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2013年辽宁省高考文科状元,以688分被香港大学录取,并承诺其72万元奖学金,却在几个月后,亦然做出了放弃学习,回家复读的决定。
她叫刘丁宁,辽宁本溪人。大家都觉得她很”傻”,甚至不可理解,包括她的家人、亲戚,老师和朋友。但只有她自己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她想学习国学。而国内大学中,国学比较顶尖的,就是北大。
第二年,她如愿以偿,大家才开始明白她的初衷。
刘丁宁入北大后发言
之所以离开港大,放弃高额奖学金,是因为在刘丁宁心中,一直有一种梦想,希望能学她喜欢的专业,加之限于地域、语言环境和生活方面的不适应,让她选择了复读考北大。
熟悉刘丁宁的人,都知道她很执拗,是个充满热情、很有个性和想法的人,目标感特别强,认定的事,必定是竭尽所能,全力以赴。
生活中努力的人很多,看似很卖力,但能竭尽全力的人实在是太少了,大部分都是得过且过,所以注定了一生平庸。
好走的路,从来都不是上坡的路
01 好走的路,从来都不是上坡的路,只有充满热情,才能走到头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
每次去爬山时,上坡的路总觉得特别难走,很吃力,于是开始抱怨怎么山会这么陡,为什么老走不到尽头?于是便开始有了想放弃想法,即使这路差不多已经快走到头了。
可一旦走上了下坡路就不同了,整个人都感觉身轻如燕,好像所有的疲惫已经被释放掉,整个人马上要起飞的感觉,在一路奔跑中,很快就到达了山底。
正所谓下山容易上山难。人生的道路也亦此。
曾听过一个这样的故事:
一个六岁的男孩,被他母亲强制拽到一架钢琴前,一开始,弹得乱七八糟,没有人知道他在弹啥,甚至觉得那是一种噪音。
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周、一月、一年,两年,慢慢地,孩子开始理解音乐,开始喜欢上了钢琴,开始感觉到了那些音符的力量。
当他有了这种感觉,他每天都很勤快地主动练习,再也不用母亲的督促,每次都是被母亲强迫着离开了钢琴。
孩子十一岁那年,被一位音乐家看中,开始了自己的艺术之旅。
从开始拒绝学钢琴到最后与钢琴结下不解之缘,孩子越学越想学,越学越顺利。正是因为他积极热情的心态,成就了他的音乐梦。
心理学上曾有一个定律可以描述孩子的这种状态,它就是”杜利奥定律”。
学习要有热情
啥是”杜利奥定律”呢?
这个定律是由美国自然科学家、作家杜利奥提出的。它指的是没有什么比失去热忱更让人觉得垂垂老矣,精神状态不佳,失去了热情和信心,那么一切都将处于不佳状态。反之,如果做事热情、积极,一切都会美好起来。
人与人之间,可能最开始,往往只有很小的差异,但就是这点差异,往往会随着时间的洪流,形成巨大的落差。
这种差异性,就是由一个人的目标、心态是否积极所决定 。心态积极的人,乐观面对人生、乐观接受挑战和应付麻烦事,逐步向心中的理想迈进,什么事都阻挡不了他成功的步伐。
孩子充满热情
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罗森曾做过实验,一个人认定了一件事,心里便会充满热情,它可以弥补一个人能力上20%的缺陷;反之,则只能发挥出自身能力的50%。
一个人失去了热情,就损伤了灵魂,更加不可能竭尽所能、全力以赴,因为它代表的是一种积极的力量,能唤醒潜能,激发人的潜力。
努力没有错,但 一定要竭尽全力
02 努力没有错,但一定要竭尽全力
尼采曾说过:
所有不能杀死我的,都会令我更加坚强。
生活中展现给你的一切苦恼和困难,就有可能在一瞬间全部成为假象。
意思是说,只要你活着,就有可能重来,也有重新逆袭的,既然我们不愿向命运低头,那就必须具有不想生活屈服的力量。
生活中,常听见不少家长对孩子说:
“要努力啊,努力才会成功啊”
这孩子很聪明,就是不努力“”
“你只有努力了,才能赶上别人”
也许,在很多家长心中,努力的孩子,看起来有那么一点点笨拙。但这些孩子真的很努力,在别人纵情玩乐时,仍然在看书和复习,虽然最后的结果不尽如人意。
努力没有错,但必须要竭尽全力。
孩子要努力
那我们为什么要竭尽全力呢? 这儿有如下几点原因:
首先,只有努力,才对得起自己
努力是为了对得起自己、对得起你的天资,对得起你的机会,对得起现在你所拥有的,而别人所没有的条件。比如,在你能够拿第一的时候,就不要谦虚,说不要,第十名就好,这是在浪费自己的天资,浪费自己的机会,浪费别人所不能拥有的条件。
孔子说过:”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意思是说做事须当仁不让,言当勇而必为之。
如果你想过某一种生活,想成为某一类人,那么,只有你自己才能帮你实现这个理想。但是,如果你选择放纵或者是退缩,在需要付出百分百努力的时候,选择放弃,你没有对不起任何人,只是对不起曾经、此刻或未来那个满怀希望的自己罢了。
一旦你笃定了某个选择,权利迎战,即便你失败了,结果并未如你所愿,你至少可以拍着胸脯对自己说,“我已经尽力了。”
孩子拼搏
其次,一生中有多少个值得这么拼的时刻?
