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长安为何难长安

长安为何难长安

长安是西安的古称,这曾是历史上第一座被称为“京”的都城,也是历史上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城市。

周文王称它为丰京,武王又建镐京,汉高祖刘邦在此建都,兴建长乐宫,未央宫。

这里是十三朝古都,是四大古都之首;这里是丝绸之路起点,这里是1400年前世界最大城市;这里曾人口百万;这里曾是世界中心。

然而就是这样一座辉煌的城市,自唐代之后再没有全国政权建都,就是这样人口百万繁盛至极的奇迹之城,却渐渐湮没于历史。

长安,长安,取“长治久安”意。然而长安究竟经历了什么,让长安再难长安。

1. 满城尽带黄金

公元878年,继王仙芝起义之后,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也如火如荼的展开了。公元881年,黄巢军队终于进入了当时的政治权力的中心—长安。

这位曾在应试不第后吟出“待到来年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的落魄书生终于站在了历史的风头浪尖。据《旧唐书》记载,黄巢军队在公元881—883年占据长安城的三年里,虽然在城里到处屠戮杀人,但长安城的主城其实并没有巨大的损失,仍然“九衢三内,宫室宛然”。

剧变发生在各路勤王唐军攻进长安之后。众所周知,唐末藩镇林立,几乎少有忠于皇室的藩镇,这些如狼似虎的唐兵进入长安之后,开始四处烧杀抢掠,“纵火焚剽”,最后富丽堂皇的长安城“十焚六七”。

当年“长安回望绣成堆,千门万户次第开。“(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王维《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时至今日已经“荆棘满城,狐兔纵横”,更有一位幸存诗人在《长安故里》的诗中写到:

满目墙匡春草深,伤时伤事更伤心。

车轮马迹今何在,十二玉楼无处寻。

似乎是命运之神厌倦了这座城市,自此以后,长安开始了千年动荡。

2. 渐行渐败渐萧条

公元885年,掌握禁军的宦官田令孜,跟藩镇军阀王重荣,李克用争战失败。在挟持唐僖宗逃走的时候火烧长安城,皇皇帝都,“宫阙萧条,鞠为茅草”。

唐昭宗时期对长安略有修复,紧接着李茂贞又一次攻进长安,又一次放火,烧杀。

似乎在上位者眼里来到这座古城烧杀一番就是掌握整个中国大地的象征。

此时,这座充满生命力的都城虽然饱受创伤,但仍然矗立着,像一个疲惫的巨人,俯瞰着遍地烽火的神州大地。

可,历史找来了长安的终结者,朱温。

这个被唐僖宗赐名“朱全忠”的“忠臣”,最终给了长安最后一击。

公元904年,朱温强迫昭宗迁都,下令长安百姓按籍迁移,拆毁长安宫室,房屋,将木材顺渭水飘下,以便在洛阳建造宫室。

另一座古都洛阳便矗立在了长安的砖瓦上。

之后,公元948年五代十国的一次战争后的人口统计显示,对比以前参差百万户的国际都城,长安只剩一万多人。

回顾历史,这座古都也屡遭重创,也屡屡复建。但这一次,长安再也没能再活过来。

3. 世间再无长安城

后世赵匡胤曾设想迁都长安,却因为长安过于破旧而放弃。

再后来,明朝朱元璋想要迁都长安,由于修缮长安费用巨大而将此事搁置。

明末,闯王李自成建都,清末庚子西狩之后,长安又一次因为其地理环境,跟破旧的城墙被放弃。

1932年,西安被定为唯一陪都,1937年又在竞争中败给重庆,失去了最后的一点儿王气。

或许是命运当真厌倦了这座过于幸运的城市,不光战乱屡屡光顾,在黄巢之乱之后天灾也接连不断。

蜀山兀,阿房出。本来环境优美的秦川由于长安的不断扩展终于被破坏殆尽,而到唐朝时候各种宫殿的建设也大大消耗了土木资源。紧接着水资源也开始紧缺,当年“八水绕长安”消失,沃野千里,湖泊环绕的关中开始渐渐荒废。此后蝗灾水灾旱灾接连光顾,而且愈发频繁。

再加上耕地减少,人口激增,其实在黄巢之乱之前就已经颓相尽显。

在历史急转弯的铁蹄下,盛世长安被挤压碾碎,最终消失在尘埃里。

世间再无盛世繁华长安城。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419805.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