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育儿 > 少用“你”多用“我”,一字之差,孩子从被动服从变主动合作

少用“你”多用“我”,一字之差,孩子从被动服从变主动合作



孩子不听话或者做错事时,家长通常想让孩子立马改变或者做出回应,这个时候容易和孩子产生对抗情绪,两个情绪激动的人是很难打成一致的。

这一个字并不是语言上的一个字,而是从谁的角度来看问题。少从家长的角度高高在上的下达命令发泄情绪,多从孩子的角度来帮他分析问题。

例如:收拾玩具,看到一地玩具家长肯定很生气。

从家中的角度出发会说:

“你怎么又把玩具仍了一地,赶紧收拾,不然就没电视看了,就别想去玩了。”

这么说是不会真正改变孩子收拾玩具的行为,只是家长自己的情绪宣泄。包含命令、威胁、强制,还具有一定的攻击性。这样是没有人愿意主动配合的;总是被命令要做什么,会失去了很多自己主动思考的机会,即使做了也是外部因素驱动的结果。

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会说:

玩具满地都是,我非常担心玩具会不小心被踩坏,或者我会被绊倒摔疼。”

这么说孩子往往会更主动的合作,家长陈述事实,没有批评,更没有攻击性,帮孩子分析了事情的原因,孩子也会自己思考并理解大人的想法。



最后的话

与孩子沟通时多用“我”,陈述事实,帮孩子分析原因,通常孩子会没有攻击性、安全的情绪中思考问题。很多时候大人自己都不知道,话就脱口而出了,比如:“扔了一地”和“满地都是”,自己细细品味一下。回忆下自己小时候的情况和现在家庭情感环境,是不是有什么地方要改进一下。发至内心的爱,一切家庭关系的压舱石。育儿育己。

-End-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635003.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