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酒的历史★
●起源
葡萄酒的起源和所有的酒类一样,已经不可考,在历史遗迹的发掘中会偶尔刷新酒的时间轴线,现在有历史实物佐证的葡萄酒是8000年前,发现的地点柿子格鲁吉亚的首都第比利斯以南的两个遗址中的陶罐,这一记录肯定还会被刷新,当下认同的起源地是古波斯,很多学者专家一致认同这一说法,在后来的商业活动宗教活动和战争中,葡萄酒走向了全世界。
目前所知的最古老酒庄(公元前4,100年)位于亚美尼亚阿列尼(Areni)村庄外的洞穴中。至今,这个村庄仍然以酿酒著称,采用一种也叫阿列尼的本土葡萄酿造红葡萄酒。阿列尼是一种相当古老的葡萄
公元前3世纪左右,海上开拓者将之带到希腊诸海岛,随即传人高卢(今法国),同时,罗马人也从希腊学到了葡萄栽培和葡萄酒酿造的技术,罗马帝国进行殖民扩张将这种技术传遍了法国,西班牙,北非以及德国莱茵河流域地区。
15世纪至16世纪,这种技术传入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朝鲜;19 世纪中叶,传入美国。现在,世界各地都有葡萄栽培和葡萄酒酿造。
葡萄酒的历史几乎是和人类文化史一起开始的,世界上古老民族的神话传说中都流传着关于葡萄酒的故事
●葡萄酒在中国的历史
葡萄酒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具体时间已经没有详细证据,最认可的说法就是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后带回来的酿酒技术。
●西汉:汉武帝供奉王母的珍品有史料记载,汉武帝对张骞从大宛带回的葡萄品种及酿酒工艺尤为看重,命宫人在离宫别苑内大量种植葡萄,对葡萄酒犹如后宫佳丽般珍藏。
●东汉:凉州刺史孟佗的“买官王道”据传,三国时一个叫做孟佗的凉州刺史,其官职便是用一斛葡萄酒贿赂皇帝身边的大太监而换得。这里的葡萄美酒成为了诸如孟佗之类的官员买官升官的“不二王道”,成为了一种政治投机品,也可看出在东汉末期葡萄酒异常珍稀
●魏晋南北朝:魏文帝曹丕的“吃货情结”有史书记载,魏文帝曹丕非常喜爱葡萄美酒的滋味,并下诏宫中御医,夸赞葡萄果实味道绵长、汁水丰富,可以消除烦躁、解除口渴,而酿成的葡萄酒美味甘甜,使人容易醉倒。
●唐朝:李白的“红颜知己”、王翰的“边塞情人”到了唐朝,葡萄美酒便成为了诗人们文思泉涌的催化剂和人生不可或缺的“知己”。自称“酒中仙”的李白尤喜酒后作诗,其在《对酒》一诗里给予了葡萄美酒崇高的赞美:“蒲萄酒,金叵罗,吴姬十五细马驮。青黛画眉红锦靴,道字不正娇唱歌。玳瑁筵中怀里醉,芙蓉帐底奈君何。”李白更是在《襄阳歌》里幻想每日都可豪饮三百杯葡萄美酒。而王翰在“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的千古名句里
●宋代:苏轼文中的琼浆玉液北宋大文豪苏轼在《老饕赋》中写道:“弹湘妃之玉瑟,鼓帝子之云璈。命仙人之萼绿华,舞古曲之郁轮袍。引南海之玻黎,酌凉州之蒲萄。”在苏轼看来,凉州出产的葡萄美酒配以南海精美的玻璃杯来盛装,是聆听仙乐、欣赏仙女跳舞时的必备之物,只有葡萄美酒这种琼浆玉液才够资格与仙乐、仙女跳舞相提并论
以上就是葡萄酒的历史起源。
★葡萄酒的分类★
●葡萄酒的分类
●根据颜色
若以颜色为划分标准,葡萄酒可以分为红葡萄酒、白葡萄酒和桃红葡萄酒三大类。这也是最常见的分类方式。
●根据形态
这里的形态是指葡萄酒有无起泡,这涉及到葡萄酒是否含有二氧化碳。按照这一标准,葡萄酒可以分为静止酒(Still Wines)和起泡酒(Sparkling Wines)。
