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有个微博视频,看了让人痛心。视频中男孩揪着母亲长发不放,边哭边喊:“打死你。”
男孩戾气冲天,而妈妈只是死死地拽着自己头发,想从孩子手里挣脱出来。全程妈妈没有责骂孩子一声,最多只是做个吓唬的手势。最后路人看不下去,纷纷上前帮忙。
这种无视孩子暴戾发泄行为的做法,到底是爱孩子,还是无知?
妈妈的一时纵容只会助长孩子暴力行为。这种行为不会给孩子带来任何益处,相反,或许会让他们承受痛苦与折磨。
孩子成长过程中难免会犯错,作为父母看到孩子犯错,要及时纠正,避免孩子以后犯同样的错误。该给孩子立规矩的年龄,一味的纵容,只会让孩子错过改错的机会。
袁荣亲说:放纵型溺爱会导致孩子心中根本没有其他人;如果父母不早点意识到这一点,他们最终也会发现,他们的孩子也是他们的地狱。
纵容孩子,只是在帮助他毁掉自己。
1、 纵容,让孩子不懂规则边界
河南郑州的张先生买了一辆新车,停在小区停车场里。结果,他女儿告诉他有小孩子在划他的车。
张先生跑到停车场,看到一个小男孩正拿着玩具枪,在车子引擎盖上乱画。
看着引擎盖上被划满细小的痕迹,张先生气不打一处来。可是他不敢打也不敢骂,就直接把孩子“拎”至楼上邻居家。
张先生跟孩子奶奶说明事情缘由,并到物业调取孩子划车监控。孩子奶奶非但没有教育孩子,反而投诉张先生:对孩子动粗,吓着孩子了,需要赔偿医药费。
张先生表示:大家孩子都很娇贵,他没有打骂孩子。但孩子做错事,就要承担责任。孩子母亲却表示自己孩子只是孩子,也不会说谎。
自己新车被刮,反遭投诉,张先生感到既无奈也无语。
天下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但是当孩子犯错,父母不是教育而是以‘他还是孩子’加以纵容。指不定哪天,他就大祸临头。
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曾对2009名受访者进行调查:当“熊孩子”犯错时,88.5%的受访者反对家长说“他还是个孩子”。
之前天涯论坛上有个帖子:有个母亲带儿子在餐厅吃饭。因儿子喜欢乱跑,骚扰到邻桌,别人把他甩开后,孩子居然动手打人,结果被人家狠狠甩了耳光。这位妈妈为此很生气。
她认为:小孩子乱跑乱跳是正常的,去抓别人的菜也是正常的,因为她儿子“有这个习惯”。
妈妈你觉得正常,是因为他是你的孩子。但你心中的“乖”孩子,不是别人眼中的好宝贝。
孩子犯错舍不得管教,自己宠着惯着,还强迫别人让着忍着。孰不知:对孩子的百般纵容,不是爱孩子,而是对孩子的变相摧残。
所有的无原则袒护、无理由纵容,都是在把孩子推向深渊。
2、 纵容,让孩子不懂行为边界
作家于青曾说:当你不把孩子当作完整的独立思想体看待时,孩子也会觉得自己用不着拥有理性,不用为自己的举动负责,更不用考虑他人的感受,一个完全的利己主义者就此养成。
今年5月,在广西百色隆林县,一个14岁的孩子骑着一辆无牌照的二轮摩托车,载着三个人去玩。
执勤交警发现后,将他们的车辆依法查扣,并打电话告知载人孩子父亲。没想到父亲却在电话里对民警大发脾气,还辱骂民警。
几天后,载人孩子伙同他人,趁民警不备,潜入派出所把摩托车偷了出来。民警再次将涉案摩托车拉回扣押,孩子父亲竟在电话里再次辱骂民警。
两日后,父亲与多名亲属3次大闹派出所。父亲不但不听民警劝导,还一直辱骂、推搡民警,甚至扬言要杀死派出所所长。
还大言不惭地说:“我孩子未成年,你惹他冒火,他十二三岁杀你(民警)都不犯法”。
家长的威胁话语,让人听了不禁全身战栗。这是父母在孩子面前的做出来的样子。
孩子敢违法骑摩托车上路,并潜入派出所偷盗,完全是父母纵容的结果。被无底线喂大的孩子,最终会无底线地对待自己的父母。
