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曹操多以反面的人物出现,其中最让人诟病的,首推他残暴不仁的形象,一句"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让曹操招黑一千多年。
《三国演义》中,曹操一出场,就是个阴险狡谲的形象,装病诈骗叔父,听许邵评价自己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心里还很欢喜。
而后,又有曹操在逃亡路上冤杀吕伯奢全家,官渡之战借粮官的人头稳定军心,姬妾没有及时叫他起床而被杀等等事件;衣带诏事件中,曹操不仅诛杀董承,还把尚在怀孕的董贵妃也杀了;伏皇后因为觉得曹操诛杀董承一门太过残忍,所以便写信给父亲伏完,说曹操做事残暴,结果被曹操发现而被幽禁而死,伏皇后与汉献帝所生两个皇子也被毒死。
曹操游戏画像
其实不仅是演义中,即使是史书上的很多事情,有时候也未必经得起推敲。
比如说,伏皇后写信说曹操坏话,是因为看到董承这件事太残忍,看不过去。
这件事情在我看来,就觉得存在困惑。
先不说伏皇后作为汉献帝的皇后,董卓之乱,郭、李之乱,她都跟随在汉献帝身边,一生与之奔波流离,像类似衣带诏这种宫廷争斗的事情,看得还会少吗?像我们今天看的各种朝代的宫斗剧,哪个皇后不是心狠手辣的角色。像伏皇后这样经历多的人,怎么先前那些事情不觉得残忍,要到了董承这件事情才觉得残暴?
况且,如果从宫斗的角度来说,杀了董承女儿董贵妃,对她来说,不是少却了许多争宠的麻烦?
其实仅从伏皇后与董承的关系,说这件事情,也是存疑的。毕竟,之前董承是得罪过伏皇后的。
东汉末年
当初,汉献帝东归,李傕、郭汜在后面追,汉献帝被追得急了,只好大半夜偷渡黄河,六宫的妃嫔都只能步行跟随。因为是在逃难,所以大家身上能够带的东西,比如书籍典略,衣服粮食,都在渡河的时候丢弃了。只有伏皇后手上拿了几匹细绢,结果被董承看到,董承便让符节令孙徽拿着刀去抢,甚至为了抢这几匹绢,还把伏皇后身边的侍从给杀死,鲜血直接溅到了伏皇后的衣裳上。
也有的史料记载,说董承其实不仅仅是要抢伏皇后的几匹西绢,他还想杀了伏皇后。
所以,面对着曾经想要杀害自己的凶徒,伏皇后又怎么会为他们叫屈呢?
至于衣带诏事件,更是把董承描绘得仿若公忠体国的大臣模范一般,然而董卓真的是这样的人吗?
衣带诏事件
历史上,董承是和郭汜、李傕等军阀一样出身的,他原本是董卓部曲,后来董卓被杀,吕布被逐,他和郭汜、李傕、张济、杨奉等人参与争抢汉献帝,不过是为了一己之私,所以才与诸多军阀相互争斗;叫来曹操护驾,保护汉献帝,其实也不是为了所谓的"大忠大义",只不过因为自己实力不济,需要找个强力的帮手而已。
很多时候,我们很容易站在同情弱者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可有时候,弱者做的一些事情,就必定是有道理的吗?
这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问题。
就算不去计较这些事情是不是后人穿凿附会,凭空捏造,有时候,从当事人当时的情境,我们又怎能知道做这样一些事情,对他们当时的处境来说,不是一种较佳的方式呢?
毕竟历史上,有时候为了大局之事,做出一些不得已的决定,也总是有的?
比如当年刘邦与项羽汉楚争霸,项羽抓了刘邦的父亲,威胁刘邦要烹煮了他,结果刘邦还厚着脸皮向项羽讨要分一杯羹;
又比如刘秀,当时他的哥哥刘縯被杀害,他表面上,不仅没有表现出哀痛,还要常常和杀害他哥哥的人每日里强颜欢笑,称兄道弟,还要替死去的哥哥认错,说他哥哥是咎由自取,罪有应得,甚至于,还要在他哥哥的丧期时间,去举办婚礼。
至于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赵匡义的烛影斧声,就更不必多说了。
刘邦影视剧照
即使是和曹操同一时期的三国人物,又有几个能够说自己一生,做的都是行侠仗义,问心无愧的事情呢?
被称为"白马将军"的公孙瓒,一点也不白,他击杀刘虞,并挟持朝廷使者,依此抢得北方四州的政权,完全是一个腹黑的形象;袁绍最大的功绩,就是把董卓引进洛阳城,直接造成东汉末年的大乱,然后又从刘馥手中抢来地盘,成为一方最有实力的军阀;
即使以仁德著称的刘备,也曾经做过一些令人不齿的事情。三国演义中怒鞭督邮的历史原型是刘备,三言两语逼死吕布的是刘备,抢刘璋地盘的也是刘备;最后,因为嘲笑张裕鬓毛太茂,反被张裕说刘备没有胡须,取笑他人不成反倒被他人取笑,结果还怀恨在心,即使诸葛亮求情,刘备也要把张裕杀掉。
许多人,都看过两位老人和毛驴的漫画,不论老人家怎么对待毛驴,总有路人说闲话。这世界上,不论你做什么事情,进行什么样的选择,都没法子让每一个人都说好,特别是像曹操这种出来做一番大事业的人,总是有人说好,有人说坏的。
曹操游戏照片
作为近两年后的我们,又怎么知道,曹操当初做这些事情和选择的艰难?
一者,曹操所处时代是东汉末年,是乱世时代。乱世的生存法则,光讲仁义道德是不行的,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许多平日里的道德礼义,能够恪守的人本来就少,许多平日里用讲道理能解决的事情,在乱世里也常常是走不通的。非常之时,非常之事,也是有的。
再者,对待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手段,也是正常的。就像我们小时候念书常说的"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温暖,对待敌人要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乱世之中,要成就一番大事,便不可能不得罪人,倘若这人真成了曹操成就大业的敌人,对于曹操而言,用严冬的态度去对待敌人,也是很正常的事情。毕竟政治斗争,可不是小儿吵架那般简单。
还有,后世之人,也总容易以自己所处所在的情形,去揣测别人,以东汉末年那种文明程度,我们又怎么能够用今天这种开明的心态,去揣测一个文明丧尽时代的道德呢?
曹操影视剧照
其实说起来,曹操一辈子,也是有自己温柔慈悲的一面的。
论情,他至死都念念不忘跟他分了手的原配丁夫人,害怕九泉之下儿子问起没发交待;又"分香卖履"安排姬妾做手工线活,维持生计;论义,他识才爱才,对关羽恩重有加,三日一请五日一宴,封官许愿还送赤兔宝马;对典韦之死痛哭流涕,让人偷回其尸首安葬并亲自拈香哭拜,吊奠典韦亡魂。车架每次经过他的坟墓,都要前往拜祭。
三国群雄里面,曹操也是为数不多感怀百姓生存不易的人,其诗歌《蒿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至今读来都令人泣下。
曹操影视剧照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6119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