人的一生中,会遇到无数次机会,它们散落在生活中各处,等着你去识别和发现。但如果你错过了,就不会再有了。正如当你还是孩子时,你可能很喜欢一个玩具,但是爸妈就是不给你买, 说玩那有啥用,又不能当饭吃。长大后,你已经全完可以自己买下一整套玩具了,可你突然发现,自己再也回不到小时候了。
人这一辈子,值得你去拼一把的时刻,真的没有那么多。现在不去拼,等待何时?
有首词是这么写的:
“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意思是说,此时不拼,若还等以后,就再也没有机会了。
正如刘丁宁,上了港大,对大多数孩子来说,这是难得的殊荣,可对于她来说,这也许并不是她需要的,亦然选择复读。这种行为在大多数人的眼里是“有点傻”,但她明白:
在应当努力的年纪里,不要选择放纵,在机会面前,不要选择错过。
努力不一定有结果
再者,努力了不一定有结果
如果问你一个问题:努力了就一定会有结果吗?当然不一定。
如果做这件事,你只有二三成的把握,你要不要去努力呢?
比如,刷了100道奥数题、掌握了4000个单词,,数学和英语是否就能提高?是否就可以考上清华北大?
答案是肯定的,这种几率并不大,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不去做,除非撞大运,否则将不会有任何改观。
凡事决不能顺其自然,只有尽力了,才会对结果问心无愧,
同时,只有自己努力过了,才知道自己的能力离目标的差距有多大,也会逼迫自己不断努力,一步步接近最后我们期望的结果。
可是,到底应该怎么做,才能推进最后那个理想的结果呢?
一定要尽力
03 为了自己的理想,一定要尽全力
生命的意义是如此厚重,无论我们怎样全力以赴,都不为过,因为我们生而为人。
人的一生会设定很多的小目标,其中有些是自己选择的,有些则是别人决定的,不论资源如何,只要有了目标,就要努力去完成。
记住,是人的努力造就了美好的结局,但如果目标选择不恰当,会令人遗憾;但是不全力以赴,则注定一事无成。
具体该怎么做,主要看这三点:
1) 态度要专注,一次不要做多件事情
孩子完成一件事的时间也许是一天、也可能一周。我们要根据不同的目标及预计的时间,来决定自己的奋斗方式。
比如,孩子要期末考试了,如果一个礼拜内,孩子全心全意复习,不做其他事情,那肯定会获得不错的成绩。
但如果孩子同时想写两篇文章,必定会混淆思绪,结果是一篇都写不好。不否认有些孩子能力强,是多面手,可以同时做很多事情,不过,认定眼前的目标,专心一步步走下去,或许才是最佳方案。
2) 要根据自身情况,考虑各种达成目标的主客观因素
我们都知道,杰出的运动员,往往会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自己体型与体能的项目去发挥。同样的道理,我们的孩子在达成一个目标前,绝不能盲目地,随意地努力,而应该根据自身的情况来有的放矢。
比如,如果有些孩子看了刘丁宁的故事后,也想成为学霸,考上北大或清华。理想是好的,但是,一定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去发挥,比如个人领悟能力、知识掌握程度、灵活度及解决问题的方式等等。如果盲目拼命或努力,不对自己的情况及各种条件进行分析,最后受伤的只能是自己。
3) 一个好的计划,是成功的开始
要成为高考状元,一定是在平时的练习中取得了大量的”小胜利”后,最后形成了一个“大胜利”,这正如打仗,真正的胜仗,是由很多个小胜利积累起来的。
就以高考为例,如果孩子的理想是考上北大,那么,就必须让他仔细分辨各种困难,认清个人的优势、能力和缺点,拟定相应的学习计划,比如,计划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应该完成哪些任务,比你强的孩子是怎么做的,自己还存在哪些不足等等。
正所谓,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只有清楚自己和对方的差距,才能更加准确地指定计划的细节,及时地补上自己比较弱的那部分。
当然,如果孩子在执行计划时,遭遇到了失败,一定要告诉孩子,这是很正常的事情。俗话说,失败乃成功之母,要学会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找到真正的失败点在哪里,然后全力以赴地去解决它。
孩子只要奋斗过,他的内心必定经历了成长,那么即使他没有达到自己理想的目标,也不能说他是个失败者。凡事不能以成败来论英雄。
任何人,都不可能保证自己屡战屡胜,这是不现实的幻想,而屡战屡败,才足以显示一个人的尊严与强大。
所以,所有的外在目标都应该围绕着人格的成长、坚强、自足来进行。做到全力以赴,虽不一定带来外在的光荣,但一定会增益孩子的内心世界。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429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