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文 > 如果一个成年人,这9个道理都搞不懂,问题可能有点严重

如果一个成年人,这9个道理都搞不懂,问题可能有点严重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看不清荣辱

世人皆愿受荣而惧辱,唯高人却从不居功至傲,他们不为身外之物所累。

“荣”来了自然的很高兴;没有他们也不会失落;“辱”自然的就很伤心;“辱”走了,就如释重负。一颗心随着外界的毁誉飘来荡去,自己的世界将何去何从,再不能有片刻的安宁清净。你会变得喜怒无常,悲欢不定,就像梦境一样。

有人说一个人不开心。是因为我们的心里装满了很多”重要“的东西,钱财、名誉、地位、亲情、友情、爱情等等。我们对这些外在的东西执着的越多,我们的心就越不能自由越来越不开心。

我们没有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心境!

只有当你摆脱这些虚无缥缈的束缚,你才能真正获得内心的那一份安静。正如如孔夫子所说的“不惑”,孟子说的“不为所动心”。也只有摆脱了那些身后束缚,我们才有可能达到大自由、大自在、大自我。

有人曾经说我每天无忧无虑,但是我觉得并不开心!

找不到自己定位

佛学告诉我们得失随缘。这告诉我们不要过多在乎得与失保持平常心,才能来去随缘,去留无意。得失随缘,随遇而安。心能随缘,境由心生。无分无执,故得自在。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富翁与一位渔夫同在海滩上晒太阳,富翁问渔夫:“我辛苦了一辈子,赚了无数的钱,现在终于可以享受大海的浩瀚景观了,你一个渔夫,为什么这么懒躺在这里不去捕鱼?”

渔夫笑了答道:“我也干了大半辈子,钱的确是没赚到,可我早上捕了鱼,到了下午我就可以像你现在这样晒太阳,而且天天是这样。”富翁无语。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的一生就是在得与失中度过的,或者说人生就是得与失的集合体。人生本来就是不断得到和不断失去的过程,我们应该淡然处之,得失随缘。

自己的根本

利、害本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史记》中说,“先知利害。”这句话包含两个意思让你看见自己的优点、祸害。第二是能预先从利益中看到祸害,预先从祸患中看到利好。

利益和祸害总是纠缠在一起,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好中有坏,坏中有好。健康是好,但好中有坏,很多人觉得自己健康,然后去拼命熬夜,喝酒,结果身体就被弄垮了。

生病是坏,但坏中有好。许多人因为自己得了糖尿病,高血压,才能学会戒酒,然后有规律的生活,珍惜身体和周围的亲人。要是没有生病,他估计都体会不到这些。

贫富之志

人与人之间是有贫富差距的,在我们出生甚至出生之前就有了。但最是最重要的是一个人需要做到能够做到贫而有志,富而不骄。贫困的人,如果有志,可以改变自己现在层级,不骄傲、傲慢可以是最好的选择,有可能是最坏的打算。

人生不可忘记自己,不可弃梦想。《论语》中记载,孔子的爱徒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吃着一碗粗茶淡饭,喝着一瓢水,住在破陋的巷子里,人们都不能忍受(这种环境)而感到忧虑,可是颜回却不会改变志向,乐在其中。

没有修养

社会地位的炫赫,决定了你看世界的眼光!

人的本生并没有差距,而是来自于外界,比如家庭出身、社会地位、经济基础、能力学识等。本来这些也不应成为把人划分成三六九等的框框,但这是几千年的社会习俗和习惯势力造成的,更是人为的势利观念使然。

懂得生活

人生亦苦亦乐,是一对冤家,却又常常形影想随。有时互相交替,有时互相融合。最大的欢乐,通常包含在巨大的艰辛之中。

苦乐不过是人的心境,一个人的处境是苦是乐常是主观的,苦乐对每一个来说,都有它不同的含义和韵味,尤如不爱喝咖啡的人,说咖啡苦涩;爱喝咖啡的人,说咖啡香浓。生活中我们是苦是乐,主要取决于你的心境。

有人得到三,有人得到七;得到三的,只要三分幸福,就可以得到七分快乐;得到七的,拥有七分幸福,却只能得到三分快乐。

人生大义

人生自古谁无死,生死是规律;做人,生要追求价值,死要顺其自然,所以要自我尊重,爱惜生命。

在生命中,每个人对生命的解读不同,对事物的看法也不相同,每个人都可以以不同的形式活下去。道家把死看成是回归大道,“归根曰静,是谓复命。”(《道德经》),希望通过修行摆脱生死。道教的求仙修炼也是如此。

在《大宗师》里,庄子说道:天地给予我以形体,令我一生劳苦,让我老了的时候享受清闲,又以死来让我得到安息。所以啊,善待我的生,就要善待我的死。真正看透生死的人,心里能够宁静淡泊,

不放弃梦想

人生多有坎坷,成败皆是过程中的阶段,成功了,继续竭诚向前,失败了,也不必悲哀叹息;不以成败论英雄,而看其胸怀志气的高远!

​有人说:成功是“熬”出来的。当然失败也不可避免,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逃避失败,逃避现实。如果我们能够直面失败,坚定地熬过低谷,那一定会成功。、

努力才有命运

《太上感应篇》开篇就说,“祸福无门,惟人自召。”无论你遇到的高兴事(福)或是受到伤害(祸)的事,都是由你自己之前的言行带(召唤)来的。

也就是说,常常做利益他人事,就会召唤来福气,会享受到他人带给你的利益;常常做损害他人的事,就会召唤来秽气,就要忍受他人给你召唤来的伤害。

《了凡四训》中记述了明代袁了凡先生改过的故事。一个叫袁了凡的人,被一个算命师算到了其一生的命运——命中无子,一辈子只能做小官。

因而他认为人的一生是注定的,所以心如死灰。后来他遇到了云谷法师,知道了命运原来是可以改变的,因此他努力精进根据法则改运,最终改变了自己的命运,避祸得福。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不去做不付出的梦想叫做梦!

个人经历希望对你有用!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519424.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