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二战前中国被欺辱,欧美国家都想捞好处,为何德国却帮中国强军?

二战前中国被欺辱,欧美国家都想捞好处,为何德国却帮中国强军?

二战前中国被欺辱,欧美国家都想捞好处,为何德国却帮中国强军?

二战前德国对中国的援助也是捞好处,在经历一战失败后,巴黎和会连门都进不去的德国,与外交失败的中国命运雷同,眼睁睁的看着列强瓜分利益。所以德国国内的舆论倒向了支持中国,一个战败国突然感觉与饱受列强欺凌的中国有着同样的命运。在中国,巴黎和会上的耻辱证明了弱国无外交的道理,中国迫切需要提升国防实力,德国毋庸置疑是最佳选择,它从一战失败的阴影中迅速恢复了国防建设,可算是当时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军事强国,所以两个国家在利益需求上达成了一致。

(巴黎和会)

中德之间的利益需求

在一战后的巴黎和会上,德国作为战败国,被拒之门外,当时中国参会提出了合理议案,主要包括废除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军队、巡警;裁撤外国邮局及有线无线电报机关;撤消领事裁判权;归还租借地、租界;关税自由权。其中提及德国在华利益的就是山东问题,最终的结果是德国侵占的山东胶州湾,以该地区的铁路、矿产、海底电缆等,统归日本所有。这个条款是谁弄出来的呢?即巴黎和会上规定的一等列席国——“英、法、美、意、日”,他们是享有整体利益的交战国,所以这个条款很明显的反应了列强分赃的事实。


当时北洋政府的代表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好在是有这个拒绝的主动权。德国就大不一样了,作为战败国,他们被动的接受了这个和约,对德国而言,这也算是不平等条约。条约迫使德国从嘴里吐出了1/8的国土、1/10的人口和300万平方千米的全部殖民地,德属非洲的殖民地由英、法两国瓜分,德属太平洋地区的殖民地则由英、日两国瓜分,德国还要承担330亿美元的战争赔款。


与此同时,为削弱德国东山再起的实力,要求其废除义务兵役制,解散总参谋部,规定陆军不得超过10万人,海军不得超过1.5万人,舰只总数不得超过36艘,不得拥有主力舰、潜艇、军用飞机、坦克和重炮等进攻性武器,不准建立空军、军校。这些在我们看来,是打倒列强的有力手段,但对于德国民众来说,这是减少就业岗位,降低生活质量的不平等条约,所以当时德国国内也爆发了大规模抗议活动,这跟我们国家爆发的“五四运动”有些类似。


(五四运动)

有上述的经历,两个国家的性质虽然不同,但遭遇还挺类似,所以无形中将两个国家拉近了距离。1919年8月,德国外交部就开始研究对华关系的重建,首先是提议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加速缔结两国的贸易合作关系。这方面主要是战前对华贸易商向政府施压,企图尽快解决新的对华贸易协定,从而促成贸易互惠,也就是说最先坐不住的就是曾经靠中国吃饭的外贸集团。经过两国沟通,1919年9月16日,北洋政府发表公告:“尽管中国在今年7月28日未签署《凡尔赛和约》,但仍愿与德国缔和。”

(北洋政府庆祝一战胜利)

“一旦我们签署和约后,我们忠实于其所规定的责任,不会与中国进行旨在推翻或改变和约中有关山东问题达成的解决办法的会谈。”——德国外交部梯尔备忘录

这个表态的意义何在呢?因为北洋政府没有签订《凡尔赛和约》,所以在国际法上,中德两国还处于战争状态,北洋政府这个表态代表着两国可以从战争状态转为和平外交状态。但当时比较影响中德关系的就是山东问题,这不仅是中国的红线,也是日本这个窃取利益者时刻关注的问题。所以在与中国交往时,德国首先向日本方面保证拒绝与中国讨论山东问题,然后又承认日本在华利益,并表明德中接近不会损害日本在华利益。

(山东青岛德国总统府旧址)

在“安抚”好日本之后,德国开始与北洋政府协商重建外交关系的具体内容,核心就是要求中国保障德国公民在华的财产,重新协定关税以恢复自由贸易,德国则放弃一切在华特权。到1921年5月20日,两国在这种外交协商下签订了《中德条约》,这被认为是近代中国与西方国家签订的第一个平等条约。该条约中,德国放弃在华领事裁判权,承认中国的关税自主原则。德国愿意按照 《凡尔赛和约》原则,赔偿中国的战争损失,归还在德华人的财产,为中国在徳留学生提供就业与实习机会,中国也对保护德国公民在华财产做出承诺。

(德国近代工业)

这个条约就是中德两国20世纪20—30年代相互合作的基础,这种合作由经济、政治最终延伸至军事。1928年8月17日,中德又签订了《关税条约》,这也使德国资本大批量重返中国市场,为战后德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提供了动机。这方面有一组数据能够说明问题,1914年德国在华企业有273家,总投资额2.636亿美元,在中国所占贸易比例达4.7%;到1919年,德国在华企业只剩2家,总投资额0.4亿美元,贸易占比仅1.3%。

