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楚汉争霸这段历史,脑子里一直在萦绕这样一个问题,韩信怎样才能不被杀?
想了很久,竟然一直没有想出一个答案。死于非命,像是他的宿命,也是他的必然结局。
在大多数人所受到的教育中,一个人最怕平庸无能,成为一个才能出众的人,成为一个成就卓著的人,是人生的理想和追求,谁都不曾想过,自己竭尽全力创造的业绩也会成一把刺向自己的利剑。
在秦末这段无数枭雄同场竞技的历史舞台上,即使他没有项羽高贵的出身,没有刘邦最终称霸天下的人生辉煌,但在那片历史的星空中,他都是那么熠熠生辉。
他的智慧超群、谋略过人、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在一场又一场战役展现着自己的英勇才干,可是,这样的他却没有把握好自己的未来
历朝历代的人,都把楚霸王项羽和韩信当成充满悲剧色彩的人物。尤其项羽,一出传唱百年的戏曲《霸王别姬》,几乎贯穿了各个剧种。那两段著名的念白,无论那个剧种的演员念出来,都悲怆的让人忍不住流下苍凉的泪水。
项羽被韩信逼到乌江边上,四面楚歌,无处可退,一代英豪被迫与自己的爱妾决别。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柰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而虞姬更是决绝。看到自己的爱人已到穷途末路,她悲痛万分的回应到:
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说完,为了让自己的爱人能没有任何负担的突围,竟然毫不犹豫的拔剑自刎了。
想想当初高贵的、威武的、权倾一时的霸王竟然走到和自己爱人以如此惨烈的方式诀别,也真真儿的悲惨到家了。
但,即是如此,和韩信比起来,他也算不上是一个悲剧人物。因为,他始终是在为自己的事业和理想奋斗,只不过他不幸成为了那个失败的人,失败就是失败,失败的人生就一定是悲剧的人生吗?
韩信的人生才真称得上是悲剧人生。
他为别人的事业和理想不懈奋斗,并建立了卓著的功勋。不能说他没有自己的事业和理想,但是,他是以别人的事业和理想为依托,实现自己的事业和理想。结果帮助别人成就了事业,而别人的事业大成之时,却是他的穷途末路之日,他一路呕心沥血、费尽心机的努力,都是在加速把自己推向死亡的边缘,还有比这更加悲催的人生吗?
他悲情人生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就开始注定的?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有人说他的人生悲剧从被萧何在朗朗月光下追回去,推荐给刘邦,就已经开始了。如果不被刘邦拜将,做一个普通人,也不会被杀,或许会得以善终。
可以肯定的说,这样的人生绝对不是韩信这样不甘平庸的人想要的人生,对他们这种人而言,平庸的活着,毋宁死。
如果他想要那样的人生,他不会忍辱负重钻一个无赖的裤裆;不会到南亭亭长家混饭吃,忍受人家老婆的奚落;更不会苟且偷生到接受一个洗衣老妇的接济。他所承受的这一切,都是为了寻找和等待一个施展才华和抱负的机遇。
其实,他的悲剧人生,确切的说是从他被封齐王开始的。
这时候,项羽与刘邦在荥阳僵持不下,拥有几十万大军的韩信已经是北方广领土的实际控制人,韩信便成了刘、项胜败的关键,正像很多人看到的那样,他倒向谁,天下就是谁的。
此时,他的人生面临三种选择。一是继续跟着刘邦,打败项羽,帮助刘邦称霸天下;二是投奔项羽,战胜刘邦;三是自立为王三分天下。
刘邦、项羽和韩信身边的人、以及几千年后的我们都看到,此时,就在此时,韩信的人生正面临着重大抉择。
刘邦看到了这个重大抉择。所以他怕韩信拥兵自重,更怕他自立为王,虽然他拥有的大半江山都是韩信打下的,他连个齐王都不想给他,最后韩信婉转的提出要当个"假齐王",他还很生气,气到怀疑他的居心,最后在张良等人的劝说下,才勉强把"齐王"这个封号给了韩信。
项羽看到了这个重大抉择。项羽看到这样的形势后,就打起了韩信的主意。完全忘记了当初韩信在他的麾下时,他是多么看不起这个钻过别人裤裆的人,屡次拿他的建议当屁话,只让他在自己帐下当了个的执戟郎中。
项羽看到了韩信的举足轻重,就派了自己最信任的相国武涉来说服韩信,要么跟他干,一起"共富贵",要么就好好当齐王,谁也别帮。否则,刘邦一旦灭了他项羽,下一个就会杀韩信。实事证明,项羽的这个判断还真准。
但是无论武涉再会说,分析判断的多么入木三分,他的话完全没有打动韩信,想想与项羽的过往,韩信斩钉截铁的拒绝了武涉的建议。
韩信身边一个叫蒯通的谋士看到了这个重大抉择。他在劝说韩信时,说到了三点。
一是,您的功劳太大,平三秦、虏魏、破代、平赵、下燕、定齐、潍水杀龙且,功劳是天下第一,但是些已经不是您的优势,反而成为震慑主君的危势。身为人臣却功高震主,名高天下,如果不脱离汉王,迟早会有杀身之祸!;
二是以您如此大的功劳,你跟谁谁都不会信任地您。"今足下戴震主之威,挟不赏之功。归楚,楚人不信;归汉,汉人震恐:足下欲持是安归乎?";
三是把命运交给别人不如掌握在自己手里。蒯通还说,无论你跟刘邦,还是跟项羽,都是别人的臣下,你的命运掌握在别人手里,不如谁也不帮,整顿好自己的军务,以将军您现在名望和实力,建功立业,称霸于世,现在正是时候,下决心吧。
蒯通的话的确让韩信有些动心,但仅仅是动心而已。此时韩信像被刘邦下了降头一样,全天下好像只有他并没有看到自己正在面临着重大的人生抉择。
韩信是怎么想的呢?
