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来,人们对知识付费的评价褒贬不一,有的说知识付费贩卖焦虑是个"坑",但是有的说知识付费碎片化学习,也是一种有效率的学习模式。
其实,知识付费平台并非没有价值,虽然贩卖焦虑和精神按摩,但带动了终身学习的流行,这种价值观确实为社会带来了积极贡献。
而知识付费让KOL和粉丝距离很近,虽然不断在透支生命周期,但知识变现就是双方快速各取所需,用户问题的咨询效率会更高,因此存在即合理,知识付费有一定泡沫,但价值也不能否认。
知识付费对比在线教育,不仅仅碎片化与系统化知识区别,内容侧重点也不同,在线教育注重结果,课程设计方面,老师与学生有更多互动,并且直播形式为主,也包含录播、作业、点评等多种互动方式;知识付费更加侧重资讯,因此大多也都是预先制作内容,老师与学生互动相对较少。
知识付费产品的三种驱动模式:
1.内容驱动,如得到App,通过PGC的内容运营,获取用户付费订阅,平台从中抽成。内容驱动的产品更多属于中心化的强运营模式,因此比较注重老师咖位和内容质量,就如同电商主打爆款,通过头部资源吸引目标用户,再通过更多长尾内容获取利润。
2.技术驱动,如创客匠人,SaaS工具为主,帮助老师、培训机构进行知识变现,技术驱动的产品更多属于去中心化的工具模式,还是To B内容生产者为主,通过不断提升工具能力获取用户,开发更多附加值功能。因为去中心化的核心价值在于能够有效地将平台日积月累、不断攀升的运营成本分摊到个人身上。
3.流量驱动,如知乎,本来就自带流量,知识付费不过是变现的一种方式,流量驱动的产品,知识付费不是产品核心,因而产品模式更加弹性,无所谓中心化还是去中心化,比如各内容平台的PGC精选内容付费,喜马拉雅的UGC内容付费。
知识付费模式诞生于音频平台,知识付费市场70%为音频形式。这两年模式不断遭受怀疑,因此各大音频平台都在积极的去"知识"标签,比如喜马拉雅增加了更多娱乐类的音频内容,纯粹基于知识付费的得到App,关注度相对不如从前,近期的得到大学和少年得到,也更多是在拓展在线教育。
知识付费去"知识"标签,向在线教育拓展,成为了众多内容创业者的新风口,尤其是对那些教育培训行业来说,发展在线教育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
如果是做在线教育,那就不能在原本的知识付费平台上了,而是要搭建一个属于自己的平台,只有在自己的平台上才能累积沉淀自己的用户,搭建"私域流量池",而不是在"公域流量池"中争抢有限的"鱼群"。
也就是上面说到的,知识付费产品的三种驱动模式中的"技术驱动",通过优质的技术服务商创客匠人开发平台,可以通过公众号、APP、小程序、pc网校的形式来变现,使用平台上的工具来呈现课程知识内容、老师学员进行互动、平台营销推广等,做到引流拓客+盈利的闭环。
在线教育注重结果,课程设计、互动等方面,创客匠人为入局在线教育的培训机构、讲师搭建的平台,提供的工具满足大部分老师们的需求,功能更新迭代升级快,帮助老师们更好的传播干货技能,让更多的人学到有用的知识。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452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