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育儿 > 人生没有起跑线,别把你的焦虑转移在孩子身上

人生没有起跑线,别把你的焦虑转移在孩子身上

最近,闺蜜很焦虑,因为前段时间的幼儿园面试,儿子没有通过,跑了几家心仪的学校,还是无果。

之前闺蜜对孩子都是以一种放养的状态,平常都没有特意训练孩子,培养孩子的特长。

可是这次带儿子去面试,与其他父母交流后,才发现别人家的孩子早已开始上兴趣班,跳舞、书法、画画……

反观自己的儿子,还在家里当个泥孩子,什么都不会。

深感不安的闺蜜,开始大力为儿子物色各种培训机构,对于孩子的玩乐时间也加以控制。

对于旁人的劝慰,闺蜜感叹说:“这个社会的趋势就是这样,孩子不能一开始就输在起跑线上。”

有研究指出:中国已经成为全世界教育花费最贵的地区,而且超过三分之一的家长已经把全部时间都花费在孩子身上。

可尽管如此,父母还是觉得自己做得不够。

这个背后暴露了当下的一个问题:父母育儿焦虑。



因为担心孩子考不上好学校,跟不了好老师,比别人成绩差……


如此,孩子的人生就会落后、输给别人。

在孩子成长中,父母不断告诉孩子要争气,只有不断超越别人,才能过上理想的生活。

最后,父母将这种焦虑成功地转移给孩子,让孩子也深陷连轴转的水深火热。

在《没有起跑线上》,这些被父母焦虑影响的孩子是这样形容他们的生活和学习的:

“累,真的好累,一种心态上的累。”

读书本是一场马拉松,以短跑的速度去跑全程,我们会发现还没跑到中段就已经累死了。




其实我们的焦虑是无用功,人生漫长,赢了一次成绩,不代表就赢了以后的人生。

黄磊曾说过:

老有一句词叫赢在起跑线上,凡是赢在起跑线上的,都是短跑。人生一定不是场百米赛,一定是场马拉松,世界上从来没有一场马拉松是在起跑线上赢。最初的领先也会被生命长河稀释,领先的几步在漫长的人生路上不过是微小的几毫米。


深以为然!

与其让孩子在前半段就耗费了自己的精力和活力,无心再欣赏自己人生后半段的喜悦,还不如让他们轻装上阵,循序渐进。

要知道,每一个孩子都是从一个种子,发芽生根,经过风吹雨打后才能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孩子的成长需要时间,父母不要急于一时验收成果,只需放宽心态,等待孩子的蜕变。




在“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孩子比什么都重要”的观念影响下,许多父母做不到放手让孩子独立,更没办法做到自己独立。

而这种相互捆绑的共生关系,并不能起到父母和孩子共同进步的作用,反而会因为相互牵制而徒增波折。

在《茉莉的最后一天》中,林妈妈为了督促孩子学习和成才,特意辞职做了全职妈妈。

日常生活中,自己舍不得吃、舍不得穿,但会给孩子最好的。

林妈妈的生活只是围绕着家庭、围绕着孩子,尽自己一切的努力培养孩子。


在林妈妈的精心照料下,女儿茉莉十分乖巧懂事,成绩优异。

一切都按照她的预期发展,家庭幸福、女儿争气,可这些假象因为女儿的自杀瞬间破灭。

原来女儿茉莉的意愿一直被妈妈所左右,她的一举一动,都在妈妈的掌控;

在妈妈的强压下,茉莉身患抑郁,希望通过一次次的自残引起妈妈的注意。

只是到最后,茉莉都没有等来妈妈的放手,等来的是自己的无可奈何和绝望。

每一个父母爱孩子的心都是那样真切,可有时因为太过迫切,他们将自己的人生和孩子的命运捆绑在一起。

最后,迷失了自己,也把孩子丢了。

一个人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从来就没有标准答案。

尊重孩子,把他看作一个独立的个体,让他去探索自己的个性,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陪着走一段才是我们所有父母应该做的事。

《成长单行线》中,有一个母亲想让儿子进体制内,但儿子却喜欢体制外的工作,对于孩子的决定,母亲表示理解。

母亲说:“我尊重你的选择,也请你做好吃苦的准备。”


不焦虑并不意味着不让孩子吃苦,而是放手让孩子学会从容应对人生之苦。

诗人于戈说:

你什么都可以给孩子,唯独对生活的经历,喜怒哀乐,成功挫折,你无法给孩子。

经历不到这些,他就没有对生活的获得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路,自己的路自己走。

即使摔跤了,也要自己爬起来,这才是真正的成长。



许多父母以为把孩子送进好的学校,这样就会有好的老师,好的教育。

可是,学校和老师只是父母重要的帮手,孩子们性格和才能,归根结底是受到家庭、父母的影响。

就像武亦姝妈妈说的:“真正的教育,其实是拼爹妈。”

而这个比拼的是父母的观念、以及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处世方式。

为了让武亦姝爱上学习,她的父母棋牌室不去了,开始啃《二十四史》和《山海经》;

手机不玩了,开始带着女儿一起角色扮演名著情节,改编故事结局。

武亦姝在这样的耳闻目染中,喜欢上了诗词,感受到了读书的乐趣。


都说父母如果以身作则,孩子自然会不断向父母靠近,无需每天耳提面命。

父母是原件,家庭是复印机,孩子是复印件。

有时候,重要的不是父母教了孩子什么,重要的是父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董卿说过这样一句话:

你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很简单,你去做一个那样的人。所以,我总觉得,我还应该很努力地去变得更好,让他在未来真正懂得的时候,他对你有爱,也有尊敬。他从你身上可以学到一些好的品质。


父母不要焦虑于孩子没能接受好的教育资源,因为你的模样,就是孩子最好的榜样。

孩子是看我们说了什么,才了解应该说什么;

看到了我们做了什么,才知道应该如何做。

所谓的言传身教,不是我们教他多少,而是他从我们身上学到了多少。


作为父母,我们是孩子成长路上最重要最亲密的人,是要给予孩子适当的指导和帮助。

只是我们都要记得,父母不可能陪伴孩子一辈子。

适当放手,从小培养孩子的自主性,让孩子自由成长,他们才能真正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

在这过程,或许有失败、有泪水,但父母还是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多给孩子机会和鼓励。

我们始终坚信风雨后必有彩虹,看过生活本质的孩子,也终将更加顽强拼搏。

文 | 乔木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482030.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