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为为什么明朝军队遭遇满清部队屡战屡败?

为为什么明朝军队遭遇满清部队屡战屡败?

明代人口峰值出现在晚期,但对于具体时间与人口数,不同学者有不同说法,但总的来说都认为明王朝末期拥有上亿人口,而努尔哈赤建立的后金(满清)政权不过区区几百万人口,为什么堂堂的大明王朝就消灭不了后金的地方政权呢?

01 世兵世职

明朝初期的军户制度还是很有战斗力的,随着军户制的僵化和衰落,家丁制开始兴起。本身家丁制历朝历代都存在,一般都是高级军事长官拥有,但最多也就几百人,不会是主要的军事力量。而明朝后期所有的战争基本是都是靠着家丁在打,例如大家熟悉的戚家军、关宁铁骑。

明朝最后一次集结数万精锐兵马开动,也就是成化年间打建州。从那之后虽然北边、两广也是连年用兵,但都是小规模冲突,对付内地叛乱也不需要集结几十万军队精锐。

因为人数增多,对于将领的后勤及指挥的协调能力是个非常大的考验,而现实又是明军用不着一次出动十几万的部队,甚至五万人都不需要,千把人就足够,那么明军将领自然更擅长带着千把人的精锐来打,因为这样指挥调度的难度低,而且也能够达到预期目的。

家丁制泛滥的情况又衍生了“世兵世职”,也就是军事长官世袭制。各军镇的总兵基本上就是九边那几个军镇的将门家族来回换防,例如:榆林尤家、榆林王家、延安杜家、大同王家、宣府马家、西宁柴家,互相交织出一张军界的脉络网,几乎垄断了明朝的军事将领。

家族之间子承父业,兄弟之间互为倚援,甚至家丁都是父子世袭的,打来打去,就是一群人系统内部的自嗨,花花轿子人人抬。至于潜下心来研究研究如何“将十万兵横行朔漠”,第一我用不着,第二我没地方用,第三别人也不会让我用。

循环往复下,小规模明军能打,大规模明军就极其的差。面对着组织度高的后金(满清)集团军时,明军将领才感受到了什么叫力不从心。

1618年,后金攻破抚顺,杨镐以兵部右侍郎经略辽东,力主讨伐。次年(1619年)二月,杨镐以十万余人分四路出师出击后金,四路军为山海关总兵杜松、辽东总兵李如柏、开原总兵马林和辽阳总兵刘铤,以杜松部为主力。四路军企图“分进合击”,努尔哈赤的建州铁骑在五天内以极高的机动性将明军各个击破,在萨尔浒(今辽宁抚顺东浑河南),杜松军孤军深入遇伏,全军覆没,继而马林败逃开原,刘铤战死,仅李如柏全师而退。萨尔浒之战大败,损军四万余人,开原和铁岭相继失守,从此掀开明军大规模作战屡战屡败的序幕。

02 文臣驱将

太祖、成祖以后,后世皇帝不擅军事。朝廷失去震慑天下的武装力量,到明朝中后期就只能搞制衡——限制部队规模,以总兵为最高军职,让部队分属于大大小小的军头,相互制衡,这叫“大小相制”。派不拥有部队的文臣领军,凭朝廷权威行使统帅权和指挥权,朝廷一个诏令就可以任命或撤换,这是“文武相制”。

中央的直属武力垮了,不得不对各地军镇进行严格的限制和防范,以免再现中唐至五代的藩镇之祸。这种体制有利于维系朝廷,但是以牺牲部队战斗力为代价。

1620年,擅长治水的袁应泰经略辽东,他在辽东扩大边防,收编叛将、叛卒,来投即纳,大将童仲揆、尤世功等以为不可,袁应泰不听。1621年,大批清兵进攻沈阳,总兵官贺世贤、尤世功出城奋战,败北而回。次日,蒙古降人果然作内应,使两员大将战死。总兵官陈策、童仲揆赴援,也阵亡。

袁应泰在辽阳城东北的镇远楼督战,城破之后,举火自焚死。明朝追封为兵部尚书。《明史》:应泰历官精敏强毅,用兵非所长,规画颇疏。

文臣驱将这种外行领导内行、相互制衡的体制,一遇到作战彪悍的后金部队马上就蔫了。

03 军心涣散

《孙子》:“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也;……”

明朝末年,军饷极低,军人难以养家糊口,自然不会为朝廷效死。遇到强敌不愿意拼命,逃跑或投降成了优先选择。这不是个别或少数,而是明末的普遍现象!

崇祯初时,京营士兵月饷1.4两加一斛米(约合今593克),关宁军月饷1.4两加一斛米,南兵1.5~1-7两。东江月饷7钱加一斛米。其他九边军镇从2钱到8钱不等,如蓟镇有4.5钱的,也有7.5钱的,可见军队士兵待遇之低下。

“萨尔浒战役”,明军惨败,“覆军杀将,千古无此败衄”。消息传到开原、铁岭,“人逃之尽矣”。随之沈阳、辽阳也风声鹤唳,“民逃军逃,将哭道哭,大小将吏,无不私蓄马匹为逃走计者”。

辽东经略熊廷弼曾说:“如果一营两营要逃,尚可以严正军法;若是人人要逃,营营要逃,那当如何”?

辽东发难,各城望风奔溃,非城不坚、兵不众,而是因为军心溃散!一些部队在明朝就是渣,投流寇、满清之后却能爆发出一定的战斗力,为什么?

就像葛大爷所说:人心散了,队伍不好代啊!

04 贪污严重

明军贪污严重,武器装备、后勤补给能力恶化。而后金(满清)方面把最后一两银子也用来改善装备。

明穆宗年间,蓟镇守台所用火箭,戚继光定制需5分银一支才能制造出合格品,且每年淘汰库存换新。

明末崇祯变成了8厘一支,实际只给了工匠4厘银子制造,还从不更换,不知另外4厘到谁腰包了;大同镇8万兵力守六百里边,养马仅春秋给点豆草,夏秋靠自己放牧去养战马。

辽西一家丁吃五六名士兵之饷,其家丁之饷又有一半入了将官囊中。前面说关宁月饷1.4两,实际大半克扣给了家丁,然后实发给普通士兵才4钱。

家丁私兵的存在,进一步加剧军队腐败,吃空饷、冒功无处不在。在蒋臣《无他技堂遗稿》中记载了一段吴襄(吴三桂之父)和崇祯的对话:

上问曰,卿子精兵几何。

对曰,臣子所统号称六万。圣明在上臣岂敢面欺。实亦不过三万。

上问曰,三万皆堪战否。

对曰,三万若皆堪战荡平不至今矣。其堪战者亦仅铁骑三千耳。然此三千人者。臣皆以子畜之,臣子皆以兄弟遇之。以之御贼一当百也。

故曰保为陛下尽歼之。然陛下不憂臣子不能杀贼。臣但憂饷不继耳。

吴襄答到,我儿(吴三桂)所统之兵号称六万,不过才三万,真正能战的才三千,这三千要饷百万!说白了,这三千私军不仅要朝廷大粮大饷的供着,每人还是个小地主都有家室土地!光靠朝廷俸禄,哪个将门养得起这么多的私兵,所以得拼命捞不说,这些私兵也个个都是宝贝。


一个王朝要垮都是从内部开始的,从最高领导开始腐化。皇帝仿佛是一个大宅子的木匠,如果他面对的是个大厦将倾,那么他做什么也于事无补。

大明王朝已经由内而外的腐了,小冰河天灾、各地的农民起义以及满清只不过是催化剂而已。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809474.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