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视魏征为“铜镜”,为什么死后李世民却亲手砸了他的碑?

视魏征为“铜镜”,为什么死后李世民却亲手砸了他的碑?

唐太宗李世民以从善如流、善于纳谏著称,而魏征以刚正不阿,敢于直言进谏闻名,两人携手共同开创了“贞观之治”,使李世民成就了“明君”的美名,与秦皇汉武并列,而魏征也成为“一代名相”,位列凌烟阁功臣第三位,成为儒家知识分子的楷模。李世民和魏征的关系真如历史中记载的那样“和谐”吗?那为什么魏征死后李世民要“手刃仇人”,亲自去砸了他的碑?下面我们就一起解读魏征和李世民的真实关系。

我们了解的李世民和魏征的关系,真是这样吗?

01 魏征只把李世民当君主,不把他当人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古代皇帝有无上的权利,这就使他可以为所欲为。商纣王可以建造酒池肉林,纵情享乐;周幽王可以烽火戏诸侯,只为博得美人一笑,这些都从侧面反映出皇帝的权利是无限大的。但是李世民想做明君,就要得到知识分子的认可,因为“笔”掌握在知识分子的手中,你是昏君是明君都靠他们的价值体系来评判你,用“笔”来记录,所以想成为明君就要按照知识分子的价值体系来规范自己的言行。

至高无上的皇权,使皇帝可以为所欲为

魏征恰恰利用了李世民想做明君的心理,每每直言进谏,大义凛然,丝毫不怕,一副为君王、为江山社稷随时牺牲自我的姿态,因为魏征知道只要自己打着为民为社稷的旗号,符合儒家知识分子建立的道德规范,李世民就不敢杀了自己,因为杀忠臣是昏君所为,你是明君,所以你不敢杀我。魏征事无巨细都要管,而且当着诸多大臣的面,言辞激烈的指责李世民的过失,使李世民特别生气,特别下不来台,有一天李世民气冲冲的回宫,对着长孙皇后说:“我一定要杀了魏征这个乡巴佬”,但是聪明的长孙皇后却恭喜李世民,因为盛世的明君才有这样敢于直谏的大臣,要是昏君谁敢直谏,那不是找死吗?李世民一想,对啊,我是明君,我不能杀他,杀他成就他的忠臣之名,我的昏君之名就算坐实了,为当明君之前做的一切岂不是前功尽弃了,于是只好作罢。

魏征直言进谏,大义凛然,丝毫不怕,一副为君王、为江山社稷随时牺牲自我的姿态

在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中记录了李世民和魏征的这样一段故事。

太宗皇帝得到一只特别好的鹞鹰,非常喜欢,在朝廷上把它架在胳膊上,逗着它玩儿。正玩得高兴的时候,远远望见魏征走来,急忙把鹞鹰揣在怀里藏了起来。魏征奏起事来,没完没了,说个不停,太宗皇帝也不敢动。等魏征告辞后,急从怀中掏出鹞鹰,结果早给憋死了。

人都有七情六欲,皇帝也不例外,即使是明君也应该有些无伤大雅的爱好,但是魏征拿着知识分子的道德体系将李世民当成一个“牌位”,集仁义礼智信的关辉化身。李世民虽然有长远的目标要开创盛世,但是日常的七情六欲也需要满足,但是魏征时时刻刻的“进谏”,这不能吃,那不能用,那个更不能玩,李世民能不操蛋吗?但是对他却无可奈何。此时我们也就能够理解在张国立、王刚主演的《铁齿铜牙纪晓岚》中,纪晓岚抓住了和珅贪污的铁证,乾隆不得不将和珅打入天牢,面对证据确凿,乾隆也无可奈何,最终乾隆皇帝屈尊去求纪晓岚,让他放过和珅,因为和珅能够满足乾隆的各种私欲,乾隆想要什么和珅立马奉上,就凭这份用心的侍奉,和珅能够得到乾隆的信任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这也是为什么佞臣能够当道的原因。

乾隆认为只要和珅不威胁皇权,其余罪过都可饶恕

魏征也许一心为民,为江山社稷,但是他有恃无恐的心理绝对来源于抓住了李世民的软肋,魏征就像一个专横霸道的家长,李世民则是叛逆但想当好孩子的学生,面对“更年期”的魏征,青春期的李世民只能忍气吞声。在我们看来,魏征不能背后给李世民提意见吗?非要当着大臣的面让他下不来台吗?其实李世民也这样对魏征说过,而魏征回答“以前舜告诉大臣,叫他们不要当面服从,背后却有意见。假如臣当面答应了,以后又来提意见,这就是背后有意见。这可不是稷、契对待尧、舜的态度。”李世民还能说什么呢?

