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讨论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那就是社会与我们的关系。
远古时期,人类的主要活动还是寻找食物,解决部落生存的问题。那个时候,人类十分弱小,一边要寻找食物,另一边需要防止动物对人类的伤害。那个时候遍地都是人类的天敌。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韩非子·五蠹》
这个时候有巢氏构造了房屋,第一次给人类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又安全的小世界 ,所以有巢氏成了上古的圣王,因为他解决了人类受天敌的危害。
当人的天敌危害解决了,饮食就提上日程。有圣人看到一种像鸮的鸟在啄树木,然后树木起火了,所以圣人开始模拟这一种像鸮的鸟的方式。
圣人感焉,因取小枝以钻火,号燧人氏——《太平御览·火部·卷二》
火的发明直接导致人与动物的区别,并形成社会的第一个规矩:生食与熟食的选择
并非所有的人类喜欢熟食,例如到现代文明社会之后,因特纽人还会选择吃生肉,包括日本人的料理中也有生肉,甚至现在人类餐桌上还保留对某一些肉采用生吃的方式。
人的差别因为这个规矩的形成,而分成了二类。大部分人会选择熟食,因为有燥腥,对身体不好。
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韩非子·五蠹》
当第一个规矩形成之后,继续选择生食的人被称为未开化的,野蛮的,茹毛饮血等等,但历史发展证明选择熟食的人是正确的。
选择吃熟食的人继续向前发展,伏羲氏教人学会用网捕食猛兽,捕食水中生物,同时教会人烹饪,更重要的是伏羲教授了文化。
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易传·系辞传下·第二章》
选择吃熟食的人对烹饪和捕食技术是不拒绝的,但是对于伏羲所作的八卦却未必人人都认同。所以又分成了二类:一类是继续在文化路上行走的,还有一类选择并不在意在文化路上行走的,这一类人被前一类人称之为戎狄蛮夷。
在大洪水时期,为了防止大洪水,尧帝求贤治水。
尧求能治水者,群臣四岳皆曰鲧可——《史记·十二本纪·夏本纪》
鲧采用的方式与他儿子大禹治水的方式不一样,他采用堵的方式,用筑坝方式将洪水挡在家门外。挡在家门外最好的形式就是围成四方形,形成封闭的环境,自成天地,这个就是城。城墙到后期还保留防洪水的功能。
平原太守颜真卿知禄山且反,因霖雨,完城浚壕,料丁壮,实仓廪——《资治通鉴·唐纪·唐纪三十三》
为了暗中防止安禄山可能对唐王朝做出的危害,所以他修城墙,借口是大雨防洪。所以防洪依旧是城墙的功用。
周公在《周礼》中提出的设想就是在天下之中建王城,然后其他八个方位是诸侯的土地,及交易的市场和祖先的庙宇。
这样人又被分为二种:城里人,野人,这里的野人不是我们现在理解的野人,而是王城之外的人统称为野人。
野人过的生活依旧是不变,但是城里人的生活就要发生重要大改变。
因为这里集中了大量的人,形成了人类的小世界。这里汇聚王族,贵族,平民,奴隶等等不同的人。这些人要想有序地生活在一起。他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要定好规矩。
没有规矩,整个城里的人肯定要乱套了。
比如吃饭该怎么吃,走路该怎么走,遇到比自己等级上的人来了该怎么对待的礼仪等等。如果有人触犯规则怎么办?所以惩罚制度也出现了,因为只有惩罚制度的出现才可以保证这些规矩能够被执行。
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入,削木为吏议不对——《汉书·传·司马迁传》
规矩需要一代一代传下去,所以刚出生的小孩稍大一些就要学习这些规矩,遵守这些规矩。
学习成了城中人的必修课,他们必须要懂得城里的规矩,遵守城里的规矩。
王城如此,那么诸侯国自然如此,更小的大夫封地也是如此。所以就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城,城越大规矩越多,城越小规矩越少。
这一种模式无疑是先进的,因为可以聚集大量的人群发挥人的创造力,所以这种模式成了一种主流模式 。城也分大小,只不过大一些被称城市,小一些的被称为农村。