(一战中德国生化武器)

据说《凡尔赛和约》中的330亿美元赔款,是德国1914年全年财政收入的11倍,这说明当年其财政收入约30亿美元。那就说明在华投资的2.636亿美元对于德国来说绝非小数目,可见中国市场对德国经济有多重要。除了这个经济因素外,德国在国际关系上处于孤立状态,所以他才需要向一个实力“落魄”,但地位处于战胜一方的国家寻求突破。中国作为战胜国,国内一团糟,又经历了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也有外交上的需求,恰逢拒签《凡尔赛和约》带来的遗留问题需要解决,为两个国家重建外交关系提供了契机,故促进了两国的政治交往。

德国在军事上的“援助”

德国在总结一战失败的原因时,也将陆战装甲部队看成未来战争的主要致胜因素,所以他们需要大力研发坦克,以及反坦克的穿甲弹。这两种装备都需要特殊原材料“钨”,而当时中国的钨储量占据世界市场的70%。制造装甲车轮胎、行军雨衣胶鞋需要的原材料橡胶,主产地被英法等国控制,所以德国人寄希望用桐油代替橡胶,而桐油的主要产地也来自中国。在政治、经济上的交往回归正常后,德国也是打着自己的小算盘帮助中国的。

(二战中德国装甲部队)

而当国民政府力图提升国防实力时,也将目光投向了德国,当时德国迅速恢复了战败后的国防建设,其中有一个名叫汉斯·冯·塞克特的老将军功不可没,他被誉为“国防军之父”,这个国防军就是一战后德国重建的陆军。1933年,蒋介石就邀请了这个老将军来华指导军队改革,只不过由于年龄太大,在向蒋介石提交“陆军改革建议书”之后,他就提出了辞职。但他在临走前也推荐了另一个德国军事将领亚历山大·冯·法肯豪森。

(冯塞克特与德军士兵)

法肯豪森曾经参与过八国联军侵华,当时他就感慨过清朝的军队根本算不上军队。之后他又研究了日俄战争中的日本陆军,对陆军的建设颇有感悟。当“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德国内部舆论再起,支持中国的呼声渐高,但由于国际关系考量,德国政府一再利用媒体表示自己的中立态度。但法肯豪森为了帮助军方赢得中国军事材料的支持,还是同意帮助中国建设德式陆军。

(法肯豪森)

中国方面,1934年财政部长孔祥熙与德国签订了《中德原材料及农产品与工业及其他产品互换条约》,以钨、锑、锰等战略性原料、农产品,换取德国的工业产品和军需物资。1936年,中国代表顾振与德国经济部长沙赫特签订了《德华信用借款合同》,德国向国民政府提供1亿马克的无限期周转贷款,条件是中国承诺以每年20%的比例,将这1亿马克信贷用于从德国采购设备和技术扶持。

法肯豪森的“出山”,为德国带来了诸多连锁效应,所以他在蒋介石的团队里也尽心尽力,还在1935年向蒋介石提出了《总顾问办公厅公函》,预测了日军侵华的两大主攻点,一是华北地区,二是淞沪地区。这个预测为国民军布防提供了先机,1937年上海战场上的德系装备中央军使日军初战不利,迫使日本不得不大肆增兵,这一次的战略准备就是法肯豪森亲自指导的。1938年台儿庄大捷中的诱敌深入战略也是法肯豪森制订的,所以说德国对中国的军事指导都是互惠互利的,没有之前的一系列外交来往,就不可能有法肯豪森这么尽职尽责的战略指导。

(淞沪战场上的德械部队)

在二战全面爆发前,德国先后派出一百多位德国顾问在国民政府任职,在他们的指导下,国民政府有选择的向德国采购军事装备,通过装备、整编、训练后,组成了抗战前期的核心力量——“德械师”。在20个所谓的德械师中,大部分为混编混装,只有36、87、88、中央教导总队为全德系装备。其中的第88师,出自于蒋介石的警卫部队,乃嫡系中的嫡系,全师配备德式钢盔和毛瑟步枪,轻机枪配备的是捷克造,重机枪配备的是仿马克沁水冷式,算是当时的顶配。 但是在淞沪会战与南京战役中,这些德械师相继投入战斗,并几乎折损殆尽,包括蒋介石警卫队出身的88师,全军覆没于雨花台阵地,唯独师长孙元良,在警卫员的掩护下早一步逃进南京租界。

(88师开赴战场)

当轴心国形成之后,德国对于中国的指导就暂告段落,因立场问题,德意日形成同盟,中国也就再无德系装备,后转变成了美系、苏系。所以说德国对中国的“援助”是基于本国的国家利益,换句话说,中国给德国造了多少坦克和穿甲弹都难以估算,德国在二战中能够利用飞机配合坦克进行闪电战,还要感谢中国贡献出的力量。这就如同丘吉尔说的那句“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256792.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