更年期的魏征和青春期的李世民

魏征抓住了李世民的软肋,只把李世民当牌位,李世民也利用魏征,建造自己明君的形象,这对君臣其实是一种互相利用的关系,在牵制中形成一种平衡,但是魏征一死,而且死后力荐的两个大臣都参与太子谋反,终于可以名正言顺的“报复”了,派人去砸了碑文不过瘾,自己亲自去砸了才解气,可见李世民真的是被压抑太久了,对魏征真的是恨之入骨。

02 力荐的人参与太子谋反,危及皇权

为什么皇帝都要称孤道寡,因为高处不胜寒,因为一人之上的皇权诱惑太大,就像一个孩子在闹市中抱着一锭黄金,随时防备被别人抢劫,可以说染指皇权是大臣的大忌,更何况李世民就是“抢劫”出身,对谋反更严加防范。

皇权不容他人染指,更何况“抢劫”出生的李世民

魏征力荐的杜正伦和侯君集都是太子的人,甚至侯君集作为太子的老丈人,参与谋反,最终被杀。这使得李世民不得不疑心,你魏征生前挟制了我,死后还安排自己的人夺我皇权,在朝堂上义正言辞的你,是不是私底下一直在结党营私,以前辅佐太子李建成没有得到皇权,你现在又辅佐我的儿子谋反,你对我是不是忠心?正所谓:“一日不忠,终生不用”,我能容忍你就是看你忠诚,是为了巩固我的皇权,要不然你这个“乡巴佬”早不知道死多少次了?回想起曾经对自己的刁难和为难,李世民越想越气,亲手砸了魏征的牌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太子李承乾谋反,魏征力荐的杜正伦和侯君集参与

魏征出道比较早,起初参加李密的瓦岗寨起义,不被刚愎自用的李密重用,转投太子李建成,李建成估计兄弟之情,有妇人之仁,不忍杀害李世民,使李世民先下手为强,证明了:“慈不掌兵”的古语。李世民宽恕了魏征,并招纳他为国效力,并不是魏征有经天纬地之才,有才的人多的去了,有你一个不多,少你一个不少,凭什么留你曾经想杀了我的人,最重要的利益考量和名誉顾忌。

魏征的生平

李世民之所以能够胜出,是虚怀若谷,招纳了徐茂公、秦叔宝、程咬金等瓦岗寨的能人异士,但是这魏征恰巧是瓦岗寨势力的代表人物之一,李世民为了稳定刚刚建立的政权不得不权衡瓦岗寨的势力,于是顺水推舟宽恕了他,这样更成就了自己虚怀若谷的,不计较的美名,从而招揽更多的人为自己,为江山社稷效力,而且从哥哥手里夺取皇权,必定不光明磊落,更需要仁德来洗刷自己的“污点”,这才宽恕魏征并为自己所用。但是魏征死后,李世民政权已经稳固,以前为了名声有所顾忌,但是现在有证据说你结党营私,参于谋反,我能放过你吗?砸你碑文,毁了婚约都是轻的。所以魏征力荐的杜正伦和侯君集参与谋反成为李世民“反攻清算”的导火索。

瓦岗寨的徐茂公、秦叔宝、程咬金等英雄

03 沽名钓誉,与太宗争名

魏征之所以能够肆无忌惮的劝谏,到处插手皇帝事物,最根本的就是抓住了李世民想当明君的软肋,但是魏征记下前后谏争之言,悄悄拿给史官褚遂良,也就是说,魏征为让自己名垂千古,把太宗什么事都抖落给史官,换言之魏征想告诉后人,李世民之所以能够开创贞观之治,都是我魏征的功劳啊,魏征和皇帝争名,不是自取灭亡吗?

魏征记下前后谏争之言,悄悄拿给史官褚遂良记录

李世民特别注重名誉,特别想当一个明君,想用自己开创的盛世来证明“玄武门之变”是对的,父亲李渊当初选择李建民当皇帝是错误的,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励精图治,证明自己的雄才大志和文韬武略。

在历史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李世民将太上皇李渊请来参加宴会,在宴会上各国使节来朝,盛赞大唐盛世,李渊听的特别高兴,以统治者的姿态轮流和使节喝酒,但是坐在龙椅上的李世民突然发问:“如果李建成当了皇帝,能开创这样的盛世吗”?李渊颓然坐下,悻悻离开。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李世民一直想证明自己,一心想开创盛世,给自己的父亲看,给当初不看好自己的人看,更给天下百姓看。

大唐盛世,万邦朝贺

李世民励精图治,夙夜在公,辛辛苦苦开创的盛世,成了你魏征的功劳,而且将我过失和缺点都让史官记录下来,贬低我,彰显你,我一再隐忍你,就是不想破坏我明君的名誉,但是你现在却私底下诋毁我,给我记黑账,度量再大的人也是不能容忍的。

皇帝虽是一个“牌位”,他的一言一行都是国人的风向标,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不得不隐忍,做一些自己不愿意做,不想做,违背自己内心欲望的事情,但是皇帝也是人,内心也有各种各样的欲望,但是魏征却各种阻拦,要是为江山社稷也就罢了,毕竟为李世民考虑,后来发现魏征是为了自己的名誉,而且还结党营私,参与谋反,这样李世民就不能容忍了,砸了碑文,毁了婚约都是轻的了,更有人说鞭尸,可见恨之深矣久矣。

被砸毁后的魏征墓

魏征之于唐太宗李世民,张居正之于崇祯皇帝,多尔衮之于顺治皇帝,都是这样套路,所以所历史都有惊人的相似。都是生前为了各种名誉利益权衡,不得不委曲求全,都是忠臣,国之栋梁,但是死后小人不断进谗言,最终激起了平日积攒的怨恨,只能掘坟鞭尸了。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748523.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