●根据含糖量
葡萄酒在发酵过程中,酒中的糖分在酵母的作用下会转化为酒精,如果发酵完成后,葡萄酒中含有的糖分未完全转化为酒精,剩下的糖分便是残余糖分。
根据含糖量的大小,一般的葡萄酒分为以下几个类型:
1. 干型(Dry):含糖量小于或等于4克/升,是目前市场上最常见的类型
2. 半干型(Semi-Dry):含糖量介于4-12克/升
3. 半甜型(Semi-Sweet):含糖量介于12-45克/升
4. 甜型(Sweet):含糖量大于45克/升的葡萄酒
而起泡酒根据含糖量的不同则分为以下几个级别:
1. 特级干型(Extra Brut):含糖量介于0-6克/升
2. 极干型(Brut):含糖量介于0-12克/升
3. 特干型(Extra Dry):含糖量介于12-17克/升
4. 干型(Dry/Sec):含糖量介于17-32克/升
5. 半干型(Demi-Sec/Semi-Seco):含糖量介于32-50克/升
6. 甜型(Doux/Dolce):含糖量大于50克/升
●按酿造方法分类
天然葡萄酒:完全用葡萄为原料发酵而成,不添加任何糖分、酒精及香料的葡萄酒。
特种葡萄酒:是指用新鲜葡萄或葡萄汁在采摘或酿造工艺中使用特种方法酿成的葡萄酒
●按饮用分类
餐前酒(Aperitifs)
又叫开胃酒,常在餐前饮用或与开胃菜一同饮用,主要为起泡酒或白葡萄酒。
佐餐酒(Table Wines)
通常同正餐一同享用,多为干型葡萄酒,如干红或干白等。
餐后酒(Dessert Wines)
西方人习惯在餐后来点甜点,因此餐后酒也多与甜点搭配,常呈甜型。
●按原料采收方式分类
1、普通葡萄酒(Wines)
这种葡萄酒最为普遍,指的是葡萄自然成熟后采摘下来,并以新鲜葡萄或葡萄汁为原料,经全部或部分发酵酿制而成的含有一定酒精度的发酵酒。
2、晚收酒(Late Harvest Wines)
当葡萄自然成熟后再等上几天(前提是天气允许),葡萄中自然累积的糖分浓度往往会更高,如果这时再来采摘,酿制的葡萄酒往往会更加鲜甜可口。值得一提的是,这种晚收葡萄一般不经贵腐菌感染,也没有结冰,只在树上进行简单风干。
3、贵腐酒(Noble Rot Wines)
先推迟葡萄的采收期,在天气允许的情况下,葡萄果实往往会感染一定的贵腐菌,这在法国苏玳(Sauternes)、德国和匈牙利托卡伊(Tokay)等地较为常见。经贵腐菌感染的葡萄往往糖分浓度极高,酿制的葡萄酒口感甘甜,带有明显的蜂蜜和干果香气。
4、冰酒(Eiswein/Ice Wines)
这种葡萄酒同样是先推迟葡萄的采收期,待气温降到 -7℃ 到 -8℃ 葡萄果实结冰后再来采收,这在德国、奥地利和加拿大较为常见。通常为了保持葡萄酒的鲜美口感,这种葡萄还会带冰压榨。
●按酒体分类
酒体也是葡萄酒分类中的一个常见概念,根据酒体轻重的不同,葡萄酒常分为以下三类:
1、酒体轻盈型(Light-Bodied)
酒体轻盈型红葡萄酒一般颜色较淡,单宁较少,典型代表有黑皮诺(Pinot Noir)和佳美(Gamay);酒体轻盈型白葡萄酒往往有着激爽的酸度,冰镇后更加清新易饮,灰皮诺、阿尔巴利诺(Albarino)和慕斯卡德(Muscadet)都属于这一类。
2、酒体中等型(Medium-Bodied)
酒体中等型葡萄酒往往颜色更深,在舌头上的质感更重,红葡萄酒中的典型代表有梅洛(Merlot)、丹魄(Tempranillo)和桑娇维塞(Sangiovese),白葡萄酒有长相思(Sauvignon Blanc)、白诗南(Chenin Blanc)和特雷比奥罗(Trebbiano)等。
3、酒体饱满型(Full-Bodied)
