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为何历代王朝的寿命,很难超过300年?3个原因不可不知

为何历代王朝的寿命,很难超过300年?3个原因不可不知

自秦始皇荡平天下、一统六国开创帝制以来,在两千多年的帝制时代中,中国的封建王朝换了一个又一个。但无论是谁家的江山,都很难超过300年的寿命。秦隋两个短命王朝自不必说,元朝连一百年都没有达到,两晋加起来也不过155年。明清两朝都达到了276年,强盛如唐朝也不过坚持了289年。反倒是被冠以“弱宋”之名的两宋,加起来达到了319年,但和加起来422年的两汉一样,从严格意义上来讲,也算是被“腰斩”了。

所以说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王朝,并没有能够超过300年的,如果降低标准,有且只有一个宋朝。这也不禁让人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有趣的规律呢?这“主旋律”便是人口问题了,或者说是粮食问题。绝大多数的改朝换代,都伴随着长时间的战争:秦末楚汉之争、汉末三国乱世、隋末大乱世、五代十国、元末红巾军、明末李志成张献忠等。战争所带来的影响,表现最直接的就是人口锐减。

无论是汉初还是唐初,天下大定之后,人口都损失过半。在这种情况下最容易出现治世,比如西汉的“文景之治”、唐朝的“贞观之治”。因为长时间的人口锐减,导致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都想过安稳日子。所以天下大定之后,只要皇帝不乱来,基本上都能出现治世,就连司马炎都能弄出个“太康之治”。经过一段时间的恢复,国家的人口基数又上来了,这就导致了粮食的相对短缺。农耕时代的生产力,也难以有较大的提高。

粮食不够吃了就有人要饿肚子,有人饿肚子就有农民起义发生。如果能够镇压下去,王朝就能继续苟延残喘,如果镇压不下去,那王朝就已经到了死亡边缘,后面的王朝又是一波循环。除了人口问题这个“主旋律”,经济基础的崩坏和阶级固化也是催化剂。先来说说经济基础的崩坏。古代的经济基础是以小农经济为支撑的,它的基本需求就是农民拥有土地。拥有土地的农民会全身心地投入到生产、填饱肚子当中去,无暇顾及其他。

但随着王朝的发展,统治阶级为了攫取更多的利益,开始加重对农民的税收,甚至直接兼并土地。农民一旦失去了土地,就成了威胁王朝的不稳定因素。如果能够引导好,让他们离开土地从事工商业,或将助推王朝的发展。但封建时代长期重农抑商,所以农民只能选择推翻这个朝廷,建立一个让自己吃得饱饭、过的上好日子的朝廷。酒足饭饱之后,人就会开始琢磨更多的事情,比如当官,但选官的权力又始终被统治阶级把持。

汉朝、唐朝、宋朝、明朝和清朝,都将做官的途径放开,通过举孝廉和科举制,为农民开辟了一条变更阶级的通道,所以这些王朝存在的时间相对较长。但晋朝则不然,皇帝为了拉拢世家大族,不得不将选官的权力分享给他们,以至于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与士族”的阶级严重对立的局面,所以两晋加起来只相当于人家的一半。所以封建时代没有一个长期存在的王朝是很正常的,即便是所谓“万世一系”的日本,真正掌权的幕府也换了一家又一家。

​当然,一个帝国的毁灭,其原因自然是多种多样的。比如明朝,不仅有人祸,还有天灾。上述所概括的3点原因,只是比较具有代表性和规律性的。如果大家还有其他观点,不妨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真知灼见,我们一起探讨!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448624.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