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文 > 中年的迷惘:取我一身油腻,悦我当年清纯

中年的迷惘:取我一身油腻,悦我当年清纯

玫瑰姐的话:

人到中年,龙应台的“中年人的迷惘”闲来仔细读读,读不出一点点油腻。

中年人那就“取我一身油腻,悦我当年清纯”吧!


谁都是过来人,却很少有人领悟。 ——歌德


有个故事是这样的:

某个农家男孩在山间行走,发现了一个老鹰的巢,巢里面有一颗蛋。男孩带着老鹰蛋回到农场,把它放在一窝鸡蛋里,没多久老鹰蛋孵化了,小老鹰探出头来,认为给它温暖的母鸡就是它的母亲,而它则是一只小鸡。

后来老鹰长大了,行止一如小鸡,它吃小虫,像其他的鸡一样咯咯叫,只能半跑半飞个几尺高。这只老鹰一辈子过着鸡的生活,一直到很老的年纪。

某一天,上了年纪的老鹰抬头仰望,看到一只美丽的鸟在农场上空翱翔,它的滑翔是那样地优雅,地上的老鹰为它的身姿惊羡不已。“这是哪一种鸟啊?”它问身边另一只鸡。

“那是所有鸟类之王,老鹰。”那只鸡回答。“老鹰属于天空,而我们属于地面。我们没办法像老鹰一样飞翔,毕竟我们只是鸡。”

那天过后,老老鹰开始梦到自己在农庄上方御风翱翔,但是它一直没这么做,因为它认同了自己的身份与所属的地位,一辈子过着鸡的生活,并最终以鸡的身份结束一生。

我们人类并不比这只可怜的鸟高明多少,如果不对自身的精彩本性有所觉知,我们的行为就一如那只自认是鸡的老鹰一般,永远都不会飞。

中年人,我们都是过来人,却很少有人领悟,也许我们是从小误入鸡群的那只鹰,不必羡慕那些可以在高空盘旋的大鸟,突破自我的认知,任何时候,只要你想,你就可以振动你那也许都未隐形只是你自己从未觉察的翅膀!

令人难过的事实是,多数人并不想觉醒。人到中年,有太多的负重,迷惘着中年的我们,人们似乎宁愿当鸡,没错,这有时是最舒适的选择。无怪乎,油腻的中年就这样呼之欲出。

因为从种种幻觉中觉醒过来并不总是愉悦的,这意味着我们必须放弃许多自我认同的信念,看清自己的限制。同时这也意味着我们必须要开始行动,表现得像真正的自己——做一只老鹰,而不是继续梦想成为老鹰。

这也许就是中年人的迷惘,早已被世俗同化,被生活催眠,害怕放下已知去探索未知的边缘,又该如何”褪去一身油腻,找回当年勇气“?

龙应台说的好:

年轻人固然迷惘,你走到中年的迷惘,更复杂。

假设时间是一条流动的大河,今天的你们站在大河上游,我站在下游,已经走过中间的夹岸桃花也看过漩涡深处的黑洞;你们有一天会走到我今天的位置,那时我已不在,就如同当我走向素书楼去修复它的时候,钱穆先生早已不在。

可是在中年迷惘之后,我觉得我比从前更有能力理解钱穆。

印度圣哲克里希那穆提说:

你就是世界。那意味着,外在世界本质上是你内心的一种投射、一个倒影。如果我们真的渴望为自己创造一个更好的生活,必须要从内在的世界开始改变。

中年人,是真正的过来人,站在大河下游,已经走过中间的夹岸桃花也看过漩涡深处的黑洞,我们才可以理解正因为不可能,才值得我们去相信;我们才可以说:理论全是灰色的,只有生命的金树常青;我们才有底气告诉自己:你肯去,就能去

唤醒并重新联结我们的真实自我,你就能成为最高版本的自己,因为你就是鹰!

即使中年油腻,翅膀几许沉重,已几乎无法辨识出那只当年清纯的鹰,我们依然可以:

学会玩,培养几个终身的嗜好

否则有一天你退休了或者工作被人工智慧拿走了,你就一无所有,是一口干涸龟裂的池塘。当你老的时候,就是一个最让人不喜欢的孤独老人,因为你像一支干燥的扫把一样,彻底无趣。

年轻时找几个求知欲强的人,结成终生挚友

越老越难交朋友,越老求知欲越低,所以,结交几个求知欲强大的挚友,趁着“青春正好”的现在或者小小油腻的中年(尽量早一些),以后的日子一起舞文弄墨,挥洒人生,从迷惘中觉醒自由清纯,又哪怕年老油腻?

