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孩子前,逛个街,能看到孩子在玩具店门口撒泼打滚,妈妈一个劲的拽,爸爸在旁边吼,孩子依旧躺在地上使劲翻滚。生了孩子后,读了这么多育儿书,依旧也逃不过类似场景,即便买了玩具,因为还没有结账,孩子无法打开,也会当场失控放声大哭。
综艺节目《超级育儿师》的求助视频里,也是无一例外——每个求助家庭的孩子几乎都是扔东西、打人、大哭不止。
孩子直接把超市里的物品扔向了妈妈
到底我们的孩子脾气为什么会这么大?《养育的选择》陈昕老师就在书里,分析了这个问题,并给了指导方法。
首先要认知孩子的负面情绪,一旦误解,我们就无法找出正确应对的方法:
误区一:认为孩子负面情绪的表达就是坏性格
我们听到最多的,包括有时候自己也会内心想的一句话就是“孩子脾气很大,没法劝”。认为孩子有脾气,就是性格不好。
超级育儿师里,王檀那一集,在妈妈眼里,王檀就是个脾气差,动不动就打自己双胞胎弟弟的孩子。但镜头跟进前后过程,我们不难看出,是因为妈妈被弟弟的缠人困扰,王檀想帮助妈妈,只是不知道有什么其他方法。他第一时间,就把弟弟拉开,弟弟继续上前想抱妈妈的时候,他就会把弟弟一把摁倒在地上,来帮助妈妈摆脱弟弟的打扰。
王檀试图把弟弟拉开,不让弟弟打妈妈
当我们不理解这个行为背后的意义的时候,我们就只能一味的指责孩子。让他们停止。但孩子其实并不知道哪里做错了,只能看到父母生气,而后自己放声大哭。
误区二:认为孩子的负面情绪的表达是做父母的失败
有些父母会认为孩子哭,就不是一件好事。有些妈妈会自责,觉得自己不是个好妈妈。有些夫妻则会互相指责,“你看看你,怎么带孩子的?”
父母也要管好自己的情绪,就事论事。先要平复好自己的心情。
误区三:认为孩子负面情绪的表达是对自己的挑战
作者提到很多父母私信给她是这么说的:现在的孩子两三岁就知道和他们作对了!越是不让做什么,就越要做。这个时候,家长就要注意自己的情绪了,因为我们已经站在对立面去思考这个问题了,在这样的状态下,父母又怎么可能和孩子有良好的互动,去解决孩子的情绪问题呢?
误区四:希望我的孩子幸福快乐,时时刻刻都快乐
作为孩子的母亲,我非常理解这点心情。但孩子总会要接触到社会、接触到其他人。孩子会和其他孩子产生摩擦,会被老师批评,和同学产生矛盾。我们要帮助孩子认识和排解情绪。
误区五:父母过度保护孩子,千方百计取悦孩子
比如,游戏比赛输了,父母为了取悦孩子,不让孩子难过,就会说,没事,输了我们再比赛一次就会赢,走,我们去买棒棒糖。导致孩子无法体会失败的心情,没有思考。丧失了处理自己情绪的机会。
解决问题要先解决情绪
父母看到孩子的大喊大叫,或者摔东西,第一反应都是先纠正这个行为,或者希望通过讲道理来让孩子明白这个行为,去纠正。但往往没有效果。然后就常听妈妈会抱怨一句“哎呀,你这个孩子怎么讲不听”,“说也说不听”。结果往往妈妈也跟着孩子的情绪走,大吼大叫。
公众号大J小D的创始人大J,在她的全脑启蒙课里就提到过,“学龄前的孩子都是右脑偏好者,右脑掌控的是情感、表情,是个自由的艺术家。”也因此,你要和一个学龄前的孩子讲逻辑,讲道理,是根本行不通的。
我们作为家长,要理解这一点,是解决所有情绪问题的基础,是重中之重。
甚至,有时候,父母着急对情绪都不会表达,不会认知。
还有一种是消极的接受情绪表达,不会引导。导致孩子无法学会自己表达情绪,到后面也会产生人际交往的问题。
为什么这是个一直被拿出来讨论的话题?
作者也给出了解释,中国的父母才接触科学育儿没有几年。我们的父母一辈都没有关注过自己的情绪。
所以在带孩子的时候,崩溃的时候,我们就忘了思考,忘了行动。
现在双职工的家庭又非常多。多数又是老一辈带孩子。固执,总是喜欢说,我们当年带孩子哪里有这么多讲究,你看现在带的还不是好好的。然后宠,老人家上一辈都是苦过来的,对孙辈又特别宠。一旦孩子哭就一味的无条件满足。这也是导致父母无法顺利实施科学育儿的一个阻碍。
关于本书和作者
本书的作者陈昕老师是美国康涅狄格大学心理学博士,发展心理学方向。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有很多扎实的研究功底。在自己生了两个孩子后,也发现,很多理论没法实际套用在带娃的过程中,需要融会贯通,吸收后,自己举一反三,用理论理解孩子行为,再去解决实际的问题。
也在前几年,陈昕老师在开通微博后,发现中国家长的焦虑和典型的问题。于是整理出来这十三个被提到和问到最多的育儿问题,提炼成了这一本书。
虽然此书不够系统性,但在豆瓣评分高达8.7分,我觉得主要就是因为非常实用,每个问题都是家长会遇到的问题。像“早教好不好啊”“看电视到底好还是坏”等等。我觉得是每个家庭都逃不过的一个问题。
不知道大家目前遇到的是什么问题?欢迎留言讨论。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6591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