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汉相争是历史上有名的战役,当时的结果是刘邦建立汉朝,而项羽兵败,乌江自刎。
根据历史记载,项羽在垓下被围,弹尽粮绝,四面楚歌。
在别离了虞姬后,他带着800壮士突围而出,汉军紧追不舍,一直到了乌江边上。
当时的乌江亭长为项羽备好了渡江船只,道“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可项羽一想到当初8000江东子弟跟着他征战天下,如今无一人生还,纵使江东父老不怪罪他,他也无颜面对。
他将爱马乌骓赠给亭长,又冲入汉军中杀了几百士兵,最后自刎身亡。
虽然他是个失败者,但他的英雄气概却为历代所赞赏。
后世对于他是否该过江东,一直争议不休。
唐朝的杜牧在经过乌江亭时,就曾写下一首《题乌江亭》。
这首诗流露出了他对项羽意气自刎的惋惜之情。
全诗如下: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诗歌开头一句便道出了一个亘古不变的道理:胜败乃兵家常事。
作者明确地指出了胜败是难以预料之事,那么关键的应该就是心态问题了,这就为下文议论项羽的意气用事埋下了伏笔。
接着一句是强调能进能退才是大丈夫。
在他看来,项羽遭遇挫折便灰心丧气,以致含羞自刎,不算真正的男子汉。
这句话也有一定的道理,当年吴越之战,越国战败,向吴国投降,越王勾践带着夫人和大臣,前往吴国伺候吴王夫差,三年才返。
后来他卧草薪,尝苦胆,经过十年的艰苦奋斗,终于积蓄了强劲的实力,将吴国一举灭亡。
而勾践“卧薪尝胆”的事迹一直为人所称赞。
在杜牧看来,项羽不知忍辱负重,一意孤行,是不明智的行为,若他像勾践一样忍辱负重,结局也未可知。
接下来的两句是他对项羽回到江东后的假设。
就像当年乌江亭长对项羽所言,江东人杰地灵,俊才济济,杜牧认为若项羽渡江重整旗鼓,也许就能卷土重来。
这种百折不挠的气势,也是杜牧所推崇的。
全诗议论不落窠臼,在人人夸赞项羽不过江东的英雄气概时,他却提出了不同的观点,这样的反弹琵琶,也算是杜牧咏史的一大特色。
也许正是因为诗人这别具一格的观点,使得这首诗成了咏项羽的经典名作。
但是后来的王安石就不服了,他在读了杜牧的这首《题乌江亭后》,就提笔写下一首反驳诗,而这首诗也是千古流传的名作。
此诗名为《乌江亭》,全诗如下: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这首诗还有另一个名字——《叠题乌江亭》,反驳的意味不言而喻。
诗歌开头两句便道出了项羽的失败是注定的结局,难以挽回。
这也是事实,早在鸿门宴中,他没有听从亚父范增的谏言,杀掉刘邦,往后又多次错失良机,便注定了这场战争的结局。
他刚愎自用,不肯听从他人的劝谏,天时地利人和,全都被他一一葬送,这样的他怎么和刘邦斗呢?
所以王安石认为他是“势难回”。
如果说前两句还只是阐述他自己的观点,那么后两句便是赤裸裸地反驳杜牧了。
杜牧认为“卷土重来未可知”,可是王安石却用了一个疑问句“肯与”。
他并不否认江东子弟的才干,只是他们真的愿意再为项羽卖命吗?这得打个大大的问号。
在王安石看来,即使项羽渡江回到江东,也并不能改变什么。
王安石的观点也有一定的道理,毕竟人心向背,大势所趋。
也许项羽也是看透了这一点,才会毫不犹豫地在乌江自刎吧。
不知你认为项羽到底该不该过江东呢?
- END -
作者:凯紫
看完的读者,记得给凯哥点个赞哦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332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