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封建王朝的历史上,留下了很多后妃的名字,唐太宗李世民的长孙皇后,就是其中之一。她天资聪颖,能写出流传于后世的诗歌;她瑞达明智,能及时匡正丈夫的错误;她是唐太宗心目中分量最重的女人,却英年早逝,让太宗的后宫从此不设皇后。她更被誉为千古第一贤后。
长孙皇后(601年3月15日—636年7月28日),河南洛阳人,先祖源于北魏皇族拓跋氏,因担任过宗室长,被赐性长孙。父亲长孙晟,任隋朝右骁卫将军,智勇双全,多次平定边患,是文帝和炀帝二朝的名将。母亲是隋朝洮州刺史之女。
长孙氏八岁丧父,由舅父高士廉抚养长大。十三岁时嫁给了李世民,武德元年被册封为秦王妃。之后又拜太子妃。李世民即位十三天即册封为皇后。她在后位时,能够借古喻今,匡正李世民为政的失误,保护忠正得力的大臣。不论是主政后宫还是协助丈夫处理政事,她的贤德有口皆碑。
1.家庭中的贤妻
长孙皇后自幼喜欢读书,且谨言慎行,一言一行都遵守礼教,深受舅父的喜欢。隋大业九年(613年),长孙氏十三岁,被舅父许配给时年十五岁的李世民为妻。由于时局动荡不安,两家长辈匆匆忙忙给两个未成年的孩子成了亲。
同年,长孙皇后的婆婆因病去世,年仅十三岁的长孙氏,就担负起了家庭主妇的责任。长嫂体弱,常住娘家,三弟元霸又得了重病,身为二嫂的长孙氏就担负了长嫂的职责,为家庭付出了很多心血。
世民夫妻成婚后,互相敬重,感情甚笃。世民文治武功,无一不精,尤其喜拉硬弓,长孙氏就把家中珍藏的父亲曾经用过的弓拿来给丈夫使用。世民虽然“玄鉴深远,临机果断”,但却是不拘小节。
长孙氏担心社会动乱,怕丈夫的不拘小节会遭到不测,于是就请族叔长孙顺德和哥哥长孙无忌同世民交往,伺机相助。长孙氏的政治才能在那时已初现端倪。
长孙氏贤惠能干,恪尽孝道,尊长爱幼。把府中上下打理的一片和谐,也使得世民父子免除了后顾之忧,能安心处理外界事务。家有贤妻,是世民事业有成的助力。
2.政治上的助手
武德九年(625年)六月四日,李世民发动了历史上有名的“宣武门事件”,将哥哥李建民和弟弟李元吉杀死。六月七日,太祖李渊被迫立李世民为皇太子,不久,李渊退位。同年八月,李世民即皇帝位,大赦天下,立长孙氏为皇后。次年正月,改元“贞观”,开创了“贞观之治”的新局面。
在玄武门事件中,长孙氏为了鼓舞士气,亲自到将士中发放盔甲并鼓励慰问他们,极大地激励了士气。在精神振奋、斗志昂扬的官兵们全力抗击下,取得了玄武门战斗的胜利。这次战斗的胜利,对李世民后来取得皇位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作为唐太宗的贤内助,长孙后不仅在生活中给予丈夫无微不至的关怀,在政治上也是太宗的有力助手。太宗非常赏识长孙后的见解和才干,经常和她商讨国家大事。但长孙后严守后宫不得干预政事的古训,不愿发表自己的意见。
在唐太宗再三坚持下,长孙后才勉强应命。她的意见,常常精辟准确,充分体现了长孙后的远见卓识,经常被唐太宗采纳,也得到了大臣们的尊重和爱戴。
长孙后饱读史书,深知外戚专权对国家政权的危害性。因此,长孙后对自己的族人要求非常严格,不允许他们无功受禄、仗势欺人。她的哥哥长孙无忌,一直跟在唐太宗身边协助太宗开创基业,立下了汗马功劳。太宗对他非常赏识,给他许多特殊待遇。太宗把长孙无忌当成心腹,有事经常和他商量,还让他自由出入皇帝的卧室,信任程度可见一般。
自己的哥哥得到皇帝的特殊对待,长孙后却深感忧虑。当她知道太宗打算任命长孙无忌为宰相时,就用汉代的吕后、霍光专权的事例进行阻止,还让哥哥自己去恳求太宗收回成命。太宗无奈,只好对无忌暂时不予升迁。
但长孙无忌的功劳和才干是不可抹杀的,太宗不愿因避讳外戚专权而埋没人才。因此,不久后,仍然任命长孙无忌为宰相,只是因为长孙后的坚决请求,免去了他的右尚书仆射之职。
贞观年间是历史上有名的盛世,其政治特点就是没有出现外戚干政的局面,这与长孙后对家族的严格要求是分不开的。她的这些举措,不仅让皇帝免受外戚专权的困扰,还保护了自己的家族,让自己的家族免遭覆灭,同时更为自己赢得了贤后的好名声。这也充分表现出了她的远见卓识。
唐太宗是历史上出名的明君,他知人善任,从谏如流。但有时候谏官的直率触犯到他的尊严,他也会暴跳如雷。尤其是个性耿直的谏臣魏征,经常不顾场合公开提意见,让太宗感到下不来台。
终于在贞观六年三月,一次罢朝后,唐太宗怒气冲冲,破口大骂,扬言一定要杀死魏征。面对此事,长孙后没有直接劝说太宗,而是身穿朝服,对太宗大礼参拜。太宗十分惊讶,问道:“爱卿何故行此大礼?”长孙后说:“臣妾恭贺陛下。妾闻主明然后臣直,当朝有直臣魏征,是因为陛下您圣明啊!”这几句话,婉转策略,太宗听了转怒为喜。从此对待魏征更加信任和器重。