司马迁在《史记.淮阴侯列传》中写道,面对蒯通的建议,韩信是这么说的:"汉王给我的待遇很优厚,他的车子给我坐,他的衣裳给我穿,他的食物给我吃。我听说,坐人家车子的人,要分担人家的祸患,穿人家衣裳的人,心里要想着人家的忧患,吃人家食物的人,要为人家的事业效死,我怎么能够图谋私利而背信弃义呢!
面对项羽的使者武涉的劝说,他是这么回的;"我侍奉项王的时候,官位最大不过是个郎中,项王对我言不听,计不从,所以我才会叛楚投汉。汉王任命我为上将军,让我统领数万兵马,脱下自己的衣服让我穿,把最好的食物送给我吃,对我可谓是言听计从,所以我才有今天!人家对我信赖有加,我怎么能背叛他呢?即便是死,我也不会背叛他!"
总之,所有的人都看到了韩信所面临的人生抉择,必将改变当时的政治军事格局,改变刘邦和项羽的命运,以及他自己的命运,但唯有韩信对此完全无感。
并且看上去,这个时期的韩信一门心思关心的似乎只有两件事,一是和他有关的战局;二是希望刘邦能看到他建立的赫赫军功,给予他与之相配的封赏,比如给他封个齐王。
一个最善于把握大势、面对纷繁复杂的局势,屡创战争奇迹的人,看不清自己在一盘大棋中的作用和位置,这是说不通的。
他不是一般人,他可是能在错纵复杂的局势中,看清大多数人看不清的局势的战略战术家韩信。
而眼下,是一个大家都看的十分清楚的局势,韩信却无动于衷,那只能说明,他不是看不清,而是他确实是真心情愿用自己的忠心报答刘邦的知遇之恩。还有,就是他发自内心不相信,刘邦能杀一个为他打下三分之二天下的人。
在别人的眼里,他的那些功劳必将成为他未来的灾难,而在他自己眼里,那些赫赫战功是他今后荣华富贵的保障。
几年后,当他被萧何骗至长乐宫,被吕后杀死在长乐宫钟室里时,他喟然长叹:"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
其实钟室被杀,只是一个结果而已。在刘邦登基之后,韩信并不是在心安理得的享受赫赫战功带给他的荣华富贵。
他遭遇了兵权被夺、被怀疑、被猜忌、从原先的齐王,被贬为淮阴侯,并且被迫迁到长安,处于严密的监视之下,为了不被杀,他甚至牺牲多年的友情,用投奔他的项羽的大将钟离眜的人头去换取刘邦的信任,但他并未如愿。
惶惶不可终日的日子,终于让他看到了自己的愚忠给自己带来的恶果,终于认识到"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是一道任谁都破不了的魔咒,悲凉、凄楚和可怕,他开始不甘心,开始想有所动作,他梦想翻盘国,但是老天再也没有给他翻盘的机会。被杀,成为他怎么也逃不掉的一个必然结果。
千百年来,人们不是在悲叹韩信的死,而是在悲叹一个满腹韬略、战无不克的将军死的如此窝囊,悲叹他把自己的才华智慧和忠诚奉献给了一个并不值得托付的人。
如果三分天下,也许终有一天会像项羽一样被对手打败,成为一个失败者,死在对方的刀剑之下,那也是死的其所。
所以,比起项羽,韩信才是那个最悲剧的人!
人家把你卖了,你还帮人家数钱呢。不知道说的是谁。
人家把你杀了,你还帮人家磨剑呢。说的就是韩信。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5836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