酒体饱满型红葡萄酒颜色最深,单宁充沛,常见代表有赤霞珠(Cabernet Sauvignon)、西拉(Syrah/Shiraz)和马尔贝克(Malbec)等;酒体饱满型白葡萄酒大多经过了橡木桶的陈酿,因而口感更显厚重,霞多丽(Chardonnay)、维欧尼(Viognier)和赛美蓉(Semillon)都是代表之一。
●其它分类
1、年份葡萄酒(Vintage Wines)
这类葡萄酒酒标上标注的年份一般指的是葡萄采摘的年份,不同年份天气状况不同,葡萄品质也不尽相同。尤其在饮用法国波尔多(Bordeaux)葡萄酒时,年份是非常重要的参考依据;而在香槟或一些加强酒中,只有少数优秀年份才会以年份酒的形式推出。
2、品种葡萄酒(Varietal Wines)
除法国等特殊产区外,绝大多数葡萄酒都会在酒标上标注酿酒葡萄名称。根据葡萄品种的不同特征,我们往往可以大致推断葡萄酒的口感风味甚至品质。当然,有时候葡萄酒也会采用不同品种进行混酿,以达到取长补短的效果。
3、产区葡萄酒(Original Wines)
和品种葡萄酒类似,来自特定产区的葡萄酒也往往代表了特定的风格特征。尤其是在一些重风土的产区,葡萄酒能够很明显地反映不同地块的特色。
★葡萄酒的酿造方法★
●葡萄的生长过程
冬季:从11月份到第二年的2月份,葡萄苗木进入休眠期。葡萄种植者修剪株枝,以限制蔓枝。
春季:3-4月,是葡萄苗木的抽芽阶段。5-6月,是葡萄的开花期,葡萄小花开始出现。
夏季:7月份,葡萄花开始变成葡萄颗粒。8月份,葡萄开始改烃颜色开始成熟。
秋季:9-10月,是收获季节。10月末,葡萄叶子变成红色、金黄色,这是葡萄园最有魅力的风景画。
●红葡萄酒的酿造过程
(1)、采收。
(2)、破皮去梗: 红葡萄酒的颜色和单宁主要来自葡萄皮,所以必须先破皮让葡萄汁液能和皮接触,以释出多酚类的物质。葡萄梗通常要先行除去,也有酒厂为了加强单宁强度也会留下一部份的葡萄梗。
(3)-1、浸皮与发酵: 完成破皮去梗后,葡萄汁和皮会一起放入酒槽中,一边浸皮一边发酵。传统手工使无封口的橡木酒槽,现代更多采用自动控温不锈钢酒罐,较高的温度能加深酒的颜色,但过高(超过32℃)也会杀死酵母并丧失葡萄酒的新鲜果香,所以温度的控制必须适度。浸皮的时间越长,释入酒中的酚类物质、香味物质、矿物质等越浓。当发酵完,浸皮达到需要的程度后,即可把酒槽中液体的部份导引到其它酒槽,此部份的葡萄酒称为初酒。
(3)-2、二氧化碳浸皮法:用此法制成的葡萄酒具有颜色鲜明、果香宜人、单宁含量、低容易入口等特性,常被用来制造适合年轻时饮用的清淡型葡萄酒,如薄若莱(Beaujolais)新酒,是将完整的葡萄串放入充满二氧化碳的酒槽中数天,然后再榨汁发酵。这种酿造法可让乳酸发酵提早完成,能赶上11月第3个星期四的新酒上市。
(4)、榨汁:葡萄皮榨汁后所得的液体比初酒浓厚,单宁红色素含量非常高,但酒精含量反而较低。酿酒师可依据所需在初酒中加入经榨汁处理的葡萄酒,但混合之前须先经过澄清。
(5)、橡木桶中的培养:几乎所有高品质的红酒都经橡木桶的培养,因为橡木桶不仅补充红酒的香味、单宁,同时提供适度的氧气使酒圆润和谐。培养时间的长短依据酒的结构、橡木桶的大小新旧而定,通常不超过两年。
(6)、酒槽中的培养:红葡萄酒培养的过程主要为了提高稳定性、使酒成熟,口味和谐,乳酸发酵、换桶、短暂透气等都是不可少的程序。
(7)、澄清:红酒是否清澈跟酒的品质没有太大的关系,除非是因为细菌感染使酒浑浊。但为了美观,或使酒结构更稳定,通常还要进行澄清,酿酒师可依所需选择适当的澄清法。
(8)、装瓶
●白葡萄酒的酿造过程
(10、采收:白葡萄较容易被氧化,采收时需小心保持果粒完整,以免影响品质。
(2)-1 、破皮:采收后的葡萄要尽快榨汁,白葡萄通常会先行破皮,有时也会去梗。
