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茅庐”一直都是礼贤下士的代名词,但为什么刘备三次之后才把诸葛亮请出山,一直都是众说纷纭。《三国演义》里是前两次没见着,最后一次诸葛亮向刘备提出了“隆中对”,刘备才把诸葛亮请出山,但《三国志·诸葛亮传》却只有简单的几个字“凡三往,乃见”,正是这几个人给了无数人遐想。我们从另一方面——隐士文化,来分析诸葛亮出山前的心态,也许能管中窥豹。
诸葛亮往往被视为入世儒家士大夫的积极形象,但其出山前的隐士身份往往被人所忽略。出山前“躬耕陇亩”的诸葛亮具有明显的不问世事的隐士心态,这种心态是由当时的大环境和诸葛亮个人经历所决定的。
隐士文化对传统士大夫有巨大影响
儒道融合是隐士文化兴起的基础:道家讲究清静无为,追求独立人格和自生道德的完善,所以当时的隐士文化属道家最为浓厚,但他们虽避世而不完全出世,
“庄子眼极冷,心肠最热。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感慨万端。虽知无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热肠挂住;虽不能忘情,而终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
庄子的眼冷心热是对道家隐士最大的反映。
儒家的入世进取,在初期就有超脱世俗的一面,正与道家的避世想通。
《论语·泰伯》:“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
《论语·卫灵公》:“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孟子·尽心说》:“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至圣孔子和亚圣孟子已经为后来的士大夫们设计好了进退之道,当士大夫们与统治者的统治方法相悖时,就独善其身,由儒入道,去做隐于山的隐士。如果抓住机会,就出将入相,兼济天下。隐士文化对士大夫们有极重要的影响,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隐士文化成已经成为当时士大夫们的人格主要组成部分,以至于他们达到仕途顶点的时候,也会选择功成隐退。这种儒道相同的文化,决定了很多士大夫思想上常常儒道并存,也就促使士大夫阶级具有了新的社会身份——隐士。而诸葛亮就是儒道并存的典型形象,历史上诸葛亮是儒家知识分子,但民间却是道家形象,小说、戏曲里面的诸葛亮往往都是道士打扮。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写过:“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而“淡泊”、“宁静”是道家思想的重要表现,也是隐士心态的重要特征。
汉末魏晋南北朝时期,是隐士文化的兴盛期
诸葛亮所处的汉末魏晋南北朝时期,是隐士文化兴起的重要时期。由于诸侯并起,连年征战,造成了时代动乱,统治者不仅对地方的控制越来越少,对文化的影响也越来越少。知识分子渐渐的从汉代文化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思想越来越活跃,个体意识开始觉醒。读书不仅仅是为了为统治者服务,而是追求独立完善的人格。
“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隐逸方式五花八门,但也催生出了沽名钓誉之辈,孔稚珪的名篇《北山移文》,就是抨击那些为了走入仕途而假借隐士之名,实则热衷功名利禄的假隐士。
这一时期隐士阶层空前发展,《后汉书》专门有“逸民传”,记载隐士十数人之多,从这开始,记载隐士事迹的史书越来越多,晋代皇甫写有《高士传》,记载隐士九十六人。隐士文化的发展,使隐士受当时人们的追捧。诸葛亮和庞统分别被称为“卧龙”、“凤雏”,是对当时隐士文化所受追捧的最好解释。
隐士也需要抱团
诸葛亮在隆中,结庐而居十余年,结交了庞德公、庞统、司马徽、黄承彦、徐庶等名士,多是当时名闻天下的隐士,诸葛亮周围已经与隐士群体具有良好的关系,这无疑对诸葛亮产生了重大影响。
比如庞德公,《后汉书•逸民列传》记载,他与诸葛亮、司马徽相交甚好,平时种种地。荆州刘表几次用大礼相请,他却都没去,可见庞德公是一位真正的隐士。诸葛亮对他十分尊敬,《三国志》记载:“诸葛孔明每至公家,独拜公于床下,公殊不令止。”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与庞德公的关系十分密切,不难想象隐士文化对当时年轻的诸葛亮的影响和潜移默化。
从发自肺腑的《出师表》我们可以看到这种影响,诸葛亮在躬耕南阳时,就有了“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的隐士心态,这种心态在《三国演义》中也有体现,是对诸葛亮隐士心态的最好描述,他出山时对弟弟诸葛均嘱咐:
吾受刘皇叔三顾之恩,不容不出。汝可躬耕于此,勿得荒芜田亩。待我功成之日,即当归隐。
这样写可见也并不是完全凭空杜撰,是有历史依据的。《三国志》记载 “遭汉末扰乱,随叔父玄避难荆州,躬耕于野,不求闻达。”
《庄子·缮性》:“古之所谓隐士者,非伏其身而弗见也,非闭其言而不出也,非藏其知而不发也,时命大谬也。”
选择做隐士,大多与个人经历、遭遇有关,诸葛亮少年父母去世,叔父玄与荆州刘表有旧,因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所以到了荆州避乱。借着这个机会,诸葛亮广交名士,与荆州上层频繁接触,才华得到了很多人的称赞,“卧龙”的名号就是庞德公的推举,直至司马徽、徐庶把他推荐给刘备。
结语:
按道理来说,近在咫尺的刘表应该会捷足先登,把诸葛亮请出山,但相关史料并没有相关记载,可见刘表也是徒有其表之人,以至于后来去世后,荆州被曹操吞并。相反刘备,第一次至于柴门,第二次见到诸葛均,只有最后一次见到孔明,以恢复汉室、拯救苍生的大义相招,诸葛亮最后也被刘备的诚心打动,使诸葛亮兼济天下、建功立业的念头压过了隐士心头,才有了君臣风云际会。
参考:《论语》、《孟子》、《后汉书》、《三国志》等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7561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