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1992年首次发现第一颗系外行星以来,天文学家已经发现了成千上万的其他行星。实际上,他们估计银河系拥有400亿个系外行星。
M51漩涡星系
因此,很容易想象行星必须在其他星系中很常见,尤其是那些看起来与我们星系相似的星系。但是当涉及到发现这些行星时,存在一个问题。
从地球上看,其他星系距离如此遥远,恒星挤入了一个很小的空间区域,以至于很难确定单个星系,更不用说周围任何行星的影响了。因此,星外行星令人遗憾地躲避了天文学家。
现在,哈佛-史密森天体物理中心的罗珊·迪·斯特凡诺(Rosanne Di Stefano)和其他几位同事说,他们已经在大熊座附近距地球约2300万光年的M51漩涡星系中找到了一颗候选行星。这个被命名为M51-ULS-1b的外星世界,可能比土星略小,并且绕着双星系统运行,行星距宿主星的距离可能是地球距离太阳的十倍。
由于特殊的条件,观察是可能的。行星的宿主双星系统由一个中子星或黑洞组成,它以极大的速度吞噬附近的巨大恒星。星尘的喷入释放出大量能量,使该系统成为整个漩涡星系中最明亮的X射线源之一。的确,它的X射线光度比所有波长的太阳光的总亮度都要高一百万倍。
X射线图像
但是这些X射线的源极是黑洞或中子星。这意味着,绕地球旋转十亿公里的土星大小的行星,如果它在与地球的视线范围内直接经过前方,就可以完全使X射线源黯然失色。
在2012年9月20日,这正是发生的情况。幸运的是,当时运行中的钱德拉X射线天文台正在注视着该区域。X射线源变暗为零,然后重新出现,整个飞行过程持续约3个小时。
当时,没有人注意到,因为没有从钱德拉的数据集中搜索如此短的变化。但是当迪斯特凡诺和他的同事们看时,很明显就能看到这些讲故事的迹象。
X射线源以这种方式变暗的原因有多种。一个是存在另一颗小恒星,例如白矮星,使X射线源黯然失色。研究小组说,M51-ULS-1b不能是白矮星或其他类型的恒星,因为双星系统太年轻,无法让此类物体在附近演化。
另一个可能的解释是自然变化,可能是由于中断了进入黑洞或中子星的物质。迪·斯特凡诺(Di Stefano)和他的同事说,在这些情况下,光度以特征性方式变化,高能光频率比低能光频率变化更快,并以不同的方式重新打开。
过境时间
但是在这种情况下,所有的光频率同时变暗并重新出现,这意味着日食。他们说:“它是近似对称的,并且具有典型的过境形状,其中源和过境对象具有可比较的大小。”
既然出现了另一个星系中的第一个行星候选者,迪·斯特凡诺(Di Stefano)和他的同事说很可能会很快找到其他行星。研究小组仅从钱德拉(Chandra)那里搜集了一部分X射线数据,以寻找这个新的行星候选者。
这些数据的来源还有很多。“这些档案所包含的数据足以进行相当于我们十倍的调查。”该团队说,“因此,我们预计在宽轨道上会发现另外十几颗星系外候选行星。并且越来越多的数据一直被收集起来。”
因此,虽然M51-ULS-1b可能是在另一个星系中发现的第一个候选行星,但它绝不是是最后一个,因为我们宇宙空间浩瀚无边。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2768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