一个人一株树,把“孤独静处”当做给自己的奖赏

钱穆教小学生写作文,把学生带到松林间的古墓群里,要每一个学生选一株树坐下来,然后开始孤独地“静”。片刻之后,他问学生是否听见头上的风声?学生说没注意。他要他们再度静听。过一会儿,他跟学生说,这里上百株松树,风穿松针而过,松针很细,又多空隙,“风过其间,其声飒然,与他处不同,此谓松风。”

离开青春校园之后,每个中年人都在名为“努力”的电扶梯上,你的心不断地累积着努力和忙碌的灰尘,一层一层在不知不觉中厚厚地盖住了青春时明亮如清水的那颗初心。

唯一可以除尘的时刻,就是你孤独静处听松风的时刻。

正如流星其实一直在那里,谁看得见、谁看不见,唯一的差别只在于:你有没有为自己保留一片孤独宁静的田野。

真的有本事、有自信的人,做得到“外圆内方”

”外圆内方“正是古钱币形状,先贤铸币如此,无非是告诉入世的人们:做人对外要融入,但内心要有自己坚守的高尚准则,秉持内心的原则,心中无私天地宽,才可能有源源不断吸引而来的财富。人到中年,是你的价值和你的原则让你行走天下而不困不惑。

做一个终身的人类学家

这是历经沧桑的中年人该有的悲悯情怀。这个观点也深深触动着我:

如果我们对所有我们坚决反对的事、仇恨的人、无法忍受的观念、不共戴天的立场,都有一个人类学家的眼光,在决定要反对和仇恨之前,先问清楚“这究竟是什么”,“你这是为什么”,整个世界可能完全不是你所想像的。

钱穆在战争时期为青年人写《国史大纲》,说,对自己的历史有所知的人,必然会有一种对历史的“温情与敬意”。

带著温情与敬意面对历史,也带著温情与敬意理解现实。

就这一点,也许就能冲破中年的迷惘,让我们去理解过去和未来,理解青年和老年,那这样的中年就是最好的”取我一身油腻,悦我当年清纯“!


祝福和我一样的中年人,下面的散文诗为你们也为青春而作!

勇于进取者永远长生 !


散文诗:取我一身油腻,悦我当年清纯


到了油腻的中年,就不想再取悦谁了,

要取悦自己,弥补曾亏欠自己的开心,

更要用上身的油腻,填补当年倚靠的缝隙,

涂抹曾经的岁月,油腻青纯勾兑彼此,

人与世事和平共处。呵护一路的不易,

取悦未来人生宝贵的生命。

印度诗人泰戈尔说:“世界对着它的爱人,

把它浩翰的面具揭下了。它变小了,

小如一首歌,小如一回永恒的接吻。”

所以,让我们抛弃岁月缠绕的纠结,

拥抱时代留给我们的油彩,重塑旧我,

取悦生命的分分秒秒,取悦自己。

取悦余下的岁月,宽容善待,厚道阅世。

捡拾时光遗忘的干瘪,褪去世故的油腻。

无论少年脱发,中年油腻,老年迟钝。

和诗歌一起,“和书籍生活在一起,

永远不会叹气。/罗曼·罗兰” 。



从前我们为迎合他(她)人,取悦别人,

亏欠自己许多。缺少油水,常有饿感,

缺少抹脸打扮的香胰子,面无光泽。

时间长了才明白:你付出的越多,

亏空越多,内心腾出的空间就越大,

内心装载取悦自我的东西就越多。

终于意识到:如今上半身油腻,

是当年的亏空所然。“亏欠自己的太多了,

你就越富有:因为你苏醒的心灵会创造

你所缺少的东西/罗曼罗兰。”。

人生亦如一枝扁担,日子在两头弯曲。

取悦别人的那头苟且,脱发,油腻,迟钝。

其实生活的这一头“累累的创伤,就是生命

给你的最好东西,因为在每个创伤上面

都标志着前进的一步。/罗曼·罗兰”

远方有诗,太远。日子首先取悦自己,

自己喜欢就好。无论你的油腻和秃顶,

世故或老成,把下坠的肚腩化成诗意,

你幽默的造型,隐着你的内心的敏锐,

洞察人间,你的油腻,深藏你的智慧。

智慧填补岁月的裂缝,油腻磨平坎坷。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法兰西诗人罗曼·罗兰说:

一个丰富的天性,如果不拿出自己

喂养饥肠辘辘的别人,自己也就要枯萎了。



我愿用我的勤奋,曾经走过的苟且,

享用我当下的生活。如夜来香夜晚开花,

在夜色中仰望星空,默默取悦自己的芬芳。

在悄无声息的灯光下,犹我以肥腻的腹部,

取悦当年的亏欠,无意于,引人注目。

白天的豆蔻芳华,绚丽夺目,引人赞赏。

风雨半世,人难道不如一株植物那么清醒,

如夜来香那样的自洁 ?

