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流转,朝代更迭。
在圆明园遭焚后第一百五十八年的深秋,为完成近代史老师布置的游园课业,加之来首都求学不可不一赏圆明园风景,我同两位舍友便早早动身,从民大轻装出发,登上去往圆明园的地铁。
值得一提的是,在圆明园地铁站的墙上,雕刻着精美绝伦的大水法石柱,在石柱之间的刻字记录了在1860年和1900年间圆明园曾遭受过的两次浩劫。这十分惹眼的雕刻初时便吸引了我们的目光,让人赞叹之余对圆明园更生一丝好奇,毕竟从未踏足这饱经摧损的园林,在我们心中,一直都认为圆明园只是那几根残破的、萧瑟的柱子罢了。
买了票进入圆明园,抬头看那雕梁画栋的大宫门和园内扶风的柳树,未直接见熟悉的大水法残骸,几人这才恍然,似乎……圆明园比想象中要大上许多?话不多说,初来乍到仅凭着满头热血,几人看也不看大宫门便偏离主干道,一头扎进左侧小路去了。现在回想起来真是有些遗憾,生生错过许多圆明园内的美景。
信步于圆明园游人如织的小道,耳边来自五湖四海的言语十分喧哗,柳荫与湖潭带来的清爽凉意却不减。我颇为喜欢湖岸摇曳的蒹葭,与湖中央工人撑筏徐徐经去荡起的涟漪。不必说此处只余下许多荒芜的土包,也不必说深秋里倒伏枯竭的莲叶,仅凭那份湖心鉴碧亭立,蒹葭苍苍的诗意仍能触动人心。
一切闲适游园的情绪都在看见那座残桥之后激荡起来,尤听见电子导游说到这单孔石桥为全园两百多座桥中仅剩两座之一,肃然驻足在桥前,心中是五味杂陈,单看倒在地上的巨石与桥身残余部分便能想象这桥当初是如何壮观,可惜这般艺术都在火间付之一炬,只给后人留下一角余韵。不仅仅是三日大火的劫难啊,这片繁荣一时的中华大地,在滚滚时间长河中蹒跚前行,创造过惊世的文明,也吃过太多的苦,只是那些泣血的过往,都成了史书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了多数繁忙现代人心中轻描淡写的一段听闻。
实在太过苍凉,一时风声好像在呜咽,伏叶好像在颓丧,山包埋葬着辉煌殿堂,重新踏上这片园林的人,被拉入百年前的夜晚,在熊熊烈火间哭断衷肠。怀着沉郁的念头离开单孔石桥,再回神,已是走过了大半个园林,好像过去了半生。只是那些断垣残壁不敢再细看,匆匆走过仙人承露、海岳开襟、凤麟洲,拿出手机拍照留念,终于在谐奇趣停下,被里边充满了西洋元素的迷宫所吸引。听着导游讲解皇帝在此寻欢作乐,尝第一口西洋菜,养天下珍禽,轻松之余不禁与好友相对莞尔,这处到底还是皇家园林,曾拥有许多绝妙的景色,不知圆明园若能留存到今日,会是怎样一番光景,我斗胆猜想,颐和园不若它的三分之一怡人,但这也只是一个无可实现的猜想罢了。
照例细细听着导游讲解,沉醉园内金黄遍地的银杏大道,偶有天鹅掠过湖面更像是置身仙境。圆明园之大,我们却来不及赏尽,因时间缘由不得不乘公交离去。
若除去那段令人痛心的历史,此番游玩不失为一次纾解心灵的旅程,然而最可惜的是我们仨体验完迷宫便出了谐奇趣,待反应过来时,已错过去大水法的路,便只能通过更偏远的门出圆明园,无缘能见那副十几年来常在教科书上看见的景色了。
临走时回首看渐暗天幕下的圆明园,便暗暗在心里约定,待个把月定要再回来好好看看大水法,带着我更为对圆明园丰富的了解与成熟的心智,瞻仰这座虽败落风骨犹存的园林。
圆明园官微征稿活动自举办至今,陆续收到了很多朋友的优秀稿件。感谢朋友们对圆明园的关爱,我们将会用心对待每一篇稿件,把更多更好的文章分享给大家。
投稿邮箱地址:ymyxck_gw@163.com(标题请注明:圆明园官微投稿。并标注作者联系方式,请所有投稿者“保证稿件均为原创,且为微信公众号首发”,谢绝一稿多投。)
为了更好地提升圆明园遗址公园的游园体验及微信公众号的使用体验,欢迎游客朋友们协助我们做一下2019年圆明园遗址公园游客调查问卷,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即可填写,内容不涉及隐私,感谢您的支持与配合~❤
[撰稿]
花 清 让
[摄影]
花 清 让
公众号ID:yuanmingyuanpark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4082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