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依兰县秧歌表演中“插杆”技艺已失传,老照片留下的影像难得一见

依兰县秧歌表演中“插杆”技艺已失传,老照片留下的影像难得一见

民国大总统冯国璋见识过依兰“上元节”

  关于黑龙江省依兰县城“上元节”的记载出现于光绪二十一年出版的《东游纪程》,主编是清末名将聂士成,在与聂帅一同来到三姓的还有一赫赫有名的人物冯国璋,只不过冯国璋这个民国大总统,当年的身份还是一个聂士成的随从学生。

民国大总统冯国璋像

  《东游纪程》书中写到:“上元佳节,三姓城最重,民间皆举灯,官因遍查之。一家不燃灯,即罚茶点蜡烛以为戏。至夕,比户悬灯,人满街道,爆竹之声,连宵达旦。”元宵佳节“闹花灯”是依兰城最注重的传统节日,到了正月十五这天依兰城内通宵达旦地涌动着欢乐的人群,夜晚更是灯火辉煌,亮如白昼,爆竹冲天,沿街的商铺和人家没有不悬灯结彩的。

东游纪程

正月十五闹花灯扭大秧歌

  不知道从上世纪的何时开始,依兰城元佳节“闹花灯”的习俗隐匿在岁月的长河当中,取而代之的是正月十五“扭秧歌”。上世纪八十年代,依兰县组织的元宵节“秧歌大赛”甚是热烈、火爆。

后面的楼房是依兰县电影院

  清代屈大均《广东新语》记述说:每年春耕时,农家的妇女儿童数以十计,一起到田里插秧,一人敲起了大鼓,鼓声一响,“群歌竞作,弥日不绝”,称之为“秧歌”。它最早是以唱歌的形式出现,后来发展成舞蹈和戏剧表演的形式,并流行于我国南北各地。逐步演变成灯会、年节中必须表演的习俗。

高跷挑花篮在街道

  解放前,每逢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城乡群众组织各种形式的秧歌队,有龙灯、旱船、高跷、背歌、台阁、耍狮子、老汉推车等,到街头表演,为机关、商店拜年。各商户门庭,大街小巷,悬灯结彩,鸣放鞭炮。人们纷纷涌上街头观灯、看秧歌。四乡的秧歌队,走村窜乡去表演。

地蹦子秧歌在夹信子

  解放后,由老八路带来的翻身秧歌,于1947年土地改革期间流行于城乡。男女老少组成秧歌队,披红挂绿,踩着三八鼓点(走三步退一步,鼓八下〉,欢快起舞,庆贺翻身,土地还家。当时县城机关、学校、街道以及村屯都有自己的宣传队,经常到街头表演。传统秧歌:高跷、龙灯、跑旱船、耍獅子等,也不断地增添了新内容。

挑花篮

  在依兰县通江路与中央大街交叉口的原“二百”,踩高跷、耍旱船的秧歌队在锣鼓的助威下,扭的热烈火爆,彰显着依兰人热情友善的审美意境。

  秧歌队在县政府门前的精彩表演。

  依兰县的秧歌演出中,囊括高跷秧歌、地秧歌、舞龙灯、跑驴、旱船、挑花篮、灯官、西游记师徒四人等艺术表现形式,融泼辣、幽默、文静、稳重于秧歌,将依兰人民热情质朴、刚柔并济的性格特征挥洒的淋漓尽致。

  “头顶上的秧歌”是一个壮汉将两个四五岁的孩子架在肩膀上扭,依兰人叫“插杆”也有人说是“背杆”、“肘搁”等。因正月十五天寒地冻,孩子绑在高高的架子身体行动不便,年龄小不抗冻,现在的年轻父母不舍得孩子吃这个苦,“插杆”这种艺术表现形式早在20年前在依兰县就失传了,而外地却大多申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留下的依兰耍“插杆”的老照片,已经成为了珍贵的历史记忆。

  依兰大秧歌彰显着关东人民的审美心态和艺术情趣,以她热烈、火爆、逗趣、诙谐的独特风格享誉华夏。 (文/陈达 图/廖怀志QQ空间)

(亲爱的朋友,写文、搜图都颇不容易,如果您认可笔者的创作,请麻烦抬起您的贵手进行如下操作,一是点赞,二是关注。自愿原则,绝不勉强,谢谢您的理解和合作。)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647923.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