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父无犬子,南宋“中兴四将”之首的岳飞勇猛无比,其长子岳云也是难得的少年将军。岳家军的军纪之严明,让金兀术也肃然起敬道:“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在岳飞的带领下,处于弱势的南宋北伐连连告捷,但这大好形势却吓坏了高宗皇帝赵构和主和派的奸相秦桧。南宋绍兴十一年(1141年),岳飞及其长子岳云与部将张宪等,以“莫须有”的罪名被冤杀,成为了历史中最灰暗的一笔。
岳飞、岳云父子死后,家人们也受到了牵连。其中次子岳雷和三子岳霖和母亲一起被流放岭南,四子岳震和五子岳霆则在家仆的保护下过长江,后来隐居在江南某地。岳武穆的后裔,主要是三子岳霖这一支,岳飞被冤杀时,他还只有12岁。虽然岳霖只有两个儿子,但他们却都是出类拔萃的人物,特别是次子岳珂。赵构退位后宋孝宗登基,他曾特地召见岳霖说:“卿家冤枉,朕悉知之。”
为了洗刷父亲的冤屈,岳霖立志收集父亲的文稿,临终之际将此事托付给了次子岳珂:“子能成吾志,雪尔祖制冤,吾死瞑目矣!”岳珂后来便专心收集祖父的资料,汇编成了《金佗粹编》一书。岳珂的后人不乏人才,其中岳琳曾入朝为官,他是岳飞的7世孙;岳飞12世孙岳懋曾在元朝做官;17世孙岳九皋官至明朝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但岳飞后人中最出色的,当数他的21世孙岳钟琪。
岳钟琪出生于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父亲岳升龙官至议政大臣、四川提督,曾随康熙帝西征噶尔丹,立下了赫赫战功。出身在这样的家庭里,岳钟琪也拥有着超于常人的军事天赋。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准噶尔汗国与沙俄勾结,欲吞并青藏的大片地区。康熙帝派皇十四子胤禵为抚远大将军,奔赴青海督战,时年32岁的岳钟琪被提拔为先锋。
在战场上的岳钟琪,几乎是战无不胜,他率领先头部队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为大部队创造了前进的条件。岳钟琪在带领600人执行任务时,遭遇大股敌军,可他凭借自己的指挥能力硬生生杀散了3000敌军,周边许多叛军望风而降。在这场战争中,岳钟琪凭借自己的实力立下了赫赫战功,他也因此升任四川都督。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岳钟琪随年羹尧征出征平叛,再立大功。
年羹尧倒台后,岳钟琪受命代理川陕总督、加兵部尚书衔,成为了封疆大吏。在川陕总督任上,岳钟琪再次平定了准噶尔的叛乱。正当他立下了赫赫战功、春风得意之时,雍正帝却以“误国负恩”为由,将他罢官下狱。岳钟琪没有过错,雍正帝自然找不到证据杀他,但他还是强行给岳钟琪定了个“斩立决”,后来又改为“斩监候”。当年的“莫须有”冤案,几百年后似乎又要重演。
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雍正帝还没来得及杀岳钟琪,自己就先驾崩了。直到乾隆二年(1737年),刚登基不久的乾隆帝才想起了已经关了5年的岳钟琪,这一年他已经51岁。乾隆帝不忍杀他,放他回了老家。乾隆十三年(1748年),大小金川叛乱越演愈烈,乾隆帝无奈之下再次起用岳钟琪。岳钟琪为傅恒献上了“南北夹击、直捣中坚”的策略,助其成功平定叛乱。
乾隆十五年(1750年),西藏发生叛乱,已经64岁高龄的岳钟琪再次出征,并成功将叛乱平定。乾隆十九年(1754年),岳钟琪最后一次抱重病出征,病死在了四川资州享年68岁。岳钟琪就像是大清朝的救火队员,哪里起了火他就去哪里救援。但因为他是个汉人,终究未得清室内信任,所以他的谥号也仅仅是个“襄勤”。但他将近2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纳入中国版图,这份功劳也不输先祖岳飞了。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8112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