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禅是什么?
汉武帝在位期间,有一出精彩大戏,就是登上泰山去搞封禅典礼。这种活动在中国历史上有过很大的影响。
到底什么是“封禅”?汉武帝又为什么要去封禅呢?
封禅可以从两个角度去理解。第一是古代政治文化和礼仪制度的角度。我们的古人相信,人世间的事情,都是由上天安排的。一个王朝为什么能够兴起,一个人为什么能成为皇帝,这都体现着天命。皇帝叫“天子”,他是代表上天来统治这个国家,必须承担起上天赋予的使命,尽到自己的责任。上天是好德的,是仁慈的,皇帝必须在自己的统治过程中把上天的这些德性体现出来,让整个国家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
作为一个皇帝,如果你做到一点了,真正达到国泰民安的标准了,那么你可以到泰山上面,举行封禅典礼,向上天汇报,说你做到这些了,不负上天交给你的使命。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封禅是皇帝顺利完成上天交给他的治国使命之后,进行的最高级别的祭天典礼。
泰安岱庙大殿里描绘泰山封禅的壁画
但这只能说是一种理想。学者们发展出这么一套天命学说,希望用上天来威慑皇帝,驯服权力的兽性。而在中国古代的现实政治中,皇权至高无上,如果碰到一个无赖、暴徒做皇帝,在现实中约制、阻止他的手段是非常有限的。
皇帝们想要的,是通过封禅这样大规模、高级别的活动,夸耀自己的功德。明面里是向上天汇报自己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绩,实际上是要向臣民们夸耀自己有多了不起,有多伟大。比如秦始皇就曾经去泰山封禅,他让大臣们在泰山顶上立了一块碑,内容就是称颂秦始皇的功德。
封禅为什么一般选择在泰山呢?因为泰山在我们早期的山岳崇拜中的地位非常突出,后来还成为五岳之首。古时人们应该是相信泰山之巅,是离上天最近的地方,所以去那里告天。
泰山“五岳独尊”石刻
据浦薛凤先生统计,中国历史上大概总共出过三百四十八位皇帝。然而,真正封禅过的皇帝,把武则天一起算上,也就只有七位,非常少。除了武则天之外,举行过封禅大典的六位皇帝,第一位是秦始皇,第二位就是汉武帝,第三位是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第四位是武则天的丈夫唐高宗,第五位是唐玄宗,第六位是宋代的宋真宗。这些去封禅的皇帝,除了极个别有比较特殊的政治目的外,绝大多数都是好大喜功、喜欢夸耀、个性非常强的皇帝。
在传说中,封禅这件事早就有了,秦始皇统一前,就有不少古代圣王曾经到泰山进行封禅。但有确切历史记载的封禅,最早的两位便是秦始皇与汉武帝。更有趣的是,除了夸耀功德之外,他们二人还有一个非常特殊的目的。
什么目的呢?那就是希望通过封禅,变成神仙。
黄帝升仙的传说
封禅和成仙挂钩,是源于黄帝的一个传说:黄帝通过封禅,达到了升仙的状态。
汉武帝因为迷信神仙,追求长生,身边聚集了很多方士。很多方士都跟汉武帝讲过黄帝封禅升仙的故事,这个故事对汉武帝的影响很大。
最早是一个叫李少君的方士,在汉武帝年轻的时候告诉他:“以封禅则不死,黄帝是也。”(《史记·封禅书》)通过封禅达到不死的境界,黄帝就是先例。
汉武帝开始对封禅感兴趣,并且最终决定去封禅,中间颇多曲折。其中有一个很有趣的缘由:
有人在汾水南岸得到一个宝鼎,所以汉武帝把那几年的年号改为“元鼎”。后来有一个叫公孙卿的方士说,汉武帝获鼎的时间非常巧,和黄帝得到宝鼎的时间一样,都是在一个特定的冬至日。
黄帝宝鼎
当年黄帝铸成宝鼎,到泰山封禅,功德圆满的时候,天上出现一条龙,这条龙把胡须垂到地面上,黄帝顺着这个胡须往上爬,骑上龙背就化仙而去了。不过黄帝一个人去太孤单了,所以还有他的大臣和后宫妃嫔们,一共七十多人,都爬上龙背,跟着一起去了。剩下很多身份比较低的小臣,也想搭这趟便车,纷纷顺着龙须往上爬,结果龙须一断,这些没福分成仙的小臣们全都掉下来了。
在今天的人看来,这个故事多么荒诞,但公孙卿能把它讲得绘声绘色,还说当时的老百姓们全都看到了。
公孙卿又跟汉武帝说,汉代注定得有一个皇帝,能上泰山封禅、登仙。那么这个汉代皇帝是谁?也早有定数,神仙们早就算好了:“汉之圣者,在高祖之孙且曾孙也。”(《史记·封禅书》)掐指一算,此人不就是汉武帝吗?