去年底,湖南衡南发生了一起13岁小学生锤杀父母惨案。父亲生前骄纵孩子成性:孩子偷家里2万元钱,父亲不敢说教;孩子沉迷上网,他亲自骑摩托车送到网吧。最终换来的却是孩子的弑杀。
赫拉克利特说:一个人的性格就是他的命运。真的,毫无原则的爱,不仅赔上孩子的一生,也会搭上自己的一生。
俗话说:养不教父之过。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当孩子做错了事,父母必须果断予以纠正与指导:让他明白什么话可以说,懂得哪些事可以做。明确行为界限,在孩子越界时做出恰当的惩罚,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和责任意识。
3、 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是每个父母的责任
孩子从小被百般纵容、一味迁就,最终都是以溺爱开始,以愤怒和寒心告终。为人父母最基本的责任,就是培养具有独立自主与规则意识的孩子。
1)关爱孩子,让孩子经历应有的磨练
著名教育家B.M.西格尔曾说:父母的关爱是孩子需要的维生素,但应当牢记,孩子需要正常剂量的维生素,缺它不可,过多无益。
《少年说》中,一位12岁少女感谢妈妈送给她特殊的“成人礼”,4天徒步88公里戈壁滩。开始她想过放弃,甚至埋怨妈妈。
徒步过程中,她看到了队友们的坚持,体会到了妈妈的良苦用心。过程历练让她变得自信、勇敢、独立。
父母不仅要爱孩子,同时还要严格地要求孩子,给孩子适当磨练。父母爱孩子最合理的方式是爱限兼施,既要懂得爱护孩子,也要明白限制孩子的重要性。
2)尊重孩子,让孩子养成独立动手能力
早之前《大河报》有则报道:河南信阳23岁小伙子杨锁,从小虽聪明伶俐,却娇生惯养、懒惰成性。
8岁时,出门父母还用担子挑着;在学校,老师稍严厉一点,父母第二天就会找到学校。父母相继去世后,他卖光了家里所有值钱的东西,到处讨饭吃。最终因生活不能自理,活活饿死在家中。
有人说:“真没见过这样的孩子,宁愿饿死、冻死,也不干活。”追根溯源,杨锁实则是被父母溺爱死的。
要知道,孩子的成长父母是无法替代的,就像吃饭、喝水。孩子是个具有自主性和发展潜力的个体,父母不应事事包办替代,而应该让孩人独立完成力所能及的事。
3)鼓励孩子,让孩子充分融入集体
任何一个人都无法脱离社会生活。父母应鼓励孩子多与同龄人交往,有助于提高孩子人际交往的技能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在交往过程中,不仅能开阔孩子视野,还能让孩子与她人沟通和倾诉,学会排解自己的烦恼,懂得理解别人的困惑。
善于与人友好交往的孩子,不仅能赢得大家更多的喜爱和关注,同时更懂得与世界友好相处。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说:“孩子是在同伴交往中长大的,这帮助孩子完成社会化的过程。”
4、 爱孩子,就教会孩子如何与这个世界相处
俞敏洪说:成长远比成功更重要,培养孩子如同种树,只有先在根上先滋养他,然后以品德之养分来灌溉,孩子就能长得枝叶繁茂,离阳光更近一些。
去年,一个身穿黄色衣服的小女孩,蹲在垃圾桶旁吃冰淇淋的照片传遍了网络。照处中女孩只有两岁。跟随妈妈一起坐公交车,妈妈说:“雪糕不能滴到别人车上,你去垃圾桶旁吃。”
于是孩子乖乖地趴在垃圾桶上把雪糕吃完。无数人纷纷为小女孩点赞。
爱孩子,是教会孩子如何与这个世界相处;爱孩子,是教会孩子成为一个有原则、有底限,懂得尊重她人的人。
---THE END---
嗨!我是南腔北调,爱阅读、乐分享,适时保持沉默的职场妈妈。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7804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