但是也有人不愿意进城,他们就是游牧民族。这二种不同生活方式的选择的人群在历史上的交锋,随便翻开哪一本历史书,都可以找到一大堆。一切战争的根源往往源于生活方式的不同,这是知常容的观点。
当城一旦确立,所有的一切都是围绕着城进行,包括道路,水源,资源等等。城里的人不需要掌握在城外生存的技能,他们只需要掌握一门技术就可以了。比如伶,陶工,铁匠等等。因为城内很多资源是现成可获得。
至此通过城构建成一个蚁巢。蚁后就是皇帝以及围绕皇帝形成的一系列的管理机构。不同于蚁后的这些管理机构是不生产工蚁的。小一点的城就是围绕诸侯形成的,更小一点就是围绕大夫形成的。
蚁后是不事生产的,他们只负责整个城的管理,保证蚁巢的顺利运作。
城里的每一个人除了遵守城里的规矩,而且还要负责生活城里的所需的创造活动以获得自己在城中生存的机会。同时他们所看到的,听到的,享受到的自然比野人要多,花样也要多。
城里提供他们一切所需,所以他们自然不愿意离开城里。当城里的人离开了城,很难在野外生存,同时城也驯化了他们的生活方式。他们到达野外会显得非常不适应,所以他们更渴望留在城中,哪怕生活很苦也不愿意离开。
事实上绝大多数城里的人离开城之后很难生存下来。但他们的先祖却本来就是从大自然中来,所以他们就会更加热爱这个城,如同工蚁一样更加努力为这个城作出贡献,因为已经形成了利益共同体。
城越大,越需要规矩,规矩也就越多,但是资源获得就更方便,生活更丰富,这是自然的趋势。人类越往后发展,小城就越来越少,而大城就会越来越多。因为大城的诱惑和吸引力更大。
位置的好坏决定的机会的大小。
硃公以为陶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也——《史记.七十列传·货殖列传》
范蠡离开越王勾践之后,来到了陶地,为什么选择陶地呢?因为这里是天下之中,四通八达,有的是机会。很快范蠡就成了富翁。
城在城里面的人的建设下,越来越好,越来越大,但是却也越来越脆弱。比如切断水源,粮食,城里就不攻自破了。这成了古代攻城的一种方式。
这是城的弱项,但是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因为越来越多的人出现在同一个地方,只能选择细化分工,保证大多数人有事干,否则的话,大量的人都从事同质工作,不能形成共需互补模式,城的运转因为构散而消失。所以城越来越紧密是大方向。
越来越强大的城会带来越来越细化的工作机会,但同时城也会越来越脆弱。因为只要其中某一个细小的环节出现断裂,那么就会放大,甚至危害到城的整体运转。
城里人也越来越不能离开城,也就越来越工蚁化。
这个时候城里的一些人就会想到出城,所以二千多年的历史中,隐士一直层出不穷,但都是绝对的小数。
那人类社会未来继城之后,会出现什么样的新模式呢?如果有新的模式出现,那是人类的第三次进步。但到目前为止,人依旧在围绕打造城,在城这个模式下不断地细化,不断更新。
当城突破一定极限时,带来的负面效果同样是倍增的,大城市病是现代社会难以回避的痛。
所以很多人不太理解老子为什么要提小国寡民的观点: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道德经第80章》
因为一切都有度,小国寡民这是最佳的平衡点,那是资源与人美好生活的平衡点。
但是任何事物的出现发展怎么可能受人为控制呢?你想要小国寡民,别人不愿意。别人跑,你留着不动,那只有等待死亡。
所以《道德经》第一章有这么一句话: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所以既然“有”出现了,自然会继续往前发展,而不是停留。所以有人认为老子希望人类社会回到小国寡民那是挺.......,因为那是回不去的,他只是说这一种状态是最佳的平衡点,仅此而已。
好了,暂时说到这里,三千多字了,太长,没人看,有兴趣的,你自己去我的专栏看看吧,这样类似的文章很多。《知常容眼中的世界和历史》。
最后一句话:人活在古代就古人的事,人活在现代就做今人的事,就这么简单。但是千万不要想着古人做今人的事,今人做古人的事,那样只会烦恼会不断。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7463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