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孕育岛原创,欢迎个人转发和分享”
最近大家常说:“只有父母这个行业不需要通过考试就能毕业”。
在大部分人的传统观念里,生养孩子似乎并不复杂,只要能让孩子活过这一生,仿佛就已经算尽到为人父母的责任了。
父母生养孩子已经足够伟大和辛苦了,如果还要求他们有同理心,更深层次地了解自己,恐怕光是这种想法就会受到很多人的批判吧。
可是,从“棍棒底下出孝子”到“重视孩子的心灵教育”,每一种教育理念都有自己存在的原因,而每个家庭也都有自己独特的教育方法。
我们必须要承认的是,很多传统教育方法的确伤害到了孩子的幼小心灵,甚至对孩子的性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01传统的父母们,总是不懂得换位思考
邻居家有个非常调皮的小男孩,父母对于他的管教也非常严格。
偏偏这个孩子属于“顺毛驴”,你好好跟他讲道理他说不定会乖乖听话,但如果你朝他吹胡子瞪眼,那么他一定不买你的帐。
昨天下午我回家时,看到小男孩垂头丧气地站在家门口。不用多问,肯定是犯了错误被罚站,毕竟这样的场景已经不是第一次了,见怪不怪。
以往男孩经过父母轮番的教育后,最后总会乖乖认错。但这一次他似乎铁了心要和父母杠到底,直到吃晚饭都一直在门口站着,来往的邻居也有些看不下去了。
后来一打听才知道,一群孩子在学校里踢球时,把传达室的玻璃打碎了。
按理说,这也不是多么严重的事情,让孩子赔礼道歉然后再换玻璃就好了。但父母不知从哪听说是儿子带头踢的,而且踢碎后扭头就跑了,只剩下了一个尴尬的“犯罪现场”。
于是,父母便下意识认为既然别人说是自己孩子干的,再加上自家孩子平时就调皮,就软硬兼施想让孩子承认错误,但不知怎的,这孩子一口咬定不是自己干的,因而出现了上面这一幕。
事情演变到这个地步,父母也不好轻易原谅孩子。更尴尬的是,后来同小区的一个小男孩,承认是他打碎了玻璃,而当时自家孩子已经离开了学校。
父母这时才明白孩子为什么一直不愿意承认,的确冤枉了孩子。但出于父母的权威,也不好再说些什么,只是把满腔委屈的孩子带回了家。
其实这样的事情并非个例,很多父母在处理教育问题时,都会先入为主地去考虑,很少换位思考孩子的想法,也很少去问究竟事情的经过是什么。
大部分情况是,凭借自己的主观判断,盲目教育孩子。
也许在父母看来这只是一件小事,殊不知已经让孩子受到了伤害。
02学了那么多育儿理论,为何还是管不好娃,原因就在于身为“父母”
传统的教育方式,有很多值得学习之处,却也有些观念与如今的社会、家庭格格不入。
父母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非一味遵从,尤其要学会常常自省,发现自身的不足才是。
1)父母的偏见,是孩子的“不被理解”
就像故事中的那对爸妈一样,他们打着“为孩子好”的旗号,采用各种手段让孩子承认一桩自己并没有做过的事。
哪怕后来被事实打脸,他们仍然没有向孩子道歉的念头,这是对自己作为父母,权威被打破的一种挣扎。
在父母看来,就算自己在这件事情的处理上有失偏颇,但“我仍然是为了他好”啊,这也算是提前预防了吧!
2)认为孩子的问题不是问题
很多父母经常会把孩子私有化,认为是自己生养的,就是自己人生的附属品。自己怎么想的孩子就应该怎么做,这么小的孩子有什么自我可言呢?
于是,父母就把自己的观念强行灌输给孩子,在孩子提出疑问时,要么置之不理,要么劈头盖脸一顿骂。
似乎在这些父母心中,孩子的事情并不重要,孩子的问题不是问题,只要乖乖听话就足够了。
真正能把孩子平等对待的父母,实在是太少了。
实际上,孩子需要自己走上社会,面对未来的人生,他有独立的身体和精神,这是人性化的前提。
3)缺乏对孩子的“同理心”
在这个故事中,如果父母和孩子的位置对调,明明是自己没有干过的事情,却被冤枉,并被要求承认这桩错误,那么父母还会像孩子一样乖乖站在门口吗?
在事情发生后,父母第一时间不去了解事情的真相,而是凭借孩子平时调皮的表现,认定他就是这件事的始作俑者,甚至不听孩子任何解释,就采取极端的惩罚手段,孩子以后想不叛逆都难。
父母作为最亲近的人,都对自己抱有怀疑,没法用一颗平等的心去对待自己,那么孩子在以后的人生中,又应该相信谁呢?
同理心,指的就是我们常说的换位思考、共情,站在对方的角度设身处地考虑。
在和孩子交流的过程中,尽量体会其想法和感受,理解其立场,而后再去思考和解决问题。
具体表现为管理情绪,倾听能力,换位思考,向对方表达尊重等。
父母都希望在孩子心目中树立威严的形象,但采用吓唬孩子的手段,只能起到短暂的作用。
想要让孩子发自内心地尊重自己,父母也要用同样的心情去对待孩子,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做最有效的亲子沟通。
03父母应当如何做到“同理心”?
也许一开始父母并不能做到那么完美,但可以从一件小事开始尝试,让孩子选择自己的文具、朋友、兴趣班等。
如果孩子能够在这些小事上自己做主,就相当于父母传达了一个信号——“我很尊重你”。
不管孩子的年龄大或小,他都能感受到父母和自己是平等的,这是良性亲子沟通最重要的前提。
1)倾听孩子的真实内心
很多父母在和孩子沟通的过程中,都是一种“你先听我说”的态度。
父母总是喜欢用自己过来人的经验,去管理和教育孩子,但每代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想法肯定会有偏差。
如果不进行沟通,也不了解孩子真正在想什么、需要什么,而是强行灌输给他,只会把孩子推得越来越远。
2)不吼叫不打骂,采取正面教育
培养和教育孩子要用正面的态度,有时孩子也许会犯错,但父母千万不要吼叫打骂。
比如第一时间带着孩子承认错误并赔礼道歉,不要在孩子犯错时责骂。而是要让孩子明白这件事情错在哪儿,错误发生带来的严重后果,以及以后应该怎么改正等。
孩子如果不亲自体验错误的后果,永远也体会不到犯错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什么。
很多父母的脾气比较暴躁,总会用责骂或讽刺孩子的方式,企图达到自己的教育效果,结果却让孩子变得越来越消极。
他会认为,自己犯了错后只要挨父母骂就好了,其实根本没有起到教育目的,更谈不上什么改正错误了。
为人父母是一堂更复杂更细致的课程,需要父母不断反省自己,修正自己的错误。和孩子共同成长,这才是每一个父母能为孩子做的最好的表率。
孕育岛,一个专业的孕产、育儿团队,青云计划获奖者。专为孕期大小事和婴幼儿护理提供知识储备,在怀孕或育儿期间遇到的任何疑惑,都可以通过私信咨询,得到满意的答复。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6255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