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似龙涎仍酽白,味如牛乳更全清。”这是苏东坡用来赞美芋艿头的诗句。陆游老先生也曾作诗称赞过“食常羹芋已忘肉,年迫盖棺犹爱书。”这个季节正是吃芋艿的好季节呀。
宁波有那么一首童谣——奉化芋艿头,绍兴亨浪头。摸过蒋介石光郎头,抲过流氓大块头。跑过三关六码头,吃过奉化芋艿头。说明了奉化芋艿头的非同寻常。芋艿头长在田间,亭亭玉立的,就像一朵莲花叶。
在南方虽是常见之物,在北方却不多见,我有个东北的朋友,第一次去奉化玩见着芋艿,不知其为芋艿,便问我:“你们南方的莲花还能长土里的吗?”我笑着介绍说那是芋艿头。
我身在宁波,有着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便利,可以吃上正宗的芋艿头。芋艿头的外表虽像个土疙瘩,很是粗犷,但剥开它的外衣,便露出软酥糯滑、如玉似脂的芋艿肉来,即可做菜,又可当粮。芋艿头的做法那可真是不少,最省时省力的做法就是蒸一蒸了,蒸熟后蘸虾籽酱或者酱油,
特别是蘸了虾籽酱后,十足的宁波风味,有一种渔家的野性在里面;要夹着肉一起红烧,浓油赤酱的,
这软糯中包裹着肉汁香的芋艿头可比肉抢手不少呢;或者和猪油渣做成芋艿羹,
在凉凉的天气吃上口,保管暖胃又暖心;当然也能做成现在大火的芋泥,
当做甜点吃。
宁波民间有句谚语——鸭肉骨头水塔糕,八月十六等勿到。老鸭芋艿汤是宁波民间过中秋必备的菜肴了,而老鸭芋艿汤阿拉宁波人称它为“鸭扑芋”。
入秋后的芝麻老鸭一般都不生蛋,适合煮食,而且老鸭更香。那么怎么挑选出老鸭来呢?
比较靠谱的挑选方法就是观察鸭子的羽毛了。如果毛管全不充血那就是老鸭,如果毛管羽毛普遍毛管充血就是嫩鸭。还有个方法,就是看鸭嘴了,比较坚硬的那便是老鸭,反之则是嫩鸭。
芋艿子比芋艿头相比简直就像小矮人遇到了绿巨人那般,一般我们家做这鸭扑芋,用的都是这芋艿子,要用那种一煮就酥,但久煮不烂的芋艿子。
“鸭扑芋”做起来其实挺方便简单的,个人感觉没什么技术含量。先将芋艿子削皮洗干净备用,
给芋艿子削皮的时候会手痒,不过不必担心,这是因为芋艿皮里含有大量的皂角素和草酸碱,这两种物质对皮肤有非常大的刺激,容易引起皮肤发痒。有个办法,可以先倒点醋抹在手上,然后在去皮,就会改善很多。再将买来的老鸭斩成块,冲去血水,然后将鸭肉加入姜片、料酒用水煮开,这样可以去腥,待血沫煮出来后关火,将鸭肉捞出冲洗干净,再将鸭肉加水一块放入炖锅,文火慢炖,大约一个半小时后,加入芋艿子再文火慢炖半个小时,
加适量的盐调味,出锅前再撒一把葱花即可。
将这火热哒哒滚的“鸭扑芋”端上桌,掀开盖子,一股喷喷香的气味扑鼻而来,先盛一碗来,
喝上一口白白的汤汁,鲜得眉毛都要掉了,再尝一颗,颗粒圆润饱满的吸足了老鸭的汤汁的芋艿子,
又糯又鲜,洁白如玉,食之粉而不松,细而不腻,松软中又带着筋道,清香中又透着绵甜,这份鲜香糯滑的味道,可真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啊,只有尝了才能明白,还没等到我细细咀嚼,它就一下子自己滑到了食道。此时再吃上口酥烂鲜醇的老鸭肉,美味在舌尖徘徊,久留不去。没喝完的“鸭扑芋”汤底,不要倒掉,放进冰箱第二天早上用来煮面条当早饭来吃,
简直就是鲜到不行。
好吃的食物,总会有一个有趣传说与之相伴。
据传,明代戚家军在浙江温台抗倭,戚家军在营地里欢度中秋,半夜被倭寇偷袭了,戚家军被围困在山上,数天后粮草已尽,戚继光一边传令加强防守,一边让士兵去寻找食物充饥。士兵在山上发现了许多长着大叶子的植物,在地下挖出许多黑色的生毛块根,
去皮后洁白如玉,煮熟后试吃,觉得味道很好也很抗饿,就把它拿给戚继光,戚继光吃了后很高兴,就问这叫什么,大家都说不知道。戚继光就感慨地说:“由于我的麻痹大意,造成了今日的危难,为了纪念遇难的士兵们,就取名为‘遇难’吧。”当晚,戚家军的士兵们吃饱“遇难”后,就奋勇杀敌,成功冲出了倭寇的包围。后来,“遇难”因谐音就演变成了“芋艿”。这个传说倒是为芋艿头蒙上了那种临危受命的英雄本色的面纱。
说了那么多,你馋了吗?不如自己动手煲一锅“鸭扑芋”给家人尝尝吧!
编辑:Betty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7990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