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味俱全五味子,能补能敛能补肾
关于五味,比较有意思的是,有一味果实类的中药材,集酸苦甘辛咸五味为一体,因此而得名五味子。五味子是木兰科植物五味子或华中五味子的成熟果实,五味子的果实称“北五味子”,多产于东北地区。华中五味子的果实称“南五味子”,主产于西南长江流域以南地区,一般“北五味子”质量会更好一些。
成熟果实五味子
秋季成熟时候采摘,目前这个季节正是采摘五味子的好时节。五味子采收后晒干,一般根据针对的病症不同,生用或者用醋、蜂蜜拌蒸后晒干入药。
五味子能收敛、能补益,能生津,能涩肠,能宁心,能补肾,常用的成药生脉饮便是用上五味子配伍人参、麦冬组成的方剂制得,生脉饮常用于热伤气阴、汗多口渴等。
晒干的五味子
有一些上了年纪的老年人睡不好,晚上容易咳嗽,亦可选用五味子泡水喝,适当加入一点蜂蜜进行辅助调养,味道和效果都是不错的。
四气五味是研究中药性质的基础理论
中药讲究四气五味,所谓四气,又叫四性,指的是根据药材作用在人身上所变现出来的功效作用的不同对药材进行归类。
四气分别为寒、热、温、凉,此外还有平性药,平性指药性比较平和,寒热界限不明显,作用也比较缓和。而“温热“属于阳,”寒凉“属于阴,寒、热、温、凉,有“使身体往寒、凉或温、热方向调节”的含义。而且“寒凉温热”其实并不是一个温度的概念,而是一个关乎能量和身体机能表现的概念,反映的是药物对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的作用倾向。
比如我们常说的宫寒,并不是指子宫内部温度比较低,而是指因为各种各样的因素,导致子宫机能受到影响,能量比较弱,所以宫寒一般都会用到温热药材或食材进行调理。siq
各种中药
五味,即酸、苦、甘、辛、咸,是根据药物作用于人身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的治疗作用归纳总结出来的,或许最开始的时候是根据药物或食物本身的“味道”得来,比如柠檬是酸的、苦瓜是苦的、辣椒是辣的、西瓜是甜的等,但更多的是对药物治疗作用的归纳总结。
酸,指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药材所具有的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固精缩尿、固崩止带等作用,归纳为“酸”。比如,乌梅长于敛肺止咳,五倍子用于涩肠止泻、覆盆子固精缩尿等,这些药材都具有“酸”这一性质。
苦,指具有清热泻火、泻降气逆、通泄大便、燥湿、坚阴的作用。总结一下,即是能清热泻火、下气平喘、降逆止呕、通利大便、清热燥湿、苦温燥湿、泻火存阴作用都归纳入“苦”。代表的药物有清热泻火的黄芩、栀子,降气平喘的杏仁、葶苈子,降逆止呕的半夏、陈皮,泻热通便的大黄、枳实,清热燥湿的黄连、苦参等。
甘,指具有补益、和中、调和药性和缓急止痛的作用。即是能滋养补虚、调和药性、缓和疼痛、中毒解救等作用都归纳入“甘”。比如调和药性并以“甘”为名的甘草,滋补精血的熟地、缓急止痛的饴糖、大补元气的人参等,都具有“甘”味。
辛,指能发散、行气行血、从而能解表、行气、活血等。辛味药常常用来治表证及气血阻滞等证。比如,活血化瘀的川芎、行气除胀的木香、发散风寒的苏叶等均具有“辛”味。
咸,指具有泻下通便、软坚散结的作用。具体的来讲,即是具有泻下通便、软化坚硬、消散结块等作用,都归纳入“咸”。咸味药经常用于大便燥结、痰核、瘿瘤等证。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消散瘿瘤的海藻、昆布,泻热通便的芒硝等,都具有“咸”味。
总的说来,五味的“味”指的不单单只是一种味觉,更多的是对药材作用的归纳总结,从而更有利于药材的合理运用。
四气五味是对中药药性的归纳总结,中药药性除了四气五味理论,还有归经、升降浮沉、有毒无毒等,以后有机会可以再一一跟大家详细探讨分析。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4871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