米兰昆德拉说:“受乌托邦声音的迷惑,

他们拼命挤进天堂的大门,当大门深厚砰然

关上时,他们发现自己是在地狱里。这时刻

使我感到,历史总是喜欢开怀大笑的。

夜来香开花吧,我以我心悦我情,

我用无声影响他人。在黝黑的夜晚,

安静的内心,枕着夜来香的芳香入梦。

著名文学家法籍捷克人米兰昆德拉说:

来,让我们真的叫他们忌妒”。

白天花开的喧嚣,没有思想,

即便是绚丽多姿,华彩纷呈。

或许油腻的里层,积累油脂的时间,

就是思想成熟,智慧积累的过程。

思想是天空中的鸟,在语言的笼里,

也许会展翼,却不会飞翔。”

“艺术天才、黎巴嫩文坛骄子”的作家

纪·哈·纪伯伦说:“我宁可做人类中有梦想,

有完成梦想的愿望的、最渺小的人,不愿做

一个最伟大的无梦想、无愿望的人。”



从前,我们总是把快乐的钥匙交给别人,

把自己所做的一切,炫耀给别人看。

邀别人赞赏,仿佛自己才能快乐起来。

其实, 人不是活给别人看的,是为自己活,

只有取悦自己,才能提升自己,

只有取悦自己,才能影响他人。否则:

生活中的一切障碍都能摧毁我。/卡夫卡”。

有一天你丧失了取悦自己的年龄。

你就不会知道取悦自己,是多么幸福。

会知道从前的讨好和炫耀:是我们的幼稚。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

犹太人奥匈帝国作家卡夫卡说:

对爱的认知,直到分别才知道它的深沉。”

他还说,取悦自己犹如“用牙齿咀嚼苹果,

在心中对她说:“你的种子将在我身体里存活,你明日的蓓蕾激昂在我心中绽放。”

如此幸福轻松,以吉祥的油彩愉悦自己。




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背负的铁栅栏后面。和人比,动物离我们更近,与动物攀亲,比与人攀亲更容易。人的自然生活才是人生,可人们往往看不见,人们也不愿意看见这一点。/卡夫卡” 。

卡夫卡说过一句话:“我们清醒地穿过梦境:

我们自己只不过是过去的岁月的一个幽灵”。

取悦自己,不是自私,也不为抵抗他人,

抵抗世俗,是让自己变得美好的同时,

要让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善待厚道,

变得快乐和美好。人活本命,学会活,

学会让油腻变成最好的油彩取悦环境。

我用自己的油腻,取悦内心的清纯:

身体里存活,你明日的蓓蕾激昂在

我心中绽放/卡夫卡”。


注:

1、米兰·昆德拉(Milan Kundera),小说家,出生于捷克斯洛伐克布尔诺,自1975年起,在法国定居。长篇小说《玩笑》、《生活在别处》、《告别圆舞曲》、《笑忘录》、《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和《不朽》,以及短篇小说集《好笑的爱》是以作者母语捷克文写成。而他的长篇小说《慢》、《身份》和《无知》,随笔集《小说的艺术》、《被背叛的遗嘱》、《帷幕》以及新作《相遇》则是以法文写成。《雅克和他的主人》系作者戏剧代表作。

中文名:米兰·昆德拉,

外文名:Milan Kundera

国 籍:法国,出生地:捷克斯洛伐克布尔诺

出生:1929年4月1日,职 业:作家,

毕业院校:布拉格查理大学

主要成就:1973年梅迪西斯外国小说奖,

1985年耶路撒冷文学奖,

1987年奥地利国家欧洲文学奖,

2007年捷克国家文学奖,

代表作品:《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生活在别处》 《玩笑》。

2、纪·哈·纪伯伦(Kahlil Gibran,جبران),作家,被称为“艺术天才”“黎巴嫩文坛骄子”,是阿拉伯文学的主要奠基人,20世纪阿拉伯新文学道路的开拓者之一。其主要作品有《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蕴含了丰富的社会性和东方精神,不以情节为重,旨在抒发丰富的情感。纪伯伦、鲁迅和泰戈尔一样是近代东方文学走向世界的先驱。

中文名:纪·哈·纪伯伦外文名:Kahlil Gibran、جبران خليل جبران

别 名:卡里·纪伯伦,国 籍:黎巴嫩,

出生地:黎巴嫩北部山乡卜舍里

出生日期:1883年1月6日

逝世日期:1931年,职 业:诗人,画家信 仰:基督教马龙派

主要成就:阿拉伯文学的主要奠基人

代表作品:《我的心灵告诫我》《先知》《论友谊》。

3、弗兰兹·卡夫卡,生活于奥匈帝国统治下的捷克小说家,本职保险业职员。主要作品有小说《审判》、《城堡》、《变形记》。

卡夫卡1883年出生犹太商人家庭,18岁入布拉格大学学习文学和法律,1904年开始写作,主要作品为四部短篇小说集和三部长篇小说。可惜生前大多未发表,三部长篇也均未写完。他生活在奥匈帝国即将崩溃的时代,又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学影响,对政治事件也一直抱旁观态度,故其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

卡夫卡与法国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并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

中文名:弗兰兹·卡夫卡,

外文名:Franz Kafka

国 籍:奥匈帝国,民 族:犹太人,

出生地:捷克布拉格

出生日期:1883年7月3日,

逝世日期:1924年6月3日

职 业:小说家,毕业院校:布拉格大学

主要成就: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表现主义文学的先驱。

代表作品:《审判》《变形记》《城堡》。


作者:格格,一个爱自由爱读书的玫瑰女人,复旦工学硕士,社科院经济学博士,曾为国际著名汽车公司中国区高管。本着一个学者的严谨治学态度,愿用文字弘扬历史人文,抒写美好人生。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73974.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