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过《浪潮》这本书或电影吗?关于集体与自由,排异与包容。一场关于人性的实验。那是改编自一个真实事件,在德国拍成了电影,但原事件是发生在美国。故事讲述的是在一所小镇中学校园里的活动周,负责讲解独裁统治的文格尔老师在课堂上提出了一个问题:独裁统治在当代社会还有没有可能发生,学生们对此都嗤之以鼻,觉得根本不可能。接下来,这位老师和他们班上的学生们做了一个模拟独裁政治的实验,他先是设定了班级纪律,比如说话前要举手和站起来(呵呵,中国孩子肯定是习以为常的,但你想想,那是在美国和德国呀,一切讲求自由平等的国家),又引导学生们设立统一的口号、一致的打招呼手势,穿同样的服装,给这个班级组织取名叫“浪潮”……短短两、三天之后,这个班级的学生都对自己的组织确立了高度认同,他们团结、亢奋而激进,所有持反对意见的同学被视为异类。在一次水球比赛中“浪潮”成员与其他班级群体斗殴,以及“浪潮”成员马尔科竟然不由自主地出手打了唯一保持清醒的女朋友卡罗,醒悟过来后找到文格尔老师进行对话,老师意识到了事态的严重性,于是把所有学生召集到礼堂中,宣布实验的结束和组织的解散,然而为时已晚,当中最为狂热的学生蒂姆因为“信仰”幻灭而精神崩溃,开枪打伤了一名同学后当场吞枪自杀,文格尔老师也被警方带走……
组织的“叛徒”马尔科被几名学生架到台上,文格尔老师说了一段话:“如果我让你杀了他,你会照做吗?我们可以把他绞死或是砍头,我们也可以折磨他,直到他向我们屈服,这些都是专制政府会做的事。你们意识到你们刚刚都做了什么吗?你们还记得上个星期课堂上的问题吗?这样的独裁统治现今是否可能再现?这正是我们现在做的,法西斯主义,我们以为自己高人一等,比其他人都优秀,更过分的是,我们将所有反对我们的人排除出了我们的集体,我们伤害了他们,我不知道我们还会做出什么过分的事,我必须向你们道歉,我们做的过火了,我做的过火了,这一切都结束了,这意味着什么,对‘浪潮’来说,意味‘浪潮’结束了。”
这一切,仅仅用了5天,你离成为“纳粹”可能只有5天!
在这片自由的土壤里,到底是什么在5天之内如此轻易的操纵了这群人的思维?他们为什么愿意放弃个性和自由,追随这个“浪潮”?它到底带给了他们什么?嗯,它给往日里性格软弱受欺凌的人依靠和自信、它给长相不漂亮的女孩一个平等的机会、它给破碎家庭中没有家庭温暖的人一个港湾、它给学习成绩差平日无所事事的人一种“有意义”的存在感……他们拿自己的自由去换取所谓的平等。可是他们有没有想过,你们同时把平等变成了对非“浪潮”成员的优越感,你们任由群体意识统领,根本不在乎会伤害到谁。
一定有人无法理解,咱们中国小孩不就是从小被调教成发言前举手、要站起来回答问题吗?都很正常啊,也没见什么不好的影响。有纪律,统一,团结,这些都不是坏事,也自有它的好处,没有过度,就不会产生偏激行为和后果。不过再仔细想一想,有些影响是不是我们自己根本都没有发现,但已经影响了,相比于其他很多西方国家,我这么说几个吧,对于同性恋的接受程度,或者对于允许同性婚姻这件事,有人一听就马上脸色大变,甚至用鄙夷的目光看待这些人,非得喷一句“真恶心”才罢休;有人看到旁人都“到年龄”了还不结婚、该生孩子了还不生,便言之凿凿地奉劝、催促人家快赶紧吧!人家有怎么你了吗?人家对你什么都没干,也妨碍不着你,你到底凭借什么端着“正义感”地去训导他人?你有想过为什么吗?仅仅是因为他跟你不一样,你就不能接受了。
人们不能理解、拒绝接纳跟自己不一样的人和行为,认为别人也应该这么做,可当你在做这些的时候,你又是以一个什么样的立场?一个不相干的妇人能理所当然地训斥一对不想要孩子的夫妻,讲真的,你不能理解别人为啥不想生孩子,我还抓破头皮都想不通你怎么会生完一个又一个呢,我身边认识的人就有生了三个、四个的,说实话我是理解不了的,但我不需要理解,只要尊重就够了,我从未向她们提出质问声音,因为这跟我有什么关系?我有什么资格谈论别人应该生几个孩子、会不会太多?知道要去尊重跟自己不一样的一切,这很重要,却也非常艰难,许多人都办不到,因为这是人性——人们总喜欢去管别人的事,总喜欢去强迫别人跟自己思想、步伐一致,甚至排除异己。
记得几年前,某位男艺人去世,许多网友却纷纷跑去一位女艺人的微博底下留言,因为她跟去世男艺人是好朋友,网友便大骂:你怎么这么冷血?自己的好朋友死了还无动于衷,一条悼念的微博不发?
更荒谬的是,还有人要求一对恋爱中的明星分手的,理由是:我觉得你们根本不配,你们不应该在一起的,或者有一对大家心目中般配的夫妻要分道扬镳了,大家纷纷去留言说:我觉得你们挺好的,为啥要离婚呢?希望你们不要离婚!
