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是现在很多人关于亲情的感慨,感慨光阴易逝。更是感慨生命脆弱。
大家一边在奋力前行,一边在回头顾盼。怕自己走得太快来不及孝敬父母,又怕自己的速度赶不上衰老的速度。
杨绛先生在《我们仨》这本书中也描述了母亲去世自己没有在身边的事情,但是跟让人感怀的是女儿的早逝,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无奈。
2
《我们仨》是杨绛先生讲得一家三口的美好生活片段,用平实温暖的笔触,记录了他们在牛津留学,女儿出生,在国外求学的艰辛,回国后大家庭的小矛盾,以及那个时代经历的动荡。
整本书娓娓道来,没有华丽的修饰,却让人动情。
当得知自己的母亲去世的消息时,她说她当时可以任情啼哭,并且还有钟书百般劝慰,是多么幸福。
多年之后在将近90岁高龄的时候女儿钱媛去世,钟书也病入膏肓,自然无法任情啼哭,也无法得到百般劝慰。
整本书分了三部分,前两个部分都是用梦境的方式展现,我们老了经常做老人的梦,且走且告别,以至于做成了万里长梦。
梦里她陪着钟书去古驿道,每天往返钟书的小船和客栈之间,细节描写的太过真实,以至于让人觉得不想回到现实,她每天做梦去看女儿,每天在梦里累了就回到三里河寓所她曾经的家然后消失醒过来。
三里河寓所曾经的家现在对自己来说只是一个客栈,直到最后她在做梦时看到女儿病房的床没有了,看到钟书的小船渐行渐远,自己即使爬上山坡也再看不到了,我们仨变成了一个人怀念其他两个。
第三部分杨绛先生描述了这个小家平时的生活点滴,钟书给自己每天做早饭,钱媛经常回家照顾自己,他们在动乱的时候也遭受过一些苦难,住在狭窄的房间,直到晚年才搬到三里河的寓所,但是这些丝毫不影响他们钻研学术,他们也不在意条件的贫苦,反而很享受这样的清贫,后面工资拿的比“年轻人”高了,寓所变大了,倒觉得心里有愧。这种“清高”又是多么难能可贵。
钱钟书的《围城》被拍成电视剧之后,一下变成了名人,他们不喜欢当名人,却有名人的烦恼。从那之后他们经常收到观众的来信,钱钟书就像还债一样每天回信,从这里哪里看的出是一个骄傲的人。
但是他又不愿自己太有名,他只是沉迷在自己的书里。说钟书书呆子,可是他跟自己的女儿又可以开很顽皮的玩笑。
整本书充满了对三个人在一起的怀念,一句“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又道出了生命的脆弱。
可是在变成一个人之后,杨绛先生并没有消沉,在发表了《我们仨》之后,在96岁时出版散文《走到人生边上》,100岁出版《容安馆札记》3卷。
出版《钱钟书手稿集·中文笔记》20卷,178册外文笔记。
2014年,103岁,出版小说《洗澡》续作《洗澡之后》。
3
从《我们仨》解读我们现在人的生活,其实我觉得最应该感慨的不是情绪的感染,我们在对钱钟书先生缅怀的同时,更应该学习杨绛先生晚年的坚强和对生活的不屈服。
生活给我什么,我都接受,我享受着三个人在一起时的相互扶持,默默陪伴,在生活带来很多不公平时,也能在三个人的相处中寻得片刻欢愉。
他们的自娱自乐可能就是互相作诗去描述身边有趣的事。
无论当初简单清贫的生活多么开心,当不是我们仨的时候就变成了梦,家也变成了客栈,兜兜转转找不到归途。
但是生活还在继续,为爱的人活着,保持向前的姿态可能是对已逝之人最大的怀念,因为我们还有机会为他们去做更多事情。
杨绛先生可能也是觉得我像以前一样做自己的事情,就好像当初他们也在身边,我们仨一起各做各的场景一样吧。
现在或许他们一家已经团聚了,但是我们还有时间,珍惜易逝的光阴,当心里浮躁的时候不妨读读《我们仨》。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4660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