听完这些,汉武帝心里痒痒啊,就说了这么一句话:“吾诚得如黄帝,吾视去妻子如脱躧耳!”(《史记·封禅书》)他说我真要能像黄帝那样得道成仙,那我抛弃妻子儿女,就像脱个鞋子一样。汉武帝这话的意思就是说,他为了求仙,抛弃最亲近的妻子儿女都像脱鞋那么轻松,那人世间还有什么不能放弃的?
汉武帝寻仙
于是汉武帝下定决心,要向黄帝学习,要封禅,要成仙。汉武帝的决心很大,方士们也说,汉武帝应该去封禅。但是这些撺掇汉武帝封禅、求仙的方士们又跟他讲了两件事:
第一,在远古的时候,希望通过封禅成仙的历代圣王,一共有七十二位,但成功的仅仅只有黄帝一个。也就是说成功几率很低。
第二,黄帝也是通过一百多年的努力,才最终成功和神仙来往的。也就是说要有足够的耐心。
方士们为什么特意要跟汉武帝讲这些呢?其实聚集在汉武帝身边的这些方士,都是江湖骗子,给汉武帝讲这些话,无非给自己留个后路。但是这么低的成功率,这么长久的时间期限,都没能动摇汉武帝封禅修仙的希望。
泰山“一日游”
都说黄帝曾经封禅,可是谁见过啊?汉武帝如果要封禅,这中间要准备哪些东西,符合哪些条件,走哪些程序?都得弄明白。
为了制定相关仪式,确定活动方案,汉武帝花了很长时间,请了很多参谋。但由于文献依据实在有限,参与讨论的人又是众说纷纭,好长时间都敲定不下来。
参与讨论的主力人员,以当时的儒生为主。儒生因为本质上是学者,所以做事非常严谨,不象那些方士,都是信口开河,骗死人不偿命。儒家经典实际上没有关于封禅礼仪的记载。所以这些学者们,讨论来讨论去,总觉得封禅这件事,实在缺乏历史依据。为了向汉武帝交差,这些人就根据儒家经典当中关于祭祀天地的礼仪,糅合出一套程序,提交了上去。
但是汉武帝嫌这些学者太迂腐了,说他们“牵拘于《诗》《书》古文而不能骋”。(《史记·封禅书》)被《诗经》、《尚书》这些经典文献限制住,不能自由发挥。换成我们今天的话说,就叫创新能力不够。汉武帝又做了些用于封禅的祭祀器具给这些学者看,有人说这些器具不合古制。汉武帝最讨厌别人跟他唱反调,一听这些学者这么说,一怒之下,就让他们全都靠边站了。
公元前110年,汉武帝正式到泰山封禅。
泰山云海
由于找不到合适的替代品,汉武帝还是让这些儒生和主管祭祀的官员一起,根据文献记载的古代典礼,做了些修正,用来封禅。汉武帝在泰山下面东方的位置上,封了一个广度为一丈二尺、高度为九尺的土堆。然后只带了一个叫霍子侯的人,从泰山正面的山道上去,其他人都不能跟随。
这个霍子侯是谁呢?就是以前我们介绍过的名将霍去病的儿子。霍去病在世的时候,很得汉武帝宠爱。霍去病死了以后,汉武帝一直把他的这个儿子带在身边。像到泰山顶上封禅这样重大而神秘的事情,唯独霍子侯可以参与。
汉武帝和霍子侯在泰山上呆了一个晚上,第二天从背面的山道上下来,到泰山东北角的肃然山祭祀。上泰山是祭上天,到肃然山是祭祀大地。这么一圈兜下来以后,封禅大礼就算虎头蛇尾地完成了。
然而遗憾的是,直到此时,封禅大典也仍没兑现汉武帝的长生梦——事实上,那也是永远无法真正兑现的。古人早已化为一抔黄土,但汉武帝这番与天同寿的理想,连同那些劳民伤财的典礼,却被司马迁详细地记录在《史记·封禅书》中。它们长久地警告着后人,永远不要忘了个体生命在时间面前的渺小与虚妄。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4763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