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注「家学宝」每天收获专业家庭教育知识 ◆◆
(图片来自网络)
家学宝主笔团 | 心竹
近日,有一则新闻引起大家的热烈关注,新闻主人公就是来自西安的7岁小男孩赵泽华,他的父母在西安高陵区的市场里经营着一家包子店。
(图片来自网络)
赵泽华已经在自家的包子店里帮忙一年多了,一天能够帮父母擀五六百个包子皮,客人见到了也都纷纷竖起了大拇指,觉得孩子太懂事了。
有人问赵泽华的父母:
“孩子这么小,让他干这么多活,舍得吗?”
泽华的父母回了一句:
“看孩子这么辛苦,有时候也心疼,但还是想帮娃养成好习惯。”
他们认为从小让孩子养成劳动的好习惯,有利于培养孩子自食其力和吃苦耐劳的品质,将来出社会闯荡也就不怕什么了。
不得不为赵泽华的父母的教育理念点赞,难怪培养出了这么好的孩子,小小年纪的赵泽华不仅懂事,个性独立,成绩也很好。
拿过搏击冠军,钢琴也弹得不错,据他的钢琴老师说,泽华练琴十分勤奋,不会像其他小孩一样练一下就觉得很累。
是啊,父母如果从小就培养孩子爱劳动的好习惯,孩子就能够从中学会吃苦,学会坚持,学会珍惜,这是一件多有意义的事情啊。
1
劳动会让孩子学会珍惜,获得成长
演员蔡少芬有两个女儿,她很注重对女儿生活基本技能的培养,很早就教会两个年幼的女儿如何做饭做菜。
(图片来自网络)
她在微博上时常会晒出女儿做饭做菜的图片,照片里,女儿包子做的饭菜卖相十足,看起来十分地美味,真是厨艺了得啊。
小小的个子就能够熟练地运用厨房工具,把菜切好,然后放入锅中,动作十分娴熟,一看就是经常在家里做着这些事情,真是个成熟的小大人了。
蔡少芬曾经在一次采访里说过自己为何自己从小就让女儿学会做饭做菜的原因,她认为做饭是最简单的锻炼,柴米油盐对孩子来说也是一种成长和修行。
不能够因为害怕他们受伤就不让他们去做了,要学会让孩子自己去解决在这个过程当中碰到的问题,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现在的生活条件很好了,很多孩子在家中备受父母的宠爱和呵护,十分娇气,根本不知道所谓的人间疾苦,也不知道拥有的一切是多么值得珍惜和感恩。
不禁为蔡少芬的教育拍手叫好,她教会孩子基本的生活技能,让他们学会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无形中会给孩子灌输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孩子做劳动,不仅会减轻父母负担,还培养了责任感,更重要的是,孩子通过劳动学会了自食其力,知道其中的辛苦与不易,学会了珍惜。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说过:
“教育不但应当培养学生对劳动的尊敬和热爱,它还必须培养学生劳动的习惯。”
让孩子从小就学会劳动,养成习惯,会使他们的一生受益,每个爱劳动的孩子也一定会成长得更出色,更孝顺,更坚强。
2
让孩子劳动其实是培养孩子的优秀品质
家喻户晓的央视主持人董卿十分地优秀,她个性独立,父亲从小就对她很严格,虽然董卿是独生女儿,但是她从来都不是被宠着长大的。
7岁被父母接到工作地安徽之后,父亲就要求她承担家务劳动,每天都要刷碗、擦地,独立的性格因子早已在年幼的时候就在她身上种下了。
上了中学以后,每年寒暑假,父亲都让董卿去勤工俭学,她各种零工都干过,宾馆清洁工、售货员、广播员这些她全部体验了一遍。
最让她觉得累得不能够再坚持下去的就是做清洁工的经历了,每天给宾馆换床单常常会累得让她的手都抬不起来。
在她哭着向父亲诉苦说自己不想干的时候,父亲只给了她一句话:坚持一下,后来董卿在节目里回忆的时候,她十分感激父亲严格的培养。
她说正是因为父亲从小就让她做这些事情,让她学会了独立,学会了坚持和忍耐,而这一切常常是成功所需要具备的优秀品质。
(图片来自网络)
湖南神童魏永康2岁就认得了1000多个汉字,13岁便考入大学,他的母亲认为读书是最重要的事情,从不让魏永康做一点家务活。
为了让孩子在吃饭的时候能够专心看书,她亲自给孩子喂饭,就连孩子去上大学的时候,她也要跟去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
结果导致魏永康缺乏生活自理的能力,离开母亲,根本无法独立生活,还在读研究生的他被中科院劝退回家。
心理学卫·凯尔凯特说:
“无论一个人的生活环境如何,做父母的需要给孩子根和翅膀。”
而劳动就是在给孩子能够生活的翅膀和根。
从小是否让孩子劳动的区别是巨大的,劳动会使孩子形成独立的人格,劳动的艰苦会使孩子学会忍耐和坚持,让孩子劳动就是在培养孩子的优秀品质。
3
如何使孩子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呢?
一、家长要以身作则
前段时间,跳水女王郭晶晶和霍启刚带着年幼的儿子霍中曦来到香港的郊区体验农家生活,帮助农民伯伯插秧。
两个人亲力亲为,为儿子做示范,儿子也在他们的带动下格外地认真和卖力,孩子不懂,霍启刚就耐心地手把手指导。
不禁为他们竖起大拇指,作为豪门,他们并没有直接满足孩子,而是身体力行,用自己的行动为孩子树立了榜样,让孩子知道想得到什么,就必须要通过辛勤的劳动。
(图片来自网络)
父母是对孩子影响最大的人,父母言行正确,就会指引孩子走向正确的方向,传递给他们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对孩子的劳动给予正面反馈
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正强化,是指通过呈现想要的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的频率,对孩子的劳动给予正面反馈就是一种愉快的刺激。
如果孩子能够主动积极地劳动,家长这时候能够通过口头上的表扬和肯定给予孩子正面反馈,让孩子知道自己的行为是正确而有意义的,这将会强化他们的行为,使之持续下去。
明明回家之后,看到家里脏了,他主动地拿起扫把打扫干净了,妈妈下班回来之后,夸了明明,明明很开心,在这之后,他更加积极地去做这件事了。
孩子内心非常渴望父母的欣赏与认可,如果能够得到,他们会非常满足,就会想办法再次得到这种满足,持续下去就会形成习惯。
习惯需要坚持才能养成,而没有正面的反馈,就很难坚持下去,更何况是意志还不够坚强的孩子,因此父母需要及时地给予孩子正面反馈,让他们能养成习惯。
哲学家雅思贝尔斯曾说:
“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一课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热爱劳动,必然也会影响孩子热爱劳动,一个人的劳动素养在成长和生活中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孩子参与劳动,会帮助他们形成一个健全的人,而不是一个巨婴,也会让他们在劳动中发现自己的潜质,获取信心,收获美好的人生。
家学宝编辑团队以专业的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理论为支撑,原创图文、音频、视频和测评内容,为您提供全方位的教养支持。家学宝——您手边的家庭教育专家。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4475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