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赵决定学习互联网公司,为自己生产的电视机增加“极致体验”。
比如壁纸体验,根据天气,更换电视的背景图片;比如个性体验,给全家每人配个遥控器,孩子的卡通、老人的字大、妈妈的一键直达韩剧频道。
可是,这些体验增加了不少电视的制造成本,却没有带来预期的销量增长。事倍功半。老赵很困惑。怎么会这样?难道这届用户不关注用户体验吗?
这可怎么办?
概念:极致体验
这个问题的本质是,用户的需求是一直在变化的。极致体验,并不永远是需求的核心。
哦?不会吧?真是这样吗?
我举个例子。
诺基亚在最辉煌的时代,全球市场占有率超过40%,是毫无争议的霸主。
8110,5110,N95,E71,出一款火一款。
但是,手机越卖越好,差异化也越来越小。想创新,谈何容易。但消费者总是喜新厌旧,怎么办?最后,诺基亚给手机配了7只不同颜色的背壳,让你每天随心换,获得新鲜感。
诺基亚绞尽脑汁才想出来的“极致的用户体验”,招来很多吐槽。有人说,诺基亚的口号“科技以人为本”,应该换换了,换成“科技以换壳为本”。
诺基亚估计也很无奈,你行你上啊!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最好水平了。
然后,2007年,苹果公司的第一代iPhone发布了。
这款iPhone别说“极致的用户体验”了,就连“基本的用户体验”都常出问题,没有键盘,不能换电池,摄像头只有200万像素。媒体评价,这是最愚蠢的手机,傻子才会买。
但是,没想到,傻子彻夜排起了长队。第二代,第三代,到第四代时,iPhone已经非常惊艳。
这时,诺基亚意识到大势已去,却已无力回天。
为什么会这样?
为什么“极致体验”的诺基亚,却干不过“最最愚蠢”的iPhone?
诺基亚的CEO说,我们并没有做错,但不知道为什么,我们输了。
从他的话中可以感受到诺基亚的失败真的很无奈。但是我认为他们的失败也是自己造成的,首先,他们的价值网还处在人有我优的阶段,认为只要注重客户体验,就不会失败。
当他们注重客户体验的同时,苹果早已经跳出这个维度,创新开发新技术了。
他们遇到的是苹果公司破坏性创新技术的降维打击,这让他们措手不及。
其次,当诺基亚已经意识到问题以后,由于自身的组织机构过于庞大,规模体系太大,造成变革的难度太大,所以最后只能束手就擒。
所谓极致的体验,和完美的管理一样,是在原有的价值网上的高处不胜寒,然后踮着脚去够天花板。这非常重要。但是真正重大的竞争,往往是价值网与价值网之间的竞争。
iPhone第一代的体验输给了诺基亚,但是价值网,赢得了一个时代。
运用:
回到最开始的问题。那老赵到底应不应该学习互联网公司的“极致体验”呢?这要看老赵处于价值网发展的哪个阶段。
第一阶段:人无我有。
什么叫人无我有?
就是我能做出来你就是做不出来的东西。我发明一种合金,比钻石还硬、比塑料还轻;我生产一种显示技术,亮度提高50%,耗电下降20%。
这就是人无我有。在人无我有阶段,体验重要吗,重要,但最重要的是功能本身。
第二阶段:人有我优。
随着时间推移,大家都能做出我做的东西了,那我怎么办?
那我要做出让你们叹为观止的“极致体验”。我的APP,简单到让小孩子都会用;我的汽车,在每个位置都是至尊享受;我的手机壳,让你每天都有不一样的心情。
这就是人有我优。互联网行业的“极致体验”军备竞赛,本质上是因为整个行业处于人有我优的阶段。这个阶段最重要的是:体验。
第三阶段:人优我廉。
如果大家都做到极致体验了呢?那我就比你便宜。
过去只有富豪才买得起的产品,最终都会飞入寻常百姓家。你的汽车很好,但只有富豪买得起,我就发明T型车,把它做便宜;你的手机体验很好,但要卖4000元,小米就把同样配置的手机,卖1999;你的品牌价值超过品质价值,名创优品、网易严选、必要商城,纷纷站出来,用效率降低定倍率。
这就是人优我廉。极致体验很重要,把东西做好很重要。但是把东西做好不是本事,又好又便宜,才是本事。
第四阶段:人廉我转。
如果大家都便宜了呢?
这说明,这张价值网上的超额利润,已经几乎完全被竞争消化了。
那怎么办?寻找下一张全新的价值网。
从PC到移动互联网,从功能机到智能手机,这就是人廉我转。
极致体验,有点像是边界思维,即不断地向完美接近。
可怕的不是竞争对手比你的产品更完美而是在你追求极限的时候,对方已经突破了极限进入到了新的领域。
前一种情况,竞争双方还是在同一跑道上,而后一种情况是双方根本不在一条赛道上。就博弈论而言,占据先发优势未必是好事,比如诺基亚,作为领头羊首先面对选择,要面临更大的风险。
而后发者可以借鉴前者的经验,虽然做不到行业第一却能够在领头者的策略和实践中得到经验,比如OPPO等手机与苹果,参照苹果的发展方向即可。
产品的生命周期,伴随着人无我有而诞生,这时别人生产不了,只有我的产品功能可以满足用户最最核心的需求,这就是我的竞争力。
可是技术永远在进步,当别人也能够生产出相同产品满足同样的用户需求时,这是产品进入竞争期,人有我优,谁提供给用户的体验更好,便成为了以功能为基础的新的竞争战场,极致体验吸引用户,口碑传播。
极致体验到最后每提高一点点付出的成本程几何增长,而对手也齐头并进逐渐把体验追赶上来,这时产品进入不可避免的成熟期,大家拼的是成本优势,同样产品同样功能同样的体验性,用户只选安全的便宜的。
小米的价格优势让其疯狂占领用户,攻城略地。
最后,当成本和价格大幅降低,厮杀过后一地鸡毛,红海竞争已经不是最优质的战场了,转换价值网,羊毛出在猪身上让狗买单,或者像苹果一样颠覆式创新,在满足用户相同需求的基础上还能满足其它不同需求,或者跨界降维打击,才是出路。
企业生命周期伴随着产品的生命周期,企业转型也伴随着产品的价值网转移。
直到现在很多街边的小吃店仍然不知道 饿了么 是他们的竞争对手,流量才是旺铺的底层逻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5356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