我觉得好笑,这些人高声谴责他人,仅仅是因为那人跟你理解的应该要在微博里发文悼念才叫悲伤、才叫有情有义的做法不一样?
当今这年代,隔着电脑手机,隔着网络,很多人将“言论自由”狭隘地理解成了就是可以随意对别人进行审判和言语攻击,人家问你意见了吗?这除了体现出你的尖酸刻薄和毫无修养,跟言论自由没任何毛线关系。再说,你意图用自己的言论自由,去捆绑别人的行为自由,你想想,这样对吗?
当你在网络上面对一个陌生人处处挑剔,口出恶语,你想过为什么吗?你心里的怒火到底从何而来你知道吗?到底是生活对你伸出了狠毒之手,于是你心怀不公的怨恨,报以这个世界恶意,又抑或,是你对生活的一切尖酸苛刻,所以生活还以了你同样的潦倒不幸?这如同世上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没人知道,也没人说得清。
社会普遍认为女人又何必折腾,只要找份稳定工作,嫁个好人,生了小孩,就是人生赢家,相反,一个女人无论她取得了多少成就,多聪明、多善良、为社会贡献了多少,只要她没结婚,在那些人眼中她这样是不行的。韩国那位女总统尚未下台时,听到有个中年女人说:做到总统又怎样,还不是没有结婚也没个孩子,多可怜!一个女总统因为没有结婚,连一个乡间大妈都能觉得她可怜,摇头说一句:再优秀又有什么用!
你知道为什么吗?因为这些妇女大妈,她们一辈子只见过幸福的婚姻和悲苦的婚姻,但她们对一个女人不结婚没有概念。因为她们不会懂,一个女人不只是为了结婚、生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的,她们已经习惯了被家庭和孩子捆绑的人生,习惯了用家庭孩子去填补自己人生的失意与无聊,不信你去看看,乡间里多少对夫妻日夜吵架,互相怨怼,可你不会看到她们离婚,离婚?不存在的。她们需要“跟别人都一样”这个安全感。
而她们认为男人呢,不论他是帅还是丑、疼爱妻子还是冷淡妻子、性格幽默还是闷葫芦,都不要紧的,有本事挣钱才最重要。“丑点有什么关系”、“内向点才好,老实”、“他不常在家你就自己找点乐趣,这没什么”……底线是有多低?但这些话是不是听着挺耳熟?是啊,在她眼中,男人最重要就是会挣钱、有本事就行了。
何止是乡间大妈,或许随便一个你在路上遇到的穿着时髦化着精致妆容的办公室女郎,她的思想跟乡间大妈们是一模一样的。
人们独立思考、分析的能力不在于他们的年龄、学历。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立意识、想法,也应该要有才是,实在不该去抹杀,不然全世界的人都像上了发条般的一模一样,不无聊吗?那些自己理解不了、不懂的,我们只需要允许和包容它们的存在即可。
非常有趣,昨日跟一个初见面的人有一段不长不短的交流谈话,对方是某企业的创始人和老总,我们聊了有一个多小时。这位某总以某家派系去谈论(我没研究),他认为女人都应该结婚生子,不然就是有违天道,顺道还劝了我一下,应该结婚生子的。我笑说,我并不拒绝结婚生子,但也可以没有。随心。我说,每个人的成长不一样,读过的书、受到的教育、见过的人,以及阅历,通通不一样,那么观念不一样就非常正常了。我接受你持这个观念,但不认同,想想啊,这世上有人信了佛,有人是同性恋,有人不想生孩子,那么,当你言之凿凿地说如果大家都出家了、都不生孩子,都是同性恋了,那人口不就灭绝了吗?放心,不会,世间少有绝对之事,但这事我能说绝对不会,灭绝不了。这事是犯法的都阻止不了两性交配的欲望和需求。这些极少数人群他们并没有实际性碍着了你任何、世界任何,并且他们同样在为社会做贡献,你是以一个什么立场去谴责他们?你是把自己当道德圣人、当上帝了。
某总还笑言,都知道抽烟不对、不好,明知道错的还会抽,当然也有在慢慢改。我笑笑没接话。抽烟本身没错,若有错,是你在别人面前未曾询问半句便点起了烟这个行为,让别人吸你明知有害的二手烟。再坏的东西,它不曾伤害他人、不曾危害社会,别人要如何过自己的一生,那是人家的选择。像某总、像乡间大妈,我只能做到接受他们的存在,自然我不接受他们一样存在,但我无法尊重这种行为。
我又细想了一下,事情是这样的,我们常常说到的宽容、包容,可能是别人对你做了一些不好的事,所以你去宽容他,包容他,你便是大度。然而,现在是别人根本就没对你做过什么事,你指着人家谈个什么我会宽容你、包容你?我们以为自己是谁。
就比如,我忍了你一时的二手烟,那还能叫宽容你,但如果你根本就没在我面前抽,我也没受害,我凭什么谈宽容你抽烟。
情绪、价值观,稳定的情绪、稳定的价值观,以及稳定的意志。关键在于“稳定”二字。因为当你有了独立的思考逻辑,懂得不把所有东西全往脑子里塞,才不会轻易被渲染煽动,跟风做傻事。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822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