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讲名著之《三国演义》 第七回
董卓不是没有尝试过,走正当流程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那么结果如何呢?
董卓跟李儒商议之后,先在温明园召集公卿吃饭,席上直接表明了我要废掉天子,立陈留王为帝。至于什么谁聪明谁能干,这些话是没有人听的,大家只知道一个道理,陈留王比天子年龄小,好控制。
有一个人当时就“推案而出”,不是直接站起来,也不是拍桌子,而是把桌子推倒出来就说。这人是谁呢?并州刺史,丁原。
并州位置在现在山西陕西北部和内蒙古南部附近,这里的民风比西凉还要彪悍。毕竟比起西北少数民族,匈奴可厉害得多。并州刺史丁原也是在大将军何进的“邀请”之下来到洛阳,而他首先就对董卓废立皇帝的企图表示了不满。
原文为:“不可!不可!汝是何人,敢发大语?天子乃先帝嫡子,初无过失,何得妄议废立!汝欲为篡逆耶?”换成现在的话就是说:“不行不行!你算什么东西,敢说这样的大话?天子是合理合法的皇帝,没有任何过错,轮得到你随便废立?你想造反啊?”言辞非常生硬,丝毫不给董卓面子。
董卓的反应是“掣佩剑欲斩丁原”,可丁原如果怕你动手,肯定不会说话这么冲的。还是李儒先察觉到,丁原背后有个人不好对付,那人“器宇轩昂,威风凛凛,手执方天画戟,怒目而视”。
别说董卓,恐怕这一屋子人都不是他的对手。于是李儒劝住董卓,避免了他送死。
董卓和丁原没打起来,大家都劝丁原上马而去,免得再起正面冲突。
丁原带着人走了,董卓接着问别人还有没有意见。
刘备的老师卢植,说了几句话很有水平的话,可以作为阐述自己观点的最佳范文。开头先点出自己的论点“明公差矣”,尊称董卓为“明公”,但是不认同董卓的观点,说他“差矣”。接下来两句“昔太甲不明,伊尹放之于桐宫。昌邑王登位方二十七日,造恶三千余条,故霍光告太庙而废之”。说了两个典故:“太甲”是商代天子汤的嫡长孙,他“不明”,就是很昏庸,于是丞相伊尹把他囚禁在桐宫;西汉的昌邑王刘贺当了皇帝才二十七天,做的恶事就有三千多件,所以大臣霍光就告祭太庙,把他废除。
伊尹和霍光,是历史公认的大权在握且非常有才能非常衷心的大臣,卢植举这两个人废掉皇帝的例子,说即使是像伊尹霍光这样的人,废掉无道昏君也是有理有据,并且需要走正当“程序”的。举完了例子,就要比较一下眼前的情况:当今皇帝,并没有什么过失,并不是“太甲”和“昌邑王”那样的千古昏君;而董卓“乃外郡刺史,素未参与国政,又无伊、霍之大才”,就是说董卓本来是外放的刺史,不是京官,没有参与过国政,没有资格直接做这种决策,而且最重要的,没有伊尹、霍光的名望和才能。
卢植这段话,先通过列举古时候废除皇帝的先例,再结合当今的情况,从帝王本身素质、国家决策流程和当前决策人自身水准三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所有迹象都表明,现在废除皇帝,或者说更换最高领导人的这件事情,完全不可行。虽然情况如此清楚了,但还需要引经据典作为最后结论“圣人云:有伊尹之志则可,无伊尹之志则篡也”,即是说,圣人说的,有伊尹的志向则可以行废立的事情,可以剥夺皇帝的政治权利,如果没有伊尹的志向呢?那就是篡位。
卢植这段话,从头到尾说的跟丁原是一个意思。但引经据典、以史为鉴、科学对比,是丁原远远比不上的。丁原的语气,更符合他边疆刺史的身份。作者通过语言描写,把两个人截然不同的性格展现了出来。
可即使卢植说的再好听,语言逻辑性再强、再有说服力,也挡不住董卓要废掉皇帝的心思。
董卓又是拔剑要杀卢植。按说朝廷大臣在一起饮宴,表达一下自己的观点,不管是直接顶撞,还是拐弯抹角骂他篡逆,都应该展开一场精彩的辩论,互相说说自己的道理。这才是大臣们开会研究国事的方式啊。
可董卓,根本没有做任何辩解,全都是一个表现:拔剑,要杀对方。不用说大学问家,长期在中央政府作为主要官员的卢植,还是同为边疆地区刺史的丁原,不管说话有没有文采,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瞧不起董卓。而自认为很厉害谁都不用怕的董卓,在面对别人当面鄙视的时候,并没有展现良好修养、沉着应对,而是像一个气急败坏的孩子,或者说像一个泼妇一样,拔剑要跟人拼命。但是在李儒和其他人的劝说之下,董卓并没有真的去杀对方。这里可以看出董卓性格的特点,文化修养较差,易怒,但也会听取别人的意见。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4398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