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纯属原创,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不打不成才"是不可违背的真理。
前几年网上最火的"三天一顿打,孩子上北大"的事情,更是引起了广大网民的关注,也引起了教育界的思考——"狼爸"萧百佑, "一天三顿打",把三个孩子"打"进北大,其中最小的女儿进了中央音乐学院。这让无数父母羡慕。
其实,现在的大多数父母也是习惯于"打击式教育"。孩子有了进步,取得好成绩止口不提,直接忽视,更是觉得夸奖了会让孩子骄傲退步。而犯了一点点错就会严厉地责骂,甚至鞭打,希望孩子能长记性,好好努力。
其实这这种教育方式是不对的,这样很大程度上会让孩子觉得自己不是好孩子,家长长期的责骂,挂在口边的"不听话""没出息""你跟别人家的孩子比差远了",会给孩子心里贴上"我样样不如人" 的标签,会使孩子习得性愚蠢。
什么是习得性愚蠢?
场景一:
妈妈在给上小学三年级的女儿小琳听写单词。
妈妈报中文,孩子拼出英文。因为紧张,小琳在妈妈报出第一个单词时就脑子一片空白,没拼写出来。
妈妈立刻就火了:"你怎么这么笨呢,这些单词昨天刚听写过今天又忘了。笨就算了,还不努力,你真是没用……"
小琳想:也许我是真的没用吧。太笨了,单词都记不住,以后还能做什么事呢?
场景二:
小成从小和奶奶一起长大,比较内向。小学五年级后才被爸妈接回城里,一直很沉默,不太爱说话。
逢年过节很多亲戚来家里,小成也是默不作声。小成的爸妈觉得很没面子,一个劲地说小成:"你这样真的不懂礼貌,见到亲戚都不打招呼,会让亲戚认为你很没有教养……"
上面的场景是不是似曾相识呢?孩子表现不佳,家长却仍就责骂,在孩子身上施加压力,这样的情况绝大多数孩子都经历过。
每次,只要孩子一犯错或者是表现不佳,家长就会就条件反射地对孩子进行贴标签式的指责:真笨,真不努力,真没用……家长对于孩子期望的落空,使得家长将火发泄在孩子身上,仿佛孩子表现不佳好像是对自己教育的否定,觉得很没面子。
实际上,这种指责式教育是非常不对的。
长此以往,孩子就会接受那些指责,在自己心里给自己贴上"笨,没用,不懂事"的标签,他们相信自己就是这么差劲,不再有想努力,想改变的念头了。
孩子这种"默认自己很差劲"的现象被美国幼儿教育家凯茨称为"习得性愚蠢"。
习得性愚蠢并不是天生愚蠢,而是因为过度的指责使他们丧失了自信心,他们深信自己的脑子很笨、学习能力很差,内心产生严重的自卑感和自我怀疑。而出于自我保护,他们为了掩饰自己笨,学不会,就真的不去学习了,这种笨就是所谓的习得性愚蠢,是被家长"说"出来的。
所以,我们家长的教育首先要消除这种后天得到的习得性愚蠢,摒弃这种打击式教育。
摒弃打击式教育,家长要用赏识教育
严介和曾说过:
现在的教育很失败,是行政体制造成的,最好的教育就是赏识教育,对孩子要多赏识,少谴责;用其长,容其短;刀子嘴,豆腐心。
这就是告诉家长要进行"赏识教育"。
- 赏识教育是什么
赏识教育在中国是由一个叫周弘的父亲倡导的。他用赏识教育,将出生后双耳全聋的女儿培养成了留美博士。很多父母不禁想问:赏试教育都能将聋女培养成才,对于绝大多数正常儿童的家庭教育不是易如反掌吗?
- 那么,家长应该如何对孩子进行"赏识教育"
第一,变食指的教育为大拇指的教育。
和传统的"打击式教育"不同,那是只有斥责,打骂的教育。而"赏识教育",则是让家长变小看的实指为赞扬的大拇指。对孩子竖起大拇指,由衷地夸赞他们的优秀与进步。
第二,举个赏识教育的例子:
当孩子考试考差了的时候,说:你考的很不错,但是再努力一点,会更好的。
第三,引导家长换位思考。
孩子和家长一样,都是喜欢别人鼓励而不是批评,所以家长要学会换位思考,用他们喜欢的方式教导他们。
但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很多家长也尝试了,但却往往达不到意想的效果,这是为什么呢?
进行"赏识教育",家长别忘了三大原则
所谓赏识教育,通俗一点讲,也就是家长要适当地表扬孩子,当然,这其中的奥妙很多人却并不能参透,很多家长常常会走进误区。
我们都看过这样一则故事:一个在北欧国家做访问的中国学者有一天去教授家中做客。一进门,她就看到了教授5岁的小女儿:金发蓝眼,生的非常水灵,她满心欢喜。
当她把从中国带去的礼物送给小女孩的时候,小女孩微笑着向她道谢。这时,她禁不住夸奖小女孩道:"你长得这么漂亮,真是可爱极了!"
在中国,父母听到这种夸奖,都会非常高兴。但是,那位北欧教授却在小女孩离开后,脸色一下子就阴沉下来,并对中国访问学者说:"你伤害了我的女儿,你要向她道歉。"
中国学者很惊讶,以为教授听错了:"我刚刚是夸你的女儿啊。"
"你是因为她的漂亮而夸奖她。但漂亮这件事,是因为我和她父亲的遗传基因,和她没有关系。但孩子还很小,会因为你的夸奖就会让她认为这是她的功劳。一旦认为她天生的漂亮是自己骄傲的资本,就会看不起长相平平,这会给她的人生抹上污点。其实,你可以夸奖她的微笑和有礼貌,这是她自己努力的结果。所以,"教授耸耸肩说:"请你为你刚才的夸奖道歉。"
中国的访问学者只好为自己的夸奖向教授的小女儿道了歉,并赞扬了她的微笑和礼貌。
这其实就告诉家长,夸奖是要讲究技巧的。而在进行"赏识教育",表扬孩子更如此。
所以为了避免误区,家长表扬孩子时,请别忘了三大原则:
1, 夸具体不夸全部。
很多家长总是习惯笼统地表扬孩子,比如你真棒,其实这会让孩子无所适从。因为孩子都是喜欢得到家长的赞扬的。当家长夸她的时候,他们更希望知道为什么会夸他?夸他什么?然后他们可以再接再厉,得到下一次的夸奖。
2, 夸努力不夸聪明。
"你真聪明!"是家长对孩子惯用的评语。家长习惯将孩子的一切努力结果都用"聪明"来总结,这往往会让孩子对自己产生错误认识。他们会觉得一切都是自己聪明的结果,会自负,瞧不起别人。
而当遇到难题时,为了维护自己的"聪明"而选择逃避,这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
3, 夸事实不夸人格。
"好孩子"这样的词就是 "夸人格"的例子,家长们会无心地将其挂在嘴边。这种宽泛的"好"一开始可能会让孩子觉得开心,但渐渐地,他们慢慢地就会感觉到压力,甚至感到喘不过气来。是啊,他们不能犯一点错,不然就不完美了,就配不上这个"好"字了。这对于孩子,是一种禁锢。
所以,家长一定要记住这三个原则,正确进行赏识教育。
我是尼莫妈妈育儿师,也是4岁宝宝的妈妈,在养育和教育孩子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可以来问我,希望我的一点建议能有助你解决带娃过程中的困惑与烦恼,让我们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长!
更多育儿母婴知识请关注我们,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赞或分享给更多的人!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6261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