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惩罚”教育
在物质世界、精神世界极大丰富的今天,孩子们却变得越来越脆弱。我们常常看到网络上的新闻,亲子大战、孩子离家出走,甚至跳楼自杀等等,搞得家长们胆战心惊,对待孩子打也不是骂也不是。
家长们一定不陌生这句话,“孩子不听话,打一顿就好了”,父母们的小时候,谁也避免不了犯了错误后的惩罚。
然而,随着教育理念的开放,越来越多的家长主张“理智育儿”。例如:“打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孩子还小,犯错很正常”等等,然而,当面对越来越“淘气”的孩子,家长们却手足无措。
那么,孩子不听话、犯错误究竟该进行怎样的教育?
什么样的惩罚方式是有效且适度的呢?
老师给各位家长以下几点建议:
孩子犯错可以惩罚吗?
答案是肯定的。
当孩子出现言行等错误时,对孩子进行适当的教育和惩罚是可取的。孩子越小,他的规则感和道德感其实非常低,在尚未形成规则之前,他们无从知道事情是对还是错。
一件事是对还是错,通常是看做了之后的结果。如果得到了父母的肯定,这种行为就会增加,反之则减少。
在惩罚之前要明确,此类错误是否为适龄范围内。例如,2岁的孩子在公共场合故意大喊大叫,就是错的,因为2岁的孩子已经具有规则意识,此类行为属于故意为之。
另外,父母对于某类事件的态度应该保持一致。如果父母对同一事件的态度和惩罚不一致,会导致孩子的认知陷入混乱,对父母的信任感也会降低。
父母必须要明确的是,惩罚的目的是纠正孩子的不当言行,绝不是为了宣泄个人情绪或是让孩子受到打击。
家长会发现,孩子挨了一顿打后确实能老实一阵,但是,此为治标不治本。当孩子不能够意识到为什么挨打时,所有的惩罚都是无效的。
另外,因为打骂之下,孩子预知了行为可能产生的后果,容易产生逆反(你打又怎样)和侥幸(只是骂一顿)的心理,却没有学会应对类似错误事件的方式。
我们需要的是通过惩罚来纠正孩子的错误认知,改正成正确的认知,从心底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主动改变。
而体罚和呵斥型性言语是不能起到教育意义的。反而,会打击孩子的自尊和信心,还让他们丧失了学习问题处理能力的机会。
在什么情况下可以惩罚孩子?
惩罚需要及时反馈,及时引导。
对于孩子的任何言行,我们都要及时作出反馈。特别在孩子出现不恰当言行的时候,及时制止,这时候的教育效果是最好的。
惩罚不及时会让孩子产生侥幸心理,“秋后算账”则会让孩子在陷入焦虑不安的情绪中。
但是,无论是外向或敏感的孩子都需要足够的尊重。如果在公共场合,需要将孩子带到单独的场合再进行教育。
什么样的惩罚才是有效又不伤害孩子的呢?
心理学上将惩罚分为正负两种。
第一种“正惩罚”就是加入他们平时不喜欢做的事。例如,收拾自己造成的“残局”,打扫房间、收拾玩具等等。
第二种“负惩罚”就是失去他们喜欢的事物作为代价。例如,让为了抢礼物而打架的孩子同时失去这件礼物。
但是,在实施这些惩罚之前,我们必须要做的是,告诉孩子整件事件中他们做错了什么,造成了什么样的后果和伤害,如果是他们自己是否愿意接受这样的遭遇,他们应该怎么做来弥补这个错误……能让孩子在错误中获得成长的“惩罚”才是有效的。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5447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