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二度废太子后,对诸皇子争夺皇位及大臣反感,段然拒绝诸王大臣保立太子,并将奏请复立允礽的翰林朱天保正法,以示其心。时年康熙以近60岁。建储给康熙带来无穷的烦恼,健康状况也因此而每日愈下。
此时,在住皇子中,四阿哥胤禛渐渐露出实力,在其周围,有懿仁皇后之弟隆科多、十三皇子,允祥、大学士马齐、川陜总督年羹尧等。科隆多时任理藩院尚书、步军统领、京师九门提督,手握兵权,又是胤禛的亲舅父,地位至关重要。而且,在诸皇子中,胤禛最不露锋芒,与康熙的感情很近,深的康熙的信任。
据传说,皇四子胤禛在康熙弥留之际,派其党羽包围了宫门,只许进不许出,并进参汤一碗,康熙弥留之际见进来的不是皇十四子允禵,知其有篡位之心,手持项上念珠向皇四子胤禛打去,被其夺下,康熙遂亡。胤禛将其遗诏《传位皇十四子》改为传位于(皇四子);由隆科多当众宣读,胤禛举康熙念珠为证,遂登基称帝,继承大宝。为此传说,其真伪未辩,但矫诏之说通过胤禩集团之口传布朝廷上下。连胤禛的生母雅氏与不与他合作,她的第一反应是要求殉葬,接着是不接受新皇行朝贺礼,也不接受给新皇太后所加的尊号。儿子当然而了皇帝,做母亲的应该高兴,然而,这位皇太后却郁郁寡欢,在新皇继位仅半年就离开了人世,一时弄得雍正帝十分尴尬,身下的宝座摇摆不定。但是,他毕竟已是四十五岁的成熟政治家,临危不惧,沉着应战。雍正利用控制政权的有利地位,对威胁最大的政敌胤禩集团实行有计划的又拉又打、软硬兼施策略。封胤禩为和硕廉亲王,并任命他为总理事物大臣~昭胤禵回京,囚于景领:发遗胤禟到西北,拘禁皇十子胤䄉、胤礽,把他们分置各处,无法联络,动辄得咎,完全展握了斗争的主动,度过了最危险的权位危机。接着又对胤禩严加打击。雍正四年(1726年正月),将胤禩开除宗籍,圈禁高墙三个月,命胤禩改称 (阿其那)《意为狗》。九月,胤禩在禁所忧愤而死。
雍正自己参加了争夺皇位之争,对骨肉相残的情景感触颇深,尽管他取得了胜利,但他并不希望他的后人再为最高权利的交接出现什么乱子,继位后,他在谨慎处理、打击政敌的同时,也在深思熟虑的筹划着以后最高权利顺利交接的问题。他总结历史上明立太子和其父两次立废太子的经验教训,结合祖先努尔哈赤定下的选 徳、才、兼备的贤能,皇子嗣君的家法,不到一年,便想出了一个秘密建储的办法。
雍正元年《1723年》八月,雍正在乾清宫召开总理事务大臣、满汉文武大臣和九卿,宣布了立储的原因和办法。他告诉大臣:他以选定储君的玉名已写好密封,装在一个锦匣内,准备把他放在宫中的最高处、乾清宫正中世祖皇帝御书,(正大光明)匾额之后。让大臣知道;国本之定,待他死后,便可取出传位之诏,宣布新皇即位。这位储君是谁,本人不知,诸臣不晓,只有皇帝一人预订。这样就确立了秘密储君制度!
雍正经常居住在圆明园,除乾清宫的密诏外,又另书内容相同的密诏置放在圆明园御政处。两份诏书,同样有效。这也成为一种定制,以后的传位密诏都存放两处,以防不测。
雍正在创立秘密制度之前,还创立了一个书房皇子、皇孙教育制度,作为密建皇储制选;贤能的基础。将皇子置于同等受教育的竞争环境下,老皇帝可以根据对皇子的重新评价,秘密修改锦匣内亲书的储君玉名,使秘密建储制度更加完善。
雍正创立的秘密建储制度,可以收到立国本以固人心的政治效果,同时也能避免明立太子可能出现的储君与皇帝的争权、储皇子争储、储君娇纵等利蔽,还能保证储君有较高的素质和政治才能。乾隆帝弘立继位后认为,这个办法很好,遵奉实行并加以完善。乾隆元年《1736年》正月择上书房师傅,令皇子入书房读书,经过三次选择,密立皇十五子颙琰为储君。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四帝都是经过上书房教育培养,用秘密建储的方法择定的。实行秘密建储制度后,清朝再未出现皇位纷争。可见在减少混乱、稳定政局方面,雍正帝一套制度相当成功。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296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