贞观初年的唐太宗确实做到了虚己纳下,像魏征那样的忠臣之士不在少数。国家呈现出一派繁荣昌盛,欣欣向荣的景象。一方面是唐太宗确实开明,大臣们才敢直言劝谏。另一方面,与长孙皇后这个贤内助的监督劝导是分不开的。
3.宫中的表率
母仪天下的长孙皇后,掌握着后宫的大权,但她从不恃权而骄。她对嫔妃、宫人十分体恤,倍加关怀,宫中妃嫔有病,她都要请医寻药,亲自过问。常常感动的妃嫔泪流满面,视她为亲人、知己。
对平时宫内服杂役的宫女,长孙皇后也很爱惜。她听到一些宫女说自己隋朝时候便进宫了,如今已到了三十多岁,禁不住动了恻隐之心。就对太宗建议:“臣妾想陛下一人,精力有限,何苦用着这许多人伺候,使这般青春女子,终身禁锢宫中。不如放一些出去,让她们下半生过上好日子”。
太宗点头赞成,立即命人造册点名,将年纪大的三千余人,尽皆放行,三千宫女叩头谢恩,欢欢喜喜离开宫廷,到处颂扬长孙皇后的德行,让她们免于老死宫中。
长孙皇后早年备尝艰辛,现在贵为皇后,有了享乐的条件。但她并不崇尚奢华。生活中她提倡简单朴素,从不多添置不必要的衣服和首饰,对自己的子女和皇帝的其他妃嫔要求也很严格。她常说:“我身为皇后,更应节简,以做天下人表率”,并且说到做到。
一天,东宫承乾太子的乳母遂安夫人来见长孙皇后,请求为太子再置办一些家具器物,长孙皇后听后十分不悦,她严肃地对遂安夫人说:“承乾身为太子,不应该计较身边物品短缺的小事。无才无德。无才无德,何以扬名?应多考虑国家社稷大事才行。”
长孙皇后对待太宗的子女一视同仁,并不因非亲生而差别对待。有个其他妃嫔所生的豫章公主,长孙皇后从小将她养大,对她更是胜过亲生。长孙后对待子女的态度,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扬。
长孙皇后执掌后宫,赏罚分明,对犯错宫人的处罚讲究实事求是,从不滥施刑罚,制造冤案。因此,长孙皇后在宫中得到了普遍的爱戴。在她的治理下,宫廷上下井井有条,嫔妃之间互敬互爱,充分显示了她的政治才干。
4.临终的牵挂
贞观八年,长孙皇后随唐太宗在九成宫闲住,不幸身染重病。朝中御医会诊,珍贵药物用尽仍然不见好转。太子承乾在母亲身边侍奉,心急如焚。他请求大赦并度人入道,为妻子健康忧虑的唐太宗立即应允,却遭到长孙后的坚决反对。无奈之下唐太宗只好作罢。
贞观十年七月,长孙皇后病重,临终之际,留下了五条遗言。第一条,是关于重新起用房玄龄的,起因是左仆射房玄龄得罪了唐太宗,太宗盛怒之下让他停职闲居。长孙后对唐太宗的劝谏:“玄龄跟随陛下日久,事事小心谨慎,他是忠君之臣,如果没有什么重大的过错,请陛下不要轻易抛弃。”
第二条:“妾之本宗,慎勿处之权要,但以外戚奉朝请,则为幸矣。”非常明确地表达了她不希望自己的家族因为自己的缘故获得太多的恩宠。她深知,这样的恩宠一旦失势,反而会登高跌重,甚至会遭到覆灭的命运。同时,也是为了不让唐太宗因为宠爱外戚遭到诟病。这也充分体现了长孙后的政治预见性。
第三条,大意如下:“我活着无益于世,死后不可厚葬。自古圣贤,皆崇尚薄殓,只有无道之君,才大筑坟陵,劳费天下,让有见识的人讥笑。我只愿因山而葬,不用起坟,也不需棺椁。所需用的器物都用瓦的,木头的送殡也尽量俭约。这样,才不至于增加我的罪过,但愿陛下勿忘!”
第四条:“此后陛下为政,能亲君子,远小人,纳忠谏,摒谗言,省劳役,止游畋。如此,妾虽死无恨了!”
第五条,就是不让远在外地的孩子回长安参加她的葬礼,以免徒增悲伤。
说完这五条遗言,长孙皇后即溘然而逝,年仅三十六岁。失去了良妻益友的唐太宗痛哭失声,之后好长一段时间不能忘怀皇后的音容笑貌。唐太宗为了纪念长孙皇后,自著碑文,刊刻在陵墓之旁。
长孙皇后生前一直在唐太宗身边劝导辅佐,临终遗言,关心的仍然是太宗的江山社稷!抛开皇后的身份不谈,又有几个女人能为一个男人做到如此地步?难怪太宗对长孙后念念不忘,从此不再册立新后了。
在封建王朝的男权社会里,无论长孙皇后多么出众和强势,如果没有唐太宗的支持,她是不会名垂青史的。长孙后能够成为流传千古的第一贤后,唐太宗居功至伟。
长孙皇后防范外戚的政治见解;不恃权而骄,母仪宫廷的品德;不追求形式,反对厚葬的思想;都为后世所尊崇。长孙皇后也被史官作为封建后妃的楷模,记入了史册。
END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8010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