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想第二天早上比平日早起,如5点起床,那么绝对不能当日晚早早就睡下。
想睡也睡不着的“睡眠禁止Zone”
定下目标,想开始奋进了,从明天开始一早起来要学习;明天要出差,早班飞机,所以要早起......
所以,想着今晚要早睡,但是实行起来意外地困难,因为一样睡不着。
我们可以在休息天比平时多睡,却没办法早睡,这里有着科学上认知的理由。
通常,人一直醒着时会因“睡眠压”的上升而困意来袭。
也即是说,早上7点起床开始学习,到了傍晚就会想睡觉。
你可能会想,既然这么想睡,过了这个时间是不是应该更困了。
然而事实并不是如此单纯。
一天中最困乏想睡觉的时间,是午饭后的下午2点左右。
相反,最没有困意的时间,是平常一总的睡下去前的2小时左右。
也就是说,有每天晚上10点就睡觉习惯的人,最困想睡觉的时间段是晚上8点~10点之间。
睡前,大脑会抗拒睡眠的时间段就是科学上称呼的“睡眠禁止Zone”。
这是以色列的睡眠研究家,拉比在1986年提出的研究理论。
而午饭后的下午2点左右,困意最盛的事,在科学上也有自己的称谓,叫做“Afternoon Dip”。
但是,到睡下为止还有充裕的时间,就是睡不着的原因是什么呢?
具体的原因到现在未解明,但是有科学的假设。
古时候的人类都会在这个时间段进行午睡,实际观察猿猴的情况,它们在这个时间段几乎都会午睡。
人类因为构建了社会,这个时间段没办法睡,多半只能学习工作,但是从人本来的生物钟的角度来考虑,在这个时间段进行午睡是非常自然的事。
所以,困意来袭也只是老祖宗们遗传下来的东西。
抗力(增食欲素or食欲肽的下丘脑泌素)在睡前2小时最高
其次,“睡眠禁止Zone”为了对抗早起后慢慢增高的“睡眠压”,也就是困意,需要借助其他的力量。
没有这股力量,人就不可能持续15小时以上都是清醒的。
这个对抗的力量,就是被称为“增食欲素or食欲肽的下丘脑泌素”。
这种物质在睡前2小时左右最高,超过这个时间点,人就会突然变得非常想睡觉。
正因为这样,所以,
睡下的时间固定化,每天晚上同样的时间点睡觉,才是能快速入梦的诀窍。
(当然也是高效学习,时间·计划规划时最最重要,必须先行的一步,这就是先固定好早起时间,再考虑好一定的睡眠时间,倒推算就能决定每晚的睡眠时间点,固定,坚持并养成习惯)。
如果没办法第二天一定要早起的情况,其实是没必要提早睡下。
相反,按照平常的时间睡下,早起,睡眠时间削减1个小时,反而对睡眠的质量会有更好的保证。
(有这样的情况,因为明天要考试,所以必须要早早睡下—没必要这样做,为了确保睡眠质量,还是按照原来的时间睡下就可以,虽然会削减睡眠时间,可以通过午睡小睡等进行弥补)。
但是,如果自己心有不安,还是希望能“早早时下,以保证自己一如既往的睡眠时间”时,那么可以这么做:
比平时早1个小时进行洗澡 + 轻微的运动的组合,比如做做体操,瑜伽等做10分钟,人为地让为了熟睡,身体所需的体温上升。
虽然,实际的时间会比平日习惯的就寝时间早,但是,通过上述的组合,大脑会产生错觉,“到了日常的睡眠时间了”,就能实现比较快速地入睡了。
—END—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7020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