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作者茵茵文化独家原创,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汉成帝的崩逝,对于西汉王朝来说,是一件天大的事情。虽然,汉成帝在世时就已经确立了皇太子,社稷无忧,但是帝王崩逝也绝非小事。其中,汉成帝的陵寝不用再考虑,生前就已经建设完毕事实上,对西汉的帝王来说,修建陵寝是生前的一件大事。他们沿袭秦始皇的习惯,依然“事死如事生”,以祈灵魂不灭、江山永固,把修建皇陵当成执政的大事情来办。也因为这样,隆丧厚葬成了那个时代的别样风景。对于汉成帝来说也是如此。汉成帝刘骜的延陵经过两次选址之后,用了26年方才竣工,花费巨万,天下匮竭。陵园略呈方形,垣墙边长约400米,四面垣墙正中均建有门阙,奢华程度丝毫不逊于祖陵。
陵墓
陵寝问题解决之后,就是具体的丧葬事宜,其中比较重要的是陪葬和守陵的事情。首先,我们先看一下汉成帝的陪葬事宜。说起陪葬,这简直是后宫佳丽的噩梦。虽然,汉成帝刘骜曾是后宫佳丽得失荣辱的全部依靠,平时众多嫔妃也无不费尽心机讨好皇帝,但这时恐怕没有人愿意陪着他。不过,对于一般的嫔妃来说,这不是简单的愿意不愿意的事情,而是强制执行的。帝王驾崩,后宫嫔妃陪葬已经成了历史惯例。应该说,陪葬制度在中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中国从先秦一直到明朝都有陪葬的制度。所谓陪葬制度,也叫殉葬制度,就是帝王或是国君死了以后,就把他们生前享用的一切,包括美妻艳妾都送到坟墓中去。
后宫佳丽剧照
比如秦始皇死的时候,根据秦二世的指令:“先帝后宫,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从死,死者甚众。”也就是说,没有生育过子嗣的后宫都要陪葬。以后,这种陪葬制度被历朝历代所沿用。到了西汉,也沿用了这一陪葬制度。比如汉武帝时期,《汉书》称:“多取好女至数千人以充后宫,及弃天下,又皆以后宫女置于园陵。”到汉成帝时,也沿用了陪葬制度。汉成帝终其一生没有子嗣,初时,皇后许氏曾为汉成帝生有一男一女,但均早天;班婕妤也为汉成帝生有一子,也不久于世。此后,在赵氏姐妹的打压之下,虽偶得子嗣也惨遭毒手。可以说,终其一生未有子嗣。
秦始皇剧照
因此,按照成例,除废皇后许氏和班婕妤以外,汉成帝众嫔妃都要陪葬,无一能免。废皇后许氏在汉成帝在世时就已经服毒自杀,这样就仅有班婕妤一人或可幸免于难。当然,除了陪葬之外,后妃还有一种命运,那就是守陵,也就是成为陵园的工作人员。这样说来,似乎非班婕妤莫属了这件事情,对于饱读史籍的班婕妤自然是再清楚不过的。因此,汉成帝死后,班婕妤就十分清楚自己的处境和将来的命。经过一段时间的冷静,她看透了自己与汉成帝之间长久以来的情感纠缠,变得释然了许多。是啊,毕竟自己是那么爱他,青春的岁月、满腹的才华都只是为他。
守陵人
所以,班婕妤在看淡了汉成帝的无情,自己的凄惨之后,又似乎找到了最初的自己,寻觅到初心,对汉成帝、对自己而言仿佛都是一个全新的开始。或许,也只有这个时候,汉成帝才是属于她一个人的,她可以什么都不想,只是安安静静地陪伴在汉成帝的左右,不离不弃。一转眼的时间,十几年的光阴都过去了。由增成舍到长信宫,由长信宫到现在,一切或许都已经幻化成了班婕妤此生最美好而珍贵的记忆。正如电视剧《还珠格格》中的这样一句台词。
还珠格格剧照
“等了一辈子,恨了一辈子,想了一辈子,怨了一辈子,但仍然感激上苍,让她有这个可等、可恨、可想、可怨的人,否则生命将会是一口枯井,了无生趣。”就这样,班婕妤走到太后王政君的面前,自愿请求去守护汉成帝刘骜的陵园。听到班婕妤这样的请求,太后王政君是既奇怪又愕然。要知道,这是每个人都避之唯恐不及的事情。班婕妤是此时此刻汉成帝最尊贵的妃子。这一切,都使班婕妤顺理成章地成为看护汉成帝陵园的最佳人选。相反,如果班婕妤不肯守护陵园,那么等待班婕妤的无非也只有两条路:那就是成为汉成帝的陪葬品。
《朝时篇》
傅玄的《朝时篇》就表达了班婕妤的心志。“魂神驰万里,甘心要同穴”两句高度评价了班婕妤对丈夫至死不渝的忠诚,写出了班婕妤死后要葬于汉成帝陵旁的遗愿,也写出了班婕妤内心真实的想法。对于这点,班婕知道,太后王政君也大致了解。因此,对于班婕妤的请求,太后王政君欣然应允,并极力赞赏班婕妤主动请求守护汉成帝陵园的事情,给予了班婕妤很高的评价。这是自从“古有樊姬,今有班婕妤”之后,太后给予班婕妤的又一次肯定。
太后王政君剧照
而这一次肯定与前一次相比显然更加地契合班婕妤的心意,也更加准确。就这样,班婕妤以先帝妃嫔的身份搬进了陵园,从此寸步不离地守护着汉成帝刘骜的陵园。或许,日日纵酒淫乐于昭阳舍的汉成帝刘骜怎么也不会想到,那个曾经被自己无情舍弃的爱人,被自己冷落遗忘的班婕妤会成为陪伴自己到最后的那个人,在自己的陵园里,陪伴自己一生一世。当然,班婕妤之前也不曾想过。这一切都只是班婕妤的随心而动,受爱驱使。
参考资料:
·《朝时篇》
·《还珠格格》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7942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