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育儿 > 把握孩子的情绪罗盘,家长必会的4种情绪识别

把握孩子的情绪罗盘,家长必会的4种情绪识别

在工作中遇到很多家长都会反映一个问题,就是“我家的孩子太难搞了,情绪特别不稳定...”

今天就和家长朋友们分享一下,有关儿童情绪这一话题。

“情绪”了解一下?!

心理学中关于情绪一词的解释:情绪,是对一系列主观认知经验的通称,是多种感觉、思想和行为综合产生的心理和生理状态。

其实,情绪在科学界的定义并不明确,情绪本身是一种复杂的人类体验。

这样一种不易言表的感受,相比成年人不易觉察到自己的复杂情绪,孩子表达情绪的方式反而更简单。

哭、笑、闹、撇嘴、打人、发脾气、爱的抱抱......

他们会通过面部表情、肢体语言、语音语调等形式表现出来。

今天我们就简单地的分享一下,4种家长必须会识别的初级情绪:悲伤、愤怒、恐惧、高兴

图片来自于网络

01.悲伤:她承担着与社会连接的功能

儿童期孩子的感受能力较强,很多事情都容易引起他们悲伤的情绪。如,读听到童话故事里当外婆被大灰狼吃了时,都可能让孩子潸然泪下等等。

家长们要多关注孩子在各方面的行为表现,比如当看到他们流泪时,要引导他们表达自己的情感,从身体上的感受,再到心理的感受,多鼓励孩子用语言表达出来。

同时家长们也要知道孩子此时的潜台词是:他们需要帮助、他们感觉到绝望、他们的心碎了......家长要给予他们正确的支持。

- 悲伤 -

02.愤怒:一种自我保护的方式,行为上多表现为攻击性

儿童期对愤怒的表达多为嘶吼、争抢、动手打人......

这些既是情绪的释放,也是对自我的一种保护行为,当孩子有以上的表现时,家长不要直接去斥责孩子,单纯评判某种行为不对。

举例来讲,比如自己的孩子动手打了其他小朋友,家长不要一上来就批评孩子打人的行为不对。应该关切地与孩子了解当时的具体情况是什么样的,了解原因并客观的分析前因后果,这样也便于事后对孩子进行情绪疏导。

- 愤怒 -

03.恐惧:与愤怒同为自我保护方式的一种,是一种回避行为

与愤怒不同的是,愤怒是判定自己可以打得过对方,而恐惧是自己主观上估计打不过对方,才选择用逃避的方式来保护自己。

儿童期的孩子会对父母、老师等权威人物,以及比自己强大的人或物都易产生恐惧心理。有时孩子的恐惧未必是真实的,而单纯是自己的心理预判或对未知的恐惧。

当家长们发现孩子有肌肉紧张、身体后倾、反向逃跑、躯体僵化等表现时,要耐心地与孩子沟通他们当时的想法,来帮助孩子正确地认识世界。

- 恐惧 -

04.高兴:是奖励强化功能的实施途径

看到糖果后,兴奋的吐吐舌头;

看到妈妈爸爸时,张开双臂跑来要抱抱;

看《小猪佩奇》时,放肆的大笑、蹦蹦跳跳......

高兴的表现形式比较直接:躯体的展开、气息相对平顺、胸口的兴奋感、身体轻盈放松......

家长可以通过能使孩子高兴的事,来引导和给予孩子正向强化。比如孩子喜欢吃糖果,可以让孩子运用“糖果”两字,来练习造句、写字、学习英语,展开更多地联想等等。

- 高兴 -

以上4种必会的情绪识别,家长们都学会了吗?

随着孩子一点点的长大,他们的情绪也会变得越来越丰富。做一名合格的家长,同孩子们再成长一回!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641417.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