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27日,国外著名会员制零售商Costco在上海开业,但由于购买人数过多造成交通瘫痪,不得不中止营业。Costco看似在中国的第一站上海取得了胜利,延续了国外的成功。在中国的国情下,仓储式超市Costco的商业模式真的能吃香吗?
- Costco是会员制仓储批发俱乐部的创始者,于1976年加州圣迭戈成立的Price Club,七年后华盛顿州西雅图成立的好市多,在2009年是美国第三大、世界第九大零售商,成立以来即致力于以可能的最低价格提供给会员高品质的品牌商品。目前Costco在全球七个国家设有超过500家的分店,其中大部分都位于美国境内。在商品策略上,˙选择市场上最受欢迎的品牌商品。以较大数量的包装销售,降低成本并相对增加价值。
- 开店首日商品被疯抢,其中的原因显而易见——便宜。1499元一瓶的飞天茅台,每盒售价21.9元的鸡蛋,白菜价的爱马仕包包,有这等羊毛谁有空不去薅一薅呢?这不,当天就有人在闲鱼上把在Costco的战利品挂出来买了。前往Costco购物的人当中,上海大妈的身影随处可见,她们是一群时间充裕而且对价格极其敏感的消费群体,Costco的特价商品早已成为大妈的购物清单中的猎物。由此可见,Costco的会员中充斥着投机者,,一旦没有了诱人的优惠,他们便会离开,寻找下一个可以投机占便宜的地方。事实也是这样的,在Costco开业几天后,商品价格恢复正常,虽然Costco强大的供应链使得商品的价格仍然具有竞争力,但是申请退卡的人还是排起了长龙。
- 前面讲了中国大妈并不是Costco的目标消费群体,那么到底谁才是呢?答案是中产阶级。相比大妈这一类价格敏感而且品牌忠诚度低的群体,中产阶级的价格敏感度低,而且品牌忠诚度高。所以,Costco的SKU比沃尔玛这一类的超市要少很多,全卖场不过4000个SKU,沃尔玛大概有两三万个SKU。Costco只保留了精选的中产阶级最可能购买的品牌,过高或过低的品牌都不要。除此之外,Costco的商品都是整包或者整箱售卖,这种大包装的产品一定程度上是方便中产阶级“囤货”,减少购物的时间和精力。
- 大包装在国外特别是美国还具有强大的竞争力,因为在美国,即便是在湾区、西雅图等繁华地带,除了市中心的极少区域外,几乎到处都是地广人稀,许多城市更是居住区与商业区界限分明,人们往往都住在远离市中心的郊区,周边并没有太多的购物场所,特别是各种货品齐备的一站式卖场,购物非常不方便。受此影响,美国人的消费习惯是周末一次性地大规模采购商品,带回家“囤”起来。
- 而在人口密集的中国,购物要方便得多,消费者拥有大小卖场,农贸市场,小卖部,便利店,无人售货机等选择。自然,中国人的消费习惯是少量多次购买,比如酱油用完了,下楼到小卖部买一瓶便是,没必要一次性买一箱酱油放在家发霉。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同样对他们的购买习惯有着深刻影响。中国的食材讲究生鲜,肉要现宰的,菜要现摘的。前段时间猪瘟导致猪肉价格飞涨,食品部门为了稳定物价从猪肉价格较低的地区调来了冷鲜肉,但是消费者仍然愿意花高价买本地现宰的猪肉。中国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注定了Costco照搬国外的经营模式是行不通的。
- 中国不仅有众多的线下零售业态,而且电商发展极其迅速和健全。2018年,全年网上零售额达到9万亿元,同比增长23.9%。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7.0198万亿元,增长25.4%,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18.4%,较上年增长3.4个百分点,增速高于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4个百分点。电商的冲击使得家乐福,永辉超市,大润发等连锁超市或卖身于他人,或与电商进行合作。Costco在这样的商业环境下进入中国,无疑是困难重重。加上不久前兴起的新零售业态,阿里的盒马鲜生,永辉的超级物种,苏宁的苏宁小店,消费者可享受线上下单,线下便捷送货的服务,3公里生活圈中下单,半小时可送达手中,谁还愿意驱车两小时前往位于郊区的Costco购物呢?
- Costco的一个经营特色是尽可能的提供给会员更多的免费服务,例如免费轮胎安装 / 平衡服务,免费视力检查 / 镜架调整服务,免费停车。这些免费服务在中国是比较少见的。在服务上寻找差异点未免不是一个正确的选择,火锅届的服务之星海底捞已经成功以超预期的服务坐上头椅。Costco不妨思考一下中国消费者需要什么样的服务,用特色服务赢得人心。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5439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