(2)-2 、发酵前低温浸皮制造法:葡萄皮中富含香味分子,传统的白酒酿制法直接榨汁,尽量避免释出皮中的物质,大部份存于皮中的香味分子都无法溶入酒中。近来发现发酵前进行短暂的浸皮过程可增进葡萄品种原有的新鲜果香,同时还可使白酒的口感更浓郁圆润。但为了避免释出太多单宁等多酚类物质,浸皮的过程必须在发酵前低温下短暂进行。
(3)、榨汁:为了不会将葡萄皮、梗和籽中的单宁和油脂榨出,压榨时压力必需温和平均,而且要适当翻动葡萄渣。
(4)、澄清:传统沉淀法约需一天左右的时间;离心分离器比较方便,但动力太强,常将酵母菌一并除去而需添加人工酵母。
(5)、橡木桶发酵:传统白酒发酵是在橡木桶中进行,由于容量小散热快,虽无先进的冷却设备,控温效果却非常好。此外在发酵过程中橡木桶的木香、香草香等气味会溶入葡萄酒中使酒香更丰富。一般清淡的白酒并不太适合此种方法,而且成本比较高。
(6)、酒槽发酵:白酒发酵必须缓慢,以保留葡萄原有的香味,而且可使发酵后的香味更加细腻。为了让发酵缓慢进行,温度要控制在18℃-20℃之间。
(7)、橡木桶培养:橡木桶中发酵后死亡的酵母会沉淀于桶底,酿酒工人会定时搅拌让死酵母和酒混合,此法可使酒变得更圆润。由于桶壁会渗入微量的空气,所以经过桶中培养的白酒颜色更趋向于金黄色,香味也更成熟。
(8)、酒槽培养:白葡萄酒发酵完之后还需经过乳酸发酵等程序,使酒变得更稳定。由于白酒比较脆弱,培养的过程必须在密封的酒槽中进行。乳酸发酵之后会减弱白酒的新鲜酒香以及酸味,一些以新鲜果香和高酸度为特性的白葡萄酒会特意加二氧化硫或低温处理的方式抑止乳酸发酵。
(9)、装瓶前的澄清:装瓶前,酒中有时还会含有死酵母和葡萄碎屑等杂质要去除。常用的方法有换桶、过滤法、离心分离器和皂土过滤法等等。
●加强葡萄酒的酿造过程
(1)、采收:通常用来制作此类葡萄酒的葡萄会特意等到葡萄成熟度较高时才采收。部份产区采收后先经日晒提高葡萄的糖份,然后再进行榨汁。
(2)、发酵:加强葡萄酒发酵前的准备、发酵过程和一般的红白葡萄酒没有太多的不同,唯一不同的是酒精发酵未完成即加烈酒、酒精终止。
(3)、加烈酒、酒精停止发酵:酒精发酵如果中途停止,尚未发酵成酒精的糖份就留在酒中,所以大部份的加强葡萄酒都是甜的。一般甜酒是通过添加二氧化硫中止发酵,加强葡萄酒则是添加烈酒、酒精使酒精浓度提高到15%以上。一般酒中酒精超过16.2%之后,酵母菌就没有办法再继续存活,发酵自然中止。添加烈酒、酒精的时刻因酒的种类而异。白酒通常直接加在发酵酒槽,口味较淡型的甜红酒则是在发酵中途榨汁后再添加。至于口味浓郁,结构紧密的甜红酒则是加在正进行发酵和浸皮程序的发酵槽中,发酵停止后,葡萄皮还会再浸泡一段时间才会进行榨汁,酒精有助单宁更好地释入葡萄酒中。
(4)、橡木桶中的培养:添加过烈酒、酒精之后葡萄酒的结构变得比较稳定,不易被氧化,因此不需要使用全新的橡木桶,桶中培养的时间也不限于两年以内。依据橡木桶培养时间的长短,可区分两种类型的加强红葡萄酒。一种是作长期的橡木桶培养(从2-3年到7-8年不等,有时更长),培养的过程葡萄酒逐渐氧化,装瓶时酒的颜色已变淡且转成砖红色系,香味浓厚,常有干果及果酱等老酒的酒香。另一种类型则是作较短暂的橡木桶培养即装瓶,颜色通常为深黑色,单宁重,适合长期的瓶中培养。为了使酒的品质及风味稳定,此类葡萄酒经常于装瓶前混合不同年份和产区的酒以形成丰富的口感。
(5)、酒槽中的培养
(6)、装瓶
●●●●●●●●●●●●●
今天的葡萄酒的基本知识就先说的这,明天还有其他的葡萄酒的知识,我们接着继续说。
肴溢坊食原创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6855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