翁,有一次,他用象牙雕刻了一尊女性的雕像,并赋予它名字"盖拉蒂"。出于对雕像的喜爱,皮格马利翁终日守在雕像旁,拥抱、亲吻雕像,表现出了自己对于雕像热忱的爱意。

但雕像始终是不会回应他的情感的。皮格马利翁来到爱神阿佛洛狄忒的神殿前,期望能够得到得到与盖拉蒂一样动人的女性的芳心。等到皮格马利翁回到雕像旁时,他惊讶地发现,雕像开始浮现血色,冰冷的肢体也出现了温度。雕塑在皮格马利翁的期盼之下,最终化作了一位动人的女子。

虽然现实生活中,雕塑化人只能是一种美好的幻想,但皮格马利翁效应却实实在在的存在。上世纪60年代,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博士来到一所学校进行了一项实验。他在新的学期开始时,从学校找来两位老师,并且借校长的名义告知他们:"你们是学校最为优秀的两名教师,为此我将学校最优秀的一批学生交付给你们进行教育,希望你们可以为学校增添荣誉。"听完这番话,两名教师充满干劲。果不其然,这群学生最终成为学校最出类拔萃的存在。

而事实上,这两名教师是博士随机选出来的,这群学生也是经由随机抽选构成的。如果是在平时他们或许都不会有如此高光的表现,但博士却给予了他们积极的心理暗示,让他们对自己充满信心,他们也因此达成了本不可能达成的目标。

事实上,父母也知道,要想让孩子拥有自信心,应该给予孩子积极的鼓励,但却常常步入教育误区,不但达不到让孩子恢复信心的目的,而且往往会招致孩子的厌烦与排斥。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

父母教育模式的误区

  • 简单地夸奖孩子

有些父母在应用皮格马利翁效应时,常常会认为对孩子进行夸奖就可以帮助孩子恢复自信,这种观点是绝对错误的。要想很好地达到皮格马利翁效应,父母必须发自内心的信任自己的孩子,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于自己的期望与关注。只有这样孩子才能从中恢复自信,获取自我突破所需的推动力。

但如果父母只是简单地对孩子加以夸奖,这种表层浮夸的称赞其实很难达到预计的效果。因为对于孩子来说,他们对于自己的能力是有属于自己的界定的,如果父母一味地告诉孩子,你可以怎么怎么样,那么将是对孩子自身原有认知的一种强制推翻,自然不会受到孩子的接纳与认可。

  • 对教育缺乏耐心

有些父母对于教育缺乏一定的耐心,往往会在一种教育方法作用无果后,立刻更换一种新的教育方法。这样一种做法其实是不对的。每一种教育方式都是需要孩子加以适应的,如果不断进行变更,那么将很容易导致孩子的反感与排斥。

此外,每一种教育方式都是需要一定时间的加持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的。父母要想孩子恢复信心,只对孩子进行一次鼓励,是远远不够的。父母应该将这种信心的赋予视作一份长久的工作,坚持对孩子进行心理暗示,这样孩子才能切实地感受到父母的期望。

  • 忽视孩子自身特点

有些父母在教育孩子时,没有很好地注意到孩子自身的性格特点,忽视因材施教的重要性,这样的教育也是难以成功的。因为每一个孩子的性格特点都是不一样的,有时候照搬他人的教育模式未必能适用于自己的孩子。

那么,关于孩子的教育,父母应该怎么做,才能更好地发挥皮格马利翁效应的作用,让自己的孩子恢复自信,实现自我突破呢?

皮格马利翁效应的正确应用

  • 由衷地相信孩子

在对孩子进行鼓舞与激励时,父母应该发自内心地赋予孩子期望,这样孩子才能更好地回应这份期望。因此,父母在鼓励孩子时,并不需要说一些可能连父母自己都不相信的话,而是应该基于自己对孩子的看法,给予孩子信心与期待。

以前文所述的那位父亲的遭遇为例,父亲可以这样告诉孩子:"当前的成绩其实说明不了什么问题,你一向成绩都很好,即便如今接触新的科目,你的能力摆在那里依然不变。一时的成绩下滑可能是方法不对,好好发挥你的能力,我相信你一定可以拿回本该属于你的荣誉。"

  • 给予孩子成长时间

有些父母对孩子的成长与进步表现出过于急切的期盼,故而当教育方法一时半会起不了作用时,父母就会选择更换方法,这种做法是错误的。无论哪一种教育方法,孩子都需要时间适应,在此之前,难以见效是相当正常的。如果父母一直急于追求结果,那么很容易导致孩子对于父母所给出的鼓励话语的质疑,同时这种急迫的情绪会传递给孩子,让孩子更加没有耐心去应对自己的瓶颈期。

  • 给孩子树立好榜样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导师,父母能否给孩子做好榜样将很大程度上决定孩子的发展去向。因此,父母平时要给孩子树立好榜样,让孩子看到自信、稳重的父母形象,这样孩子才能对自己的生活充满希望。

我是炅妈育儿,也是3岁宝宝的妈妈,在养育和教育孩子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可以来问我,希望我的一点建议能有助你解决带娃过程中的困惑与烦恼,让我们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长!更多育儿母婴知识请关注我们,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赞或分享给更多的人!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826219.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