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小欢喜:中国式家长焦虑形式多种多样,唯一相同的是压迫孩子

小欢喜:中国式家长焦虑形式多种多样,唯一相同的是压迫孩子

(此处已添加圈子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随着《小欢喜》的全剧终,关于“中国式家长焦虑”的又一波热议接踵而来。


中国式家长焦虑些什么呢?

从前,各家各户就盼着孩子读书上进,出人头地,踏进大学校门就光宗耀祖,家长们焦虑的,大多都是学费问题。

然而,教育制度在不断改革,中国式家长的焦虑也在不断“改进”,如今经济条件跟上了,家长们的焦虑也跟上了。

  • 孩子成绩比别人差,家长们焦虑;
  • 孩子离xx一中差几分,家长们焦虑;
  • 孩子分班可能遇到xx老师,家长们焦虑;
  • 孩子们xx特长比不上xx,家长们焦虑…

但凡有空过问孩子学习的家长们,似乎没有哪一个不在担忧孩子输在起跑线、输在半道上、输在终点前…甚至孩子成家立业,有些家长依然在焦虑。

然而,家长们五花八门的焦虑,在缺乏与孩子良性沟通的基础上,成为了矛盾的根源。

中国式家长关于教育的焦虑,终究与孩子的祈愿,形成了一颗过度膨胀的气球。

正如《小欢喜》中,英子与父母在开学典礼上关于目标学校的争执,无论是哪一方的意愿,都无法被对方理解和接受,最终,矛盾就如母女俩手中的气球,“嘭”的一声,炸裂,然后归于寂静。


在父母们眼里,矛盾来源于孩子们不懂事。

例如这位:

孩子希望电视剧能够让妈妈反思,妈妈却在指责孩子不知父母辛苦。

“我看英子就是在看几个月前高考的时的自己,只不过我没英子那么勇敢,也没英子那么有钱,可以想去深圳说走就走,可以去告别这个世界,也没钱去治疗,从英子的眼里没有了光我就开始哭,哭到眼睛肿。

然而我妈却一直和我说,你觉得英子做的对吗?她妈辛辛苦苦把她养大,让她好好学习,还错了吗?什么抑郁症,就是你们这代孩子过的太好了,等你们防腐木就知道多不容易了。

不是你们错了,只是我不够好,配不上你们的爱,我最终也没能活成你们想要的样子。

电视剧还是欢喜,现实永远比它残酷。”

两个人谁也说服不了对方,大多数子女更是迫于父母“威严”放弃抵抗,或在沉默中灭亡,或在沉默中爆发,更多的,则在其中陷入迷惘,浑浑噩噩度过一生。

于是孩子们在父母无尽头的焦虑,与考试的不间断压力中,逐渐叛逆,逐渐抓狂:

“我高中在寄宿学校,一个月回家一次,回家就发脾气,发完就后悔,但真的忍不住”

“我也这样,半个月回家一次,回去一次就爆发一次,再生着气回学校”...

当然,也有孩子对父母的焦虑满怀疑惑,尤其不明白,为何自己的存在,成为了焦虑集中爆发的导火索:

“我也差不懂,半个月回家一次,但我总是想不懂,为什么我才回家一天半,我爸妈都要挤在那个时间吵架,后来连家都不想回,回去看他们吵架还不如在学校看书,到现在家人稍微大声一点说话,都会忍不住害怕...”

孩子们接受新事物快,想通过新观念打动父母,哪怕不是完全接受,至少能够稍微反思,然而大多不尽人意。

“其实我们不是没有试过坦诚,不是没有试过坐下来和妈妈好好说话,但我很奇怪的是,谈到最后都变成了自己的错,并且最后总会伴随一句,为了你好,我太爱你了。”

父母们的焦虑,最后全部成为了子女背负的债,不还清,是为不孝,意图反抗,是为不敬,该受千夫所指。

正如《小欢喜》中,那个可爱的男孩方一凡,也会在这无尽的焦虑压迫下,于大庭广众之下向妈妈怒吼:

“童文洁我告诉你,从今天开始我不学了,我大学不考了,你报班,你多报一点,你自己去上那个班,我祝你考个好大学,妈咪!”

当中高考不再是单纯的选拔人才,不再是孩子们的考试,而是成为了两代人甚至三代人价值观激烈碰撞的导火索,成为决定整个家庭的晴雨表后,考试,就变成了亲子关系间的一把无声利刃,随时悬挂在每一个亲人的头顶上。

然而,每一个孩子成长过程中,最不会缺少的,就是五花八门的考试,升学考、分班考、周考、月考、期中考、期末考、小升初、中考、高考…

在大人眼里,孩子们的每一次考试都应当全力以赴,在孩子们眼里,大人有点紧张过度。

孰是孰非,当真无法轻易定论。

然而,作为家长,我们最需要做的,其实并非争出个你死我活,而是在无法预见未来的情况下,做好对孩子来说,最重要的部分。


管束自己,然后才是引导孩子。

这就像是无法调和的红绿灯,唯有加入一个作为缓冲的黄灯,矛盾才能缓和,一切才能尽善尽美,亲子之间,找到这个关键的黄灯,尤为重要。

一、调整期望值,适应红绿灯变化节奏期望值就像是红绿灯里那个小小的芯片,调整好黄灯亮起的时间节点,才能真正起到黄灯的缓和作用,而不是和稀泥,帮倒忙。

1、尊重孩子的独立性,而非控制

我们时常谈尊重,却很少有人真正做到尊重孩子。

《小欢喜》中,宋倩为英子装在书桌前的玻璃窗,就像是个帮倒忙的黄灯。

宋倩自认为这面玻璃可以在不打扰孩子学习的情况下,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监督孩子的学习进度。然而,这面玻璃恰恰打碎了孩子的独立性。至少从这个做法中,没有人会认为宋倩给予了孩子尊重。

至少,很少有人会认为,一个高中分数稳上六百五的学霸,会缺乏独立学习的自制力,除了她的妈妈。

真正的尊重,应该是将孩子当作一个独立存在的个体,给予尊重,并适时引导,而非一味控制。

2、了解孩子的成绩,但不定论

孩子的一生中必定面临大大小小的各项考试,成绩在许多父母眼里成为了至关重要的一项衡量标准,然而这并不合适。

孩子的考试成绩,取决于孩子的努力程度,取决于孩子吸收知识的速度,取决于试卷的难易程度等等多方面因素,甚至可以取决于孩子当时是否因病影响状态,唯独不该由父母的苛责和高期望决定。

成绩并非评判孩子未来的唯一标准,尤其是某一类别的成绩。父母们最该做的,断然不是看到孩子成绩后下一句“考这么差,笨死了”的定论,而是根据孩子的情况进行鼓励和肯定,并帮孩子一起寻找问题的根源。

3、设置合适的期望值,并让孩子了解

一颗合适的黄灯,必定会均衡红绿灯的转换间隙,而不是肆意闪耀。

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对孩子造成的压力也就越大,父母自身的焦虑也会越高。可若是期望值过低,尽管父母自身可能会得到一定的放松,但对于孩子来说,却无异于父母不认可孩子。那么,如何找到合适的期望值,就务必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来决定。

若孩子时常考80分,是努力过后的结果,对孩子的期望值可以设定在85-90分,孩子有动力前进,也不会因目标过高而早早放弃努力。同时,鼓励也不可避免。

可如果孩子这个80分得来的很容易,甚至根本没怎么努力,那么不妨把期望值调整到90分以上,稍稍加点压力。 反之,若是达到80分已经很吃力了,那就先帮助孩子稳定好,之后再根据情况提高期望值。

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需要和孩子沟通,让孩子了解父母的期望值,父母也要了解孩子心中的目标。

二、缓解自己的教育焦虑

事实上,当家长们能够很好的调节自己对孩子的期望值,在缓解焦虑这件事上,其实已经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或者说,已经解决了很大一部分焦虑。

家长的教育焦虑来源于哪些方面呢?综合文章开头我们提到的部分外,其实大部分的焦虑来源于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以及对其他人的攀比心理。

如担心孩子离家长心中的目标院校差点分数,担心老师教得不够好等等,这些其实都可以归于期望值一类。

在调整好期望值的基础上,我们再来看看还有哪些教育焦虑是需要缓解的:

担心孩子跟不上其他孩子的学习进度、担心孩子以后没有其他孩子那样五花八门的特长、担心孩子成绩不够好,过年聚会等等没有夸夸其谈的资本等等…

这些焦虑,在调整好家长自己的攀比心理后,其实应该都是很好解决的。

关于这一点,有一句话值得参考:

该是你的,谁也抢不走,不属于你的,再浮夸的演技也演不出真的。

是人都会存在弱点,存在无法顾及到的方面,只有予以正视,而非一味逃避,才能在教育孩子这条路上,越走越远。

陶虹在接受采访时曾说:“我不反对家长犯错,大人一样犯错,我们努力改正,改正比犯错更重要,如果从小就不允许犯错,长大后人就开始撒谎、推卸、回避,甚至栽赃。”

这句话,同样值得家长铭记于心。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414879.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