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旅游 > 我眼里的乌镇居然是这个样子的

我眼里的乌镇居然是这个样子的

​{ 乌镇 }

一个美丽又孤独的存在

游完周庄又来了乌镇

如果说江南是我的一个梦,那么乌镇就是圆我梦的地方。

思慕已久的乌镇,终于就在眼前了,

真的到了,莫名的孤独和伤感。


都说乌镇:昔日的江南明珠,今日江南最后的枕水人家,与其原汁原味的水乡风貌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国内外的游客。它犹如一颗绝版的古旧珍宝,在喧嚣的今天,安静地绽放着熠熠光彩。


乌镇无可挑剔


别致清幽的小桥,桥下潋滟的碧波,岸上低垂的杨柳,那依水而立的白墙黛瓦


{ 宏源泰染坊 }

草本染料

中国的蓝印花布世界闻名,乌镇则是蓝印花布的原产地之一。宏源泰染坊始创于宋元年间,原址在南栅,清光绪迁址于此,系蓝印花布制作基地,也是蓝印花布制品集散中心。


我努力感知它历经千年洗炼的沉稳淡定,可是我感觉不到



小桥、流水、人家,乌镇的特色是水阁,乌镇人把房子延伸到水上,水上的部分就是水阁。木制结构的房屋外面漆着黑色的漆,乌镇这个名字恐怕就是这样来的。


乌镇历经两千多年沧桑,仍完整地保存着原有的水乡古镇的风貌格局。水在水上漂,水从屋下流。

目之所及,皆是小桥流水,

粉墙黛瓦,长长的石板路,

窄窄的街衢,幽幽的水巷,瘦瘦的乌篷船,

雨中的乌镇便呈湿漉漉的水墨色。

但是我却看不到她历史的厚重

据说古时乌镇

有一百二十多座桥,及至今日可圈点的也不在少数。

婉婉延延的流水之上

或拱或平的桥连接着乌镇的家家户户,

虽是大多桥身不长,不见伟岸,

但却正好因了其简洁精干

亦或其婉约玲珑成就了水乡风韵,

镇内小河纵横,蜿蜒曲折,临河而起的水阁木楼,绰影幢幢,而河面不大,恰好小桥轻卧,杨柳依依。使整个水乡的格调浑然一体,不枝不蔓,婉若天成。


这只小麻雀是我在乌镇看见的唯一活物

穿过一条条曲折幽深的巷子,

脚踩纤尘不染的石板小径,

抚摸着精美雕花的窗棂,

却听不到一个古老的故事。


整个乌镇除了服务员、游客、找不到一个本地人


这位修鞋的老匠人给我一些安慰,

至少在乌镇还能看到这种儿时的回忆

月老庙

走着走着走到了月老庙,

遇到了一对情侣,

愿他们白首不相离

{ 夜晚乌镇 }

一个美丽又孤独的存在

出来玩儿了这么久,第一次让我感到孤独,但这种孤独不是我的。


在乌镇石板铺的小路孤独的躺在那里,

过往的游客匆匆而过,一刻都不停留,

似乎并不想让石板沾染自己脚下的温度。

石板路上没有杂草,没有野花,

甚至就连本该属于它的落叶都没有留下,

或是石头缝中坚强生长的青苔,我都不曾找到,

我想无可挑剔本身就是种错。

我在乌镇不停的找感觉,感受这个小镇的呼吸,但是很遗憾,没有。


美到窒息是一种极深的孤独。

人们过度的开发乌镇的资源,使得本属于,乌镇的人文,饮食,民俗,都不翼而飞。

现在的乌镇只剩下好看的皮囊,没有了有趣的灵魂,

今天乌镇下了一天雨,时小时大,就好像她在啜泣。


{ 乌镇 南栅 }

不完美却有故事

第二天我出了乌镇景区,去寻找乌镇原来的样子

我在寻找老街道的路上偶遇一个大爷

,大爷告诉我说,这座桥是1967年修的,

那时候是平板桥,后来拓宽了修成拱桥。

在大爷小时候没有风扇没有空调,就经常来桥上乘凉。

这一瞬间我感觉,桥有了生命!

和大叔交谈完,我走在桥上,感受桥上的风,这是大叔的童年,我流泪了,我发现自己的和这座桥相遇,这种美,我无法用语言表达……


乌镇吃什么

早饭在酒店楼下吃了一份土鸡砂锅,

好不好吃算不上,但是能吃的下去。

粉条劲道,土鸡味还是到位的。

这是乌镇特有的臭豆腐,我在南栅偶然看到的,一位老婆婆自己家做的,因为我看见她自己在吃,就嘴馋买了一份

味道还真是不一样,外酥里嫩,

不是臭臭的,但豆腐却已经发酵了。

望极模糊古树林,湾湾溪港似难寻。

荻芦花重霜初下,桑柘阴移月未沉。

恨别情怀虽恋酒,送衣时节怕闻砧。

夜行船上山歌意,说尽还家一片心。

  ——夜过乌镇(宋)宋伯仁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262358.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