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育儿 > 做错了?别怪孩子不愿分享,家长不要错过孩子物权意识的黄金期

做错了?别怪孩子不愿分享,家长不要错过孩子物权意识的黄金期

孙瑞雪老师说:"如果强制物权敏感时期的儿童分享他的东西,会给他造成巨大的恐惧感和危机感。

有一天,小派跟堂姐一起在公园玩,4岁的姐姐想要小派正在玩的滑板车。姐姐问小派:"可不可以让姐姐玩一玩?"小派摇摇头说:"不可以。"姐姐发脾气,哭鼻子,最后不欢而散。

我并没有因为姐姐哭闹,而强制小派把滑板车分享给她玩,但是如果搁在以前,我可能会碍于情面,尽力劝说小派要和姐姐一起分享。

因为现在我已经知道,每一个2-3岁的孩子都有自己的物权意识。尊重孩子的物权意识,保护孩子不想分享的权利,帮助孩子顺利度过物权敏感期,这是很重要很重要很重要的事情。

在物权敏感期内,家长想要孩子学会分享,就好比想要3个月的婴儿学会走路。这是不科学的,也是拔苗助长的行为,会损害孩子的安全感,而且还让他厌恶分享。

在孩子的物权敏感期里,如果要求TA学会分享,就无异于有人对你说:"你有两台车,你要学会分享,把你一台车分给我吧!"

别人提这个要求合理吗?不合理吧。可是当我们要求孩子分享玩具给其他人,就相当于成了上面那位提问者,要求孩子把一台车子分出去。

有人不明白,不就是一个玩具嘛,至于吗?在2-3岁孩子的认知世界里,这个逻辑是成立的,这个玩具就是他世界里的全部财产。其重要程度不亚于成年人的房屋、汽车。如果你的车子被别人强制开走,你会不会感到很愤怒?

(本文由“亲子早教派”原创,转载需经授权并注明来源)

我们家长为什么希望孩子学会分享?

分享行为是一种把自己的物品分给他人使用的互惠性亲社会行为。

在成年人的认知里面,分享确实是一种美德和一个好的行为习惯。有了孩子后,可能会不自觉的希望孩子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分享。

父母希望孩子学会分享,更多的是希望孩子在跟其他小朋友交往时不会受挫,是希望孩子被其他小朋友喜欢,是希望其他家长不会说自己的孩子小气。而且有些父母不想因为自己孩子的“自私”行为,而遇到尴尬的场面。

在孩子分享这件事情上,父母更多的关注点是孩子的行为有没有礼貌,但是孩子更多的关注点是玩具的所有权。

这两者的出发点不一样。我们可能需要明白孩子的物权敏感期的发展,才可以更好的看待孩子分享的问题。

0-1岁,我的东西谁都可以玩,孩子还没有物权意识。

2-3岁,物权意识开始萌芽,孩子进入物权敏感期,这个敏感期往往会持续6-12个月。

3-4岁,物权意识被保护好之后,孩子开始愿意交换和分享自己的物品。

所以,孩子的物权意识从两岁左右开始萌芽,进入物权敏感期。我的是我的,你的也是我的,我想要的是我的,什么都是我的。虽然我们觉得孩子这样子完全像是在无理取闹,但是在这个时期里,孩子的心理状态就是这样子的。

一般情况下,物权敏感期会持续6-12个月。

在这期间,如果孩子的物权意识被保护好,TA就可以很快、很顺利地度过物权敏感期,从而开始愉快地和其他人交换和分享物品。

相反,如果孩子经常被要求强制分享,他的物权意识和安全感会严重地被破坏掉,可能会使物权敏感期被无限的延长。有时候我们看到7、8岁的孩子依然不愿意分享,很在程度上是因为TA的物权敏感期没有得到保护,从而缺乏安全感,更加不愿意与人分享。

在物权敏感期内,我们可以经常告诉孩子,什么是TA的,什么是爸爸的,什么是妈妈的。让TA知道,不是所有东西都是TA的。还要告诉孩子,TA的东西TA有权利自由分配,爸爸妈妈的东西只可以自己本人自由分配。让TA明白,每个人都有对自己的物品处置的全部权利。

等到孩子物权意识开始变淡的时候,可以引导孩子分享,但是不要强制分享。比如:

吃水果时,爸爸可以对妈妈说,我的苹果很甜,我想和你分享,交换一下吧。之后,再试试跟孩子分享和交换。让孩子感受到分享是一件美好和快乐的事情。

玩玩具时,如果孩子手里有一台小玩具车,妈妈可以拿另一台小车,跟孩子说,我想要玩你的小车,可以交换一下吗?如果他不愿意,就打住。下一次,再继续试试看。这样可以让他明白,如果想要别人手上的东西,可以试着拿自己手里的去交换一下。玩一会儿,就再跟孩子说,我们交换回来吧。让TA意识到,交换分享玩具不等于失去,TA的玩具还是会再回到自己的手里。

如果在公园玩,有其他小朋友分享一个玩具给孩子玩,记得要及时提醒TA记住这个心情:"小朋友分享玩具给你玩,你现在开心吗?如果你分享自己玩具给其他小朋友,他们也会像你现在的心情一样。"这样一来,可以帮助他站在对方的角度,感受到被分享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另外,如果孩子拿一块水果给你吃,千万不要拒绝,否则,孩子分享的热情会受挫,更可怕的是孩子将分享和失望联系在一起而享受不到分享的快乐,慢慢也就不愿意再去分享了。

为什么不要强制孩子分享?

对两三岁的孩子来说,不愿意分享是再正常不过的了。

这么大的孩子,通常只会考虑自己的利益,还没有开始懂得照顾别人的感受。

孙瑞雪老师在《捕捉儿童敏感期》里提到:"

如果强制物权敏感时期的儿童分享他的东西,会给他造成巨大的恐惧感和危机感。

强制让儿童把自己的东西和别人分享,会让他产生这样的想法:我的东西被强制性地分给了别人,我也可以强行得到别人的东西。"

更有甚者,如果小时候经常被强制分享的孩子,长大后,可能会出现这样一种奇怪心理:好的东西我都守不住的,我不配得到。那会非常影响孩子以后对幸福追求的能力,会产生自我怀疑,也不敢确认自己可否拥有所有物的权利。

一旦当孩子顺利度过物权敏感期,他们会逐渐理解分享的意义和乐趣。随着他们社交活动的扩大,他们会愿意主动与其他人进行交换和分享。

保护孩子暂时不愿意分享的权利,直到TA懂得分享的美好。在那之前,我们家长不要着急,欲速则不达,不要给孩子贴标签“自私”“小气”,不要过多在意他人的眼光,也不要为了所谓的面子伤害了孩子。好好保护孩子的物权意识,静静地等待TA愿意分享那一天的到来。

-END-

在下方多评论下啊,说不定小派妈妈会发你想看的呢。

家有2岁+宝宝,始终相信小朋友的学习能力,行为习惯,性格养成都是从玩耍中成长起来的,边玩边学。用心陪伴,做一个不那么完美的妈妈。本文由多平台作者“亲子早教派”原创,转载需经授权并注明来源,